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题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克服. 相似文献
2.
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沙漠,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死寂恐怖的不毛之地。当地人称它"进去出不来",西方探险家干脆叫它为"死亡之海"。然而,在大漠深处,却奇迹般地生存着一支生机勃勃的"刀朗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生活习惯,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式的生活。希望读者能认识他们,关心他们。——编者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各种侦察机于2003年5月对朝鲜进行了多达220余次的空中侦察。据朝鲜军方统计,美军5月里出动了RC-135、U-2、EP-3和P-3等军用飞机对朝鲜进行空中侦察,其中各种战略侦察机、电子侦察机等对朝鲜进行的侦察活动达五十多次。从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把战略侦察重点方向转向亚洲地区,可以看出其战略图谋,是为干涉亚洲地区事务作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4.
记得读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物理老师对学生的答案无可奈何。题目是用气压计测一幢大楼的高度,"标准答案"只有一种:将气压计拿到大楼顶层,量得示数,再套一大堆公式求出结果。而学生的答案却千奇百怪。甲同学说把气压计一端系上绳子,从顶层吊下,直至地面,然后 相似文献
5.
6.
走进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便有一台名叫中国"先行者"的机器人亲切地向人们打招呼:"您好,我是国防科大研制的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欢迎您来参观,希望得到您的关心和呵护."这位具有人类外观特征、能模拟人类基本行为动作的机器人,身高1.4米,体重20公斤,是我国科技人员10年艰苦攻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又一次闪光. 相似文献
7.
8.
今年3月8日我从中科院网站上看到一则消息,称由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黄志明博士主持的启明星项目“高红外吸收室温型铁电薄膜红外探测器结构研究”通过专家验收。专家组的评议认为,黄志明主持的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该项目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利于我国的室温红外探测器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仓颉造字,没想到竟有一天,上下纵横几千年挺端庄的四方汉字,在后来的计算机输入时被“卡住了脖子”。受到挑战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字,也是整个东方文化面临的一种抉择。最终,是一位中国人实现了华夏文化与西洋文化的科学结合,使古老的文字与西洋文字一并闯入信息时代。——题记1984年秋的一天,一位身着普通西服的黄皮肤人自信地应邀走进联合国大楼,在当时号称世界第一的AT微机上插进五笔字型软件。操作员信手轻弹,眨眼间,一行又一行方块字飞快地跃上屏幕。击键停止,计算结果:每分钟112个汉字。这一数字如一石击浪,轰动了联合国。“汉字一串… 相似文献
10.
大胡子张金星
神秘、神奇、神异的神农架,几十年来一直以"野人"等无数自然奥秘、金丝猴等许多珍奇动植物资源而牵动地球上几十亿人的惊诧目光. 相似文献
11.
如今我们很多人身处由各种传播媒介例如报纸、期刊、电视、手机、网络等所形成的媒体信息海洋之中,人们感觉到信息无处不在,好像唾手可得,但是又经常因为难以获得有用信息而苦恼。虽然Google、Yahoo和百度等优秀搜索工具应运而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快速检索相关信息的需要,但是新的需求又接踵而至,例如:如何能跨越不同媒体的界限,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它们可能是以文字、声音和视频等不同形态出现、却表达同一主题的内容。这种令人向往的技术境界正是目前国际信息技术领域竞争激烈的研究热点。很巧在复旦大学也有一个较大的研究团队在信息检… 相似文献
12.
8月11日,沪上又是一个大热天。在上海西南近郊石龙路一处不起眼的地方,我来到了上海二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并在厂内警卫的指点下来到了公司研发中心,按约定与我的启明星采访对象何斌见面。那天正逢公司放假,厂区一片安静。在研发中心的小会议室里,何斌和我在从容的气氛中开始了交流。 相似文献
13.
金怡濂,江苏常州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美誉。金怡濂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他曾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当选过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受聘过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花钱买不来高技术2003年2月28日,一个激动人… 相似文献
14.
勤奋学习立志报效祖国
当人们跨进21世纪大门的时候,美国<纽约时报>经票选,评出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100大发明,获选中有4项重大发明是中国科学家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其中包括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元月11日,沐浴着冬日午后微暖的阳光,我们来到了在太原闹市中略显清静的文源巷34号大院。这里就是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我们到这里是来拜访担任院长的张高勇院士的。在标有“表面活性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一座大楼里,张高勇院士亲切地接待了我们。他平易近人的长者风度,使我们初来时的紧张心情顿时释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