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E.I源,作出了十个2,5-二芳基取代恶唑衍生物的常规质谱,并采用B/E为常数联动扫描,找出了主要质谱峰的子离子,以此研究了该系列化合物质谱裂分规律,共同碎片离子的形成过程,R取代基对化合物质谱裂分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测试了29种键联双唑类化合物的质谱,利用亚稳离子技术研究了其质谱裂分过程.结果表明,上述化合物大多裂分过程都是先从唑环开始的.唑环邻位有甲基时,甲基易参与重排,并且发现该类化合物易形成双电荷分子离子,共轭体系越大,双电荷分子离子峰的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3.
测试了29种键联双恶唑类化合物的质谱,利用亚稳离子技术研究了其质谱裂分过程。结果表明,上述化合物大多裂分过程都是先从恶唑环开始的。恶唑环邻位有甲基时,甲基易参与重排,并且发现该类化合物易形成双电荷分子离子,共轭体系越大,双电荷分子离子峰的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4.
用B3LYP/6-31G方法对3-取代吲哚酮类化合物异构体进行了计算.计算分四部分进行:初始模型Ⅰ-Ⅳ的计算;模型Ⅰ的4′位置被甲基取代的计算;完全为E构象模型的计算;模型Ⅰ-Ⅳ乙烯基上的氢被甲基取代的计算.结果表明:以Z构象为稳定构象的分子可能与相应激酶结合时有较高的活性,而以E构象为稳定构象的分子则、活性一般不高.  相似文献   

5.
文章报道并解析了九个1,2,3—三取代米唑啉盐的质谱,提出了此类化合物的裂解规律并讨论了取代基对基裂解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电子轰击(EI)质谱和亚稳跃迁测定,对N-2-苯乙烯基和取代N-2-苯乙烯基的一系列化合物的裂解过程进行了研究。全部11个化合物的质谱都给出了较强的分子离子峰,其中大部分为基峰,这类化合物易形成环状结构,不同于甲基或苯基取代的邻苯二酰胺的质谱,[M-CO_2]~ 离子峰没有或者很低。  相似文献   

7.
以蝌蚪为模型生物,测定了部分取代芳烃类化合物在静态实验系统中的24h急性毒性效应.应用Matlab程序计算了化合物的价分子连接性指数和电拓扑指数,建立了化合物的生物毒性(-1gLC50)与^0x^v,E1,E17的最佳相关模型:-1gLC50=0.109+0.640^0x^v-0.609E1—0.099E17(R=0.942,F=41.777,x=0.3441).该模型经Jackknife检验,具有可靠性与稳健性.为定量评估和预测该类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腈基取代脂肪族一元酸的电子结构与化学反应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引导和构建结构决定性质教学思想,对腈基取代直链型脂肪族羧酸化合物的空间构象和电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α-腈基癸酸羧基C1-C2单键旋转构象能量能垒17.4758kJ/mol;腈基使碳原子电荷密度减少,腈基取代使酸性加强,羧基H原子电荷p与n的关系遵从p=0.449-0.0061n(n)(2≤n≤10)规律,腈基取代位置n-C原子与羧基碳电荷遵从p=0.716+0.123/n(2≤n≤10)关系;腈基取代酸(HA)的体系能随与羧基的距离n增加次降低,遵从E=-631.492-0.0071n(n)(2≤n≤10)规律。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外环上有偶氮基取代的两种新型的酞菁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紫外、红外、质谱和元素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电子光谱显示了新型酞菁化合物的新的吸收峰.  相似文献   

10.
石油亚砜组分(PSO3E)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从石油亚砜中分离出来的组分PSO3E的红外光谱(IR)和色质联用(GC—MS)谱图,推断石油亚砜组分PSO3E的可能的分子结构式。从其IR和GC-MS谱图可知PSO3E是环状结构亚砜。按照环状亚砜的质谱裂解机理和PSO3E质谱图中最强峰的质荷比特征,推断PSO3E是五元环亚砜。从PSO3E质谱的系列离子峰的情况得出碎片离子通式:Cn^ H2n-1,CnH2nS^ OH和CnH2n-1^ S.根据碎片离子CnH2nS^ OH的质荷比来判断取代基在环上位置,当其质荷比为91的峰值大于质荷比为77的峰值时,为a取代:当质荷比为77的峰值大于质荷比为91的峰值时,为β取代.分析结果表明,PSO3E主要是一组同分异构体亚砜,是带单一烷基R的五元环亚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Perkin-Elmer 577型红外分光光度计实验手段分析了B_4树脂吸附铀酰离子反应机理,初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B_4-1(2)和B_4-4(2)二种树脂吸铀后,在885 cm~(-1)处均出现明显的UO_2~(2+)特征红外吸收峰,随着B_4树脂吸铀量的增大,该吸收峰面积有规则的增大。第二,二种B_4树脂吸铀后,其芳基一胺和烷基一胺的红外吸收峰强度明显减弱,同时产生新的NH_4~+红外吸收峰。第三,二种B_4树脂吸铀后,它的醚键红外吸收峰消失。以上结论,在国内外尚未见正式文献报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Perkin-Elmer 577型红外分光光度计实验手段分析了B_4树脂吸附铀酰离子反虚机理,初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B_4-1(2)和B_4-4(2)二种树脂吸铀后,在885cm~(-1)处均出现明显的UO_2~(2 )特征红外吸收峰,随着B_4树脂吸铀量的增大,该吸收峰面积有规则的增大。第二,二种B_4树脂吸铀后,其芳基一胺和烷基一胺的红外吸收蜂强度明显减弱,同时产生新的NH_4~ 红外吸收峰。第三,二种B_4树脂吸铀后,它的醚键红外吸收峰消失。以上结论,在国内外尚未见正式文献报导。  相似文献   

