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杰 《科学世界》2007,(6):87-87
现在世界上大约有一半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细菌有四五条鞭毛,形成螺旋状旋转运动,幽门螺旋杆菌可导致胃癌、胃溃疡。有研究报告指出,人类在大约5.8万年前即已感染这种细菌,那是人类从东非向世界扩散迁徙的同一时期。分析幽门螺旋杆菌的基因,也许可以知道人类大迁徙的历史。[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偏爱螺旋     
和亚油酸等活性物质,有清除血脂、疏通血管和保持血管弹性的作用,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很有益处。螺旋藻是人类的朋友,而下面的另一种螺旋状的生命体就不能算是人类的朋友了。寄居在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也是因其呈杆状、螺旋形而得名。胃液对许多细菌具有强烈的杀伤力,但对幽门螺旋杆菌却奈何不得。幽门螺旋杆菌埋藏在胃壁表面的黏膜下方,能够分泌一种物质来中和  相似文献   

3.
《广西科学》2004,11(3):277-277
科学家发现引起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细菌有特别的、快速进化和适应不同种群的胃的能力。 MarinaAspholm- Hurtig和同事提出 ,幽门螺旋杆菌能根据宿主胃中的环境对自身做微小的调节以适应之的能力是其在全球异常成功的原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了世界上至少一半的人口。研究人员发现 95 %的世界范围幽门螺旋杆菌株附在和 A、B、O血型组有关的胃抗原上。与此相比 ,6 0 %的南美印第安菌株附在胃中与 O型血有关的抗原上 ,O型是美印第安人的主要血型。文章作者提出 ,美印第安菌株主要是在欧洲探险者发现新大陆后的5 0 0年中从欧洲菌株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存在于人体胃幽门部可以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细菌。此外,研究发现其可能与一些胃肠外疾病有关。哮喘是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异质性疾病,随着患病率的不断增加,已成为最多发且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数据提示哮喘可能跟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存在某种联系,且差异性和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文章对近期国内外两者之间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就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为幽门螺旋杆菌的进一步研究和哮喘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目前已经证实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与胃癌、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全球范围共同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进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耐药性已经成为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影响原因。为了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失败率,众多学者在不断研发新的治疗方案,该篇将综述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方案的新进展,为临床上的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胃部疾病演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性研究也得到了进展,同时在临床应用中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癌的治疗和预防的作用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本文就近些年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治疗状况。  相似文献   

7.
从罗氏海盘车(Aster rollestoni Bell)的胃、幽门盲囊和生殖腺内共分离到20株菌株.其中从其胃中分离到14株,幽门盲囊中分离到5株,生殖腺中分离到1株.根据菌落及菌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初步认定海星胃中的W1^#、幽门盲囊中的Y1^#以及生殖腺中的S1^#为同一菌株,另外海星胃中的两株菌株(W13^#、W2^#)分别与幽门盲囊中的两株菌株(Y3^#、Y4^#)相同.所得菌株中只有一株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其余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实验表明海星内生细菌中有62.5%的菌株分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弧菌属(Vibrio).  相似文献   

