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苯乙烯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氯化苄为引发剂 ,氯化亚铜为催化剂 ,2 ,2′-联吡啶为配体 ,采用开放体系 ,外加搅拌 ,氮气保护下 ,初步研究了苯乙烯在 95℃ ,水为分散相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 .结果表明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平稳 ,分子量随转化率基本呈线性增加 ,分子量分布随转化率变窄 ,且分布比一般的自由基聚合窄 (分布指数可达 1 .63 ) .动力学研究表明聚合反应对单体浓度为一级动力学关系 ,经计算 ,聚合体系的活性自由基浓度为 1 .1 8× 1 0 - 8mol/L.为了进一步验证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的可控性 ,还进行了相同温度下的苯乙烯悬浮热聚合 ,结果与相同时间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相比 ,转化率高 (分别为 3 8.5 %和 2 8.1 % ) ,分子量大 (分别为 7764 2和 45 670 ) ,分子量分布宽 (分别为3 .0 2和 1 .67) ,进一步说明了在原子转移催化剂存在下的苯乙烯悬浮聚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控性 .  相似文献   

2.
以FeCl2为催化剂,选用不同有机酸作为配体,用不同引发剂(苄氯,对硝基溴化苄,四氯化碳等)催化引发了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om Transfer RadicalPolymerization简称ATRP),获得了可控聚合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1.1~1.5),所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随转化率的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FeCl2/二苯乙醇酸和FeCl2/丙二酸体系是有效的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催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氯化亚铜(CuC l)为催化剂、廉价易得的邻菲咯啉(Phen)为配体、1-苯基氯乙烷(1-PEC l)为引发剂,研究了苯乙烯(S t)的原子转移自由基本体和悬浮聚合.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引发体系对苯乙烯的本体聚合有较好的可控性.聚合反应对单体浓度呈现一级动力学关系,分子量随转化率线性增长,分子量分布较窄(1.35);外加搅拌下开放体系中的苯乙烯悬浮聚合对单体浓度也呈现一级动力学关系,分子量也随转化率呈线性增长,但分子量分布略宽(2.29),说明只具有部分可控性.  相似文献   

4.
以1-苯基氯乙烷(1-PEC l)为引发剂、氯化亚铜(CuC l)为催化剂、2,2′-联吡啶(bpy)为配体,采用开放体系,在外加搅拌和氮气保护下,研究了苯乙烯的悬浮法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采用分散相水中加入电解质N aC l的方法抑制催化剂配合物向水相的扩散.结果表明,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随转化率呈线性增加,分子量分布较窄(分布指数可达1.40),聚合反应对单体浓度为一级动力学关系,经计算聚合体系的活性自由基浓度为6.89×1-0 8m o l/L;而对A IBN为引发剂时该催化体系的反相ATRP悬浮聚合研究显示,聚合反应可控性很差,原因在于CuC l2的水溶性太强.  相似文献   

5.
选择引发剂为氯代苯乙烷或溴代丙酸乙酯、过渡金属化合物为氯化亚铜或溴化亚铜、配体为设计合成的二哌啶乙烷或双正丙基亚砜乙烷的催化引发体系,研究不同温度下开放体系中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催化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转化率范围内,就单体浓度而言聚合反应为一级反应,聚合过程中的活性自由基中心浓度很低,约为10^-7~10^-8mol/L.此外,还根据不同温度下的聚合反应速率常数推算出苯乙烯和甲基丙酸甲酯两种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6.
分别采用溴化苄、2-溴丙二酸二乙酯和2-溴-2-甲基丙二酸二乙酯作引发剂,在CuBr/2,2‘-联吡啶配位化合物催化下,进行了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在90 ̄130℃范围内研究了温度对聚合反应级所得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实验发现,在温度为110℃时聚合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引发剂二-4-溴甲基过氧化苯甲酰[(BrCH2)2BPO],以(BrCH22BPO为引发剂,在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T)存在下进行苯乙烯的本体聚合,再以所得聚苯乙烯为大分子引发剂,在80℃下进行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根据所得聚合物GPC谱图,对稳定自由基聚合中热引发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双分子引发体系的苯乙烯稳定自由基聚合,反应体系T浓度越高,热引发产生的聚合物链在所得聚合物链中所占的比例也越高。  相似文献   