13.
使用相对论性密度泛函计算程序,按照能量最低原理采用共轭梯度方法,对缺铅的钨酸铅晶体进行结构优化处理.计算了铅空位周围晶格的弛豫,得到铅空位周围的晶格结构.结果表明,铅空位周围次近邻的正离子(Pb^2 和W^6 )向铅空位迁移,而铅空位周围最近邻的负离子(O^2-)向远离铅空位的方向迁移.晶格的驰豫结果使铅空位处的电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新杂环偶氮类试剂合成及其与金属离子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三种新试剂2-(5-硝基-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NO2-PADMA),5-(5-硝基-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5-NO2-PADAT)和2-(6-硝基-2-苯并噻唑偶氮)-5-二甲氨基苯甲酸(6-NO2-BTAMB).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试剂的三级质子化常数.在弱酸性或磁性介质中,试剂可与铁、镍、铜、钯、铑和钌等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稳定的有色配合物.  相似文献   

15.
在含乙烯咔唑和高氯酸钠的乙腈中用循环伏安法在Pt电极上聚合N-乙烯咔唑(PVCz)膜。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红外实验结果表明:1)聚合上限电位高,有利于PVCz 的3,3’交联;也增强PVCz 的氧化态与嵌入的ClO_4~-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使ClO_4~-离子的嵌脱过程变得比较不可逆。2)单体溶液含水量高,阻化电聚合;也使聚合膜引入H_2O,H_2O 促进PVCz的氧化态与嵌入的ClO_4~-离子相互作用,并产生空间阻碍,使ClO_4~-离子脱嵌困难,PVCz 的3,3’交联受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在聚乙烯醇和Tritonx—100存在下,镉(Ⅱ)—碘化钾—丁基罗丹明B离子缔合物显色反应的条件。络合物最大吸收峰在600nm,摩尔吸光系数为2.2×10~5l·mol~(-1)·cm~(-1)。镉量在0.5-4.0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试验了若干种离子的干扰,此法已用于自来水中微量Cd~(2+)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作者合成和表征了3个通式为[Co2(PMTA)L4]的新双核钴(II)配合物,其中,PMTA代表均苯四甲酸根四价阴离子,L分别为邻苯二胺(obda)、2-二甲氨基乙胺(Me2en)和3-二甲氨基丙胺(Me2pn).根据元素分析、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和电子光谱等手段,已推定这些配合物具有均苯四甲酸根桥联的双核钴(II)结构,其中,两个钴(II)离子均处于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作者还测定并解析了配合物[Co2(PMTA)(Me2pn)4]的变温(4~300K)磁化率,求得交换积分J=-0.28cm-1.根据实验结果作者认为,在双核钴(II)配合物中的钴(II)离子间存在极弱的反铁磁自旋超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共沉淀-溶剂热-离子交换(CSIE)法制备了0~20%(摩尔分数,下同)的钼离子(Mo3+)掺杂的稀土氟化物上转换纳米线(UCNW)β-NaRMF4。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Mo3+掺杂可以改变β-NaRMF4纳米线的晶格结构,导致其(201)晶面衍射峰发生偏移。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显示,通过控制Mo3+掺杂量,改变纳米线在三维方向的生长速度,进而调控β-NaRMF4纳米线的形貌,可使得其直径在20~50 nm范围内变化,长径比在20~500之间变化。荧光光谱显示,在98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10% Mo3+掺杂导致β-NaRMF4纳米线的上转换发光(UCL)增强了10倍。复合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测试结果表明,β-NaRMF4:Mo3+纳米线增强体可赋予聚氨酯(PU)优异的光致发光性能,同时使聚氨酯的抗拉强度提高了99.30%,断裂伸长率提高了25.34%。  相似文献   

19.
在非水介质中合成出1,8-萘啶氮氧化物与6个3d元素(锰,铁,钴,镍,铜,锌)高氯酸盐的固体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熔点及溶解性测定.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摩尔电导等测定.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电化学测量,研究了C1- 和SO2-4 浓度、介质温度和电位对孔蚀诱导 期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孔蚀的诱发速度(沿文献用语,并以诱导期的 倒数1/r表之)遵循着下列方程: 1/τ=Aexp(-Eα/RT)[C1-]α「SO24]β 孔蚀诱发的推动力( E)愈大,诱发速度愈快。根据实验结果,对孔蚀的诱 发机理进行了探索,认为吸附的C1 与膜中金属阳离子形成易溶盐,导致了 钝化膜的溶解破坏。达到诱导期时,钝化膜局部被“穿透”,基体金属开始 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