8.
从海星的胃、幽门盲囊和生殖腺内共分离到16株菌株.抑菌实验表明,获得的内生细菌中44%的菌株可拮抗至少一株指示菌,各菌株对不同指示菌的拮抗效果差异较大.其中抑菌能力较强的W2#菌株抑菌谱较广,且对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拮抗作用明显,具有较大研究价值,该菌株分布于海星胃及、幽门盲囊中,但在生殖腺内没有发现.经初步鉴定,W2#拮抗菌株为黄色杆菌属(Xanthobacter Wiegel et al.,1978)细菌,实验表明W2#细菌在30℃、pH 8.0环境下生长较好,在25℃条件下发酵液抑菌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9.
《广西科学》2007,14(2):159-159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的细菌,存在于人体内胃和十二指肠的酸性环境中,80%的胃溃疡和90%的十二指肠溃疡都是由这种细菌引发的。不过,大多数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并不表现出症状,只有一小部分人会进一步患胃部或十二指肠疾病。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饮食中过多摄入盐分会使胃肠内的幽门螺杆菌毒性增加,进而导致胃溃疡等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并且观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诊断为疣状胃炎的患者共131例,检测其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将HP检测为阳性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而治疗组52例患者在雷贝拉唑的基础上联合抗生素给予根除HP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疣状胃炎患者感染幽门幽门螺旋杆菌的阳性率为77.86%,对HP阳性的患者分组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2.7%,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8.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实验,疣状胃炎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有助于疣状胃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内镜下表现,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及病理特点。对207例疣状胃炎患者的临床,内镜诊断,幽门螺杆茵及病理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疣状胃炎的临床缺乏特异性。男性多于女性。胃镜下特点为病变多为多发,少数为单发,胃黏膜呈圆形或类圆形的脐状隆起,直径为2~8mm,少数为不规则形,隆起中央有脐样凹陷糜烂,有的覆盖少许血痂及黄色分泌物,主要发生部位在胃窦部94.2%,其次是胃体胃窦部4.6%,胃体1.2%。病理检查患者以轻中度慢性炎性居多,共174例(84.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33例(15.9%)。幽门螺杆茵阳性率为82.7%。疣状胃炎应作为一种癌前疾病,胃镜检查是诊断疣状胃炎的最佳手段,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疣状胃炎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鞭毛的观察在细菌分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鞭毛,制作样品是成败的关键。一般鞭毛的制样方法较为复杂,本文介绍一种简易的制样方法。一、材料:使用两株嗜热厌氧菌和一株嗜温厌氧菌作为试验菌株,此三种菌均为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使用带有聚乙烯醇缩甲醛(商品名称formvar)膜的铜网作为支持网膜。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窦炎与胃酸分泌亢进及胃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有关。本文用小剂量呋喃唑酮治疗慢性胃窦炎取得显著疗效并有一定的远期疗效,大部分患者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贝勒医科大学消化器官内科助教山冈吉生和他所在的国际研究小组在今年1月底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通过分析人体胃内的幽门螺旋杆菌的遗传基因,证实人类曾分别在3万多年前和5000年前两次从亚洲迁徙到太平洋地区。  相似文献   

15.
宋瑛琳  王芳  田明 《实验室科学》2010,13(2):103-104
鞭毛是微生物的重要结构,对于微生物的分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鞭毛染色上虽有不少方法,但在一般实验条件下观察起来仍有困难。文章对石炭酸复红鞭毛染色法和石炭酸结晶紫鞭毛染色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石炭酸复红鞭毛染色法背景清晰,80%~90%的细菌有鞭毛,菌体红色,鞭毛淡红色,染色效果理想。而且,这种方法快速、有效、简便易行,更适于在实验教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胃胶囊对试验动物幽门结扎型溃疡、胃肠排空及镇痛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适当剂量灌胃给药的方法,随机分成4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观察健胃胶囊对大鼠幽门结扎型溃疡面的抑制率、对小鼠胃体内甲基橙残留量的影响与给予刺激剂15min内各组小鼠发生"扭体"反应次数.结果:健胃胶囊有明显抑制大鼠胃部幽门结扎型溃疡面、增加小鼠胃体甲基橙残留量、减少小鼠对刺激剂发生"扭体"反应次数.结论:健胃胶囊具有防止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的发生、调节胃肠蠕动功能以及明显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由细菌鞭毛辅助控制合成纳米金颗粒的新方法,用于优化纳米金颗粒合成过程中的尺寸可控性,并提高金溶胶的稳定性.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Zeta电位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红外等仪器,探究了溶液p H值对鞭毛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金离子与鞭毛的相互作用以及鞭毛辅助的纳米金生长机制.结果表明,鞭毛是纳米金理想的成核位点,同时对纳米金颗粒的聚集和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工作对提高纳米金的稳定性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增刚  王莺  刘小荣  邓英 《甘肃科技》2013,29(16):125-127
探讨了胆道系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选取B超确诊为胆囊结石患者60例(实验组)及胆囊息肉患者20例(对照组),用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胶体金法)及PCR方法检测其胆囊粘膜、胆汁、结石标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并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作以分析。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实验组阳性率为53.33%;对照组阳性率为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方法检测实验组胆囊粘膜、胆汁、结石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8.33%、46.67%、31.67%;对照组胆囊粘膜、胆汁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15%;两组比较胆囊粘膜与胆汁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患者胆道系统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从几种海洋鱼类的肠道内分离、筛选出了产二十碳五烯酸(EPA)的细菌,通过苏丹黑染色、测碘值,确定出产脂较高、脂不饱和度高、在PY海水培养基上生长罗好的菌株,GC分析确定其中3株为产EPA菌株,并将其中1Pj20通过GC/MS鉴定,这一筛选结果被TLC法认同,试验表明,分离自太平洋鲐鱼肠道的Pj20菌株,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运动性(单极鞭毛)、好气的短杆菌,尚未鉴定其种属。  相似文献   

20.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的模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方法-最佳投影识别应用于2-「「(2-吡啶基)甲基」硫代」-1氢-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的分子筛选,得到了建模所用的最佳模式识别投影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判据可用以筛得到较高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的该类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