8.
以对乙烯基苯磺酰氯作为引发剂进行了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由于对乙烯基苯磺酰氯同时含有可聚合的乙烯基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基团,因此可以得到支化结构的聚苯乙烯。用凝胶渗透色谱对不同对乙烯基苯磺酰氯浓度下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发现所得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明显大于按照每个对乙烯基苯磺酰氯分子产生一个聚合物链计算的理论分子量,并且分子量呈多峰分布。  相似文献   

9.
以四氯化碳和三氯乙酸甲酯分别与苯乙烯(St)发生原子转移自由基加成反应,合成了多官能卤化物1-苯基-1,3,3,3-四氯丙烷(TCPP)和2,2,4-三氯-4-苯基丁酸甲酯(MTCPB),然后分别以TCPP和MTCPB为引发剂、氯化亚铜为催化剂、2,2'-联吡啶为配体,进行St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采用核磁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聚合物结构和分子量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TCPP和MTCPB都是St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双官能度引发剂。  相似文献   

10.
铁(Ⅱ)-邻二氮菲络合物催化的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铁(Ⅱ)-邻二氮菲络合物(Fe(Ⅱ)/phen)为催化体系,以苄氯为引发剂,对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及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嵌段共聚进行了研究.发现本体系可有效地控制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1.2  相似文献   

11.
对50年代中提出的阴离子聚合和80年代初报道的基团转移聚合,从整个内容上将它们作为两种聚合技术,分成为若干相同点和不同点加以综合、归纳和对比,作为教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反应体系的活性聚合进行了闻单的回顾,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目前高分子界中较为重要的活性聚合体系并进行了评价和工业展望.  相似文献   

13.
1,3-二氧庚环及其衍生物在制备功能高分子材料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与其相关的均聚及其与烯类单体共聚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它们的聚合机理和所得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由于过渡金属催化剂在烯烃聚合方面具有高活性和良好的分子剪裁性,通过调节催化荆的微结构或温度、压力等聚合环境的变化,可以在分子层次上实现烯烃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组装,实现聚合物物理性质的调控,最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过渡金属催化荆的合成及其负载化,水相烯烃聚合及活性聚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不对称聚合     
本文综述了不对称聚合领域的新进展,包括不对称合成聚合,不对称选择聚合及不对称分子的聚合三大类,同时还叙述了不对称聚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聚合反应工程的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述了聚合反应工程的发展和现状。阐述了聚合动力学和模型化、聚合反应器的操作特性和放大设计、计算机在聚合反应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活性自由基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硫酯存在下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活性自由基微乳液聚合研究。比较了三种乳化剂对聚合体系稳定性和分子量控制的影响。在单体含量约8%时,以阳离子型乳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铵(CTAB)为乳化剂可以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且具有明显的活性聚合特征,即产物分子量随转化率的增加而增大,实测分子量和理论分子量相近,分子量多分散性系数小于1.3.产物的子量控制在4万以下时达到较高的精度。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聚合恒速期。而用阴离子型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则需加入长链醇类助乳化剂。助乳化剂虽可提高微乳液的稳定性和单体含量,但不利于微乳液分子量的控制。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控制和体系的稳定没有明显影响。胶乳直径小于30nm,略大于未加链转移剂的正常微乳液聚合胶乳。产物的立体规整度较高,间规PMMA占59%。  相似文献   

19.
超声波法合成聚硅烷的速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在甲苯溶剂中,超声波、温度和助剂对甲基氢二氯硅烷Wurtz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使该聚合反应在温度60℃条件下即可快速进行;而不使用超声波时,在80℃温度条件下,该反应也不能进行.二乙二醇二甲醚或冠醚络合剂的加入,加快了Si—Cl键的消耗速率,使该聚合反应在温度40℃条件下即可快速进行,有利于该聚合反应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