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使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国际社会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争夺空前激烈.世界各国、各地区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都在纷纷制定新的人才战略,在人才培养、吸引和利用上各显神通,各领风骚.美国曾提出要培养新世纪的美国人口号;日本则提出要培养世纪通用的日本人;加拿大提出要培养21世纪的接班人;韩国提出要以头脑强国;新加坡也在积极引进人才.在这场国际人才大战中,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竞争尤为重要,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吸引高级海归人才.……  相似文献   

2.
人才,这似乎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然而从古至今,它却从未像今天这样被重视,被渴求,被珍惜。 原因其实很简单:继土地、能源、原材料后,人才,这一特殊资源,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今天的我们面对着:美国制定了“培养21世纪美国人”的计划;日本提出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方针和“培养世界通用的21世纪日本人”战略;欧盟  相似文献   

3.
在世纪交替之际,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把目光投向21世纪的教育,使教育改革之风在全球掀起。诸如美国提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日本提出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法国提出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线限制的人”;俄罗斯则主张培养专业面宽的专门人才等。  相似文献   

4.
早在十几年前,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科学而精辟的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比、面问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为21世纪培养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参与世界竞争的人才,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当前,美国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体育教师的要求相当高,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而这些证书的取得,要经公认的州立大学体育系培养,符合该证书所规定的学分标准,并取得学士学位.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为什么有的教师在备课、上课中花费的时间,投入的…  相似文献   

5.
杨广 《海峡科学》1998,(4):31-32
在当今的世界上,技术经济已经萌芽,并迅速地成长。到21世纪。技术经济将逐步取代工业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而技术经济的核心是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科技创新需要一大批人才、一大批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所在;是科技创新的不竭的源泉。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由来己久,而在我们国家,近来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一.耐克公司亚洲漂流记 20世纪50年代末,耐克离开美国,把主要的制造基地放到日本。10多年后,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20世纪70年代,耐克离开日本,把主要的制造基地放到韩国、中国台湾。结果,日本逐渐丧失了世界制造中心地位。20世纪80年代,耐克总裁曾宣称,耐克到哪里,哪里就是世界制造中心。当时,中国经济刚刚起步,耐克也刚刚进入中国大陆。很多人并不相信耐克进入的中国大陆会是未来的世界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历来高度关注人才问题,在人才标准或培养人的规格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红专统一”;指出人才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中成长;强调人的发展是一个主体能动积极的过程,要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国外人才引进的趋势与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是富强兴邦的宝贵资源,是国际高技术竞争的聚光点。面向以高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ZI世纪,世界各国(就连西方国家)部在大声疾呼科技人才短缺.作为科技强国的美国也觉得其科技霸主地位不稳,对前途感到忧虑,原因是预感到人才短缺。根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的预测,到1996年美国将短缺4.5万名理工科穴学毕业生;到本世纪末,美国各个研究领域至少将短缺47万科学家和工程师.到2006年,短缺额将达67万名;到2010年,缺额将增大到70万名。而这一需求,在国内不可能得到满足。日本研究开发人员50万人,在劳动人口中比例为世界之最,在许多高…  相似文献   

9.
人类进入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提出对人的培养要全面.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体操教师在体育专业的体操课教学中应实施美育,以提高学生的修养、气质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面向2l世纪,高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根据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做重新思考,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作重新思考,提出新的任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崛起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两大主要潮流。在知识经济快速兴起、世界经济发展正由位空间向流空间转变的现实语境下,人们普遍认识到,无论是从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增强区域竞争力的现实考量出发.要在全球产业分工的重新洗牌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引领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美国以高技术创新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日本以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稳居世界第二、欧盟以及联合的实力成为世界新的一极、100万人口的爱尔兰依靠软件产业崛起等等事实,无不雄辨地证明了科技自主创新之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职业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区高校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中要以自身的高素质引导示范,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山区高校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素质教育,要大胆想象、创新,要一专多能;山区高校在素质教育中要转变观念,注重技术教育与人教育的和谐进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性成果的考核。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发散思维的重要性及其扩散新的世纪,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是建设新世纪创造型人才队伍的需要,创造型人才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著名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  相似文献   

15.
日本外务省上月决定要在海外加强日语的推广,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在海外培养"日本动漫的世代"。按日本政府的统计,现在世界上共有127个国家和地区约235万人在学习日语,但和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逾3000万人相比,差距悬殊。《东京新闻》指出,日本不愿见到日语落在汉语之后,日本外务省强调,只有大力推广日语,才能培育"亲日派"。日本政府看到"中文热"遍及全球,于是重新检讨了有关政策,希望迎头赶上。而最能代表"日流"的就是日本的动漫产业了。因此,日本提出了"21世纪的日本酷"概念,要在海外培养"日本动漫的世代"。日本动漫已经全面向欧美进军,多部日本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去年纪念“五·四”讲话中强调指出:“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对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如何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多维性、复合型人才,已紧迫地提到了我们面前。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马立提出了明确要求:“来自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已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求培养大批掌握高新科技,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而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的教师。”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商树桓,宋延寿(山东建材学院无机材料系,济南.250022)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信息资料是高等学校搞好教学工作、培养合格人才的3块基石。近十几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种种明确的要求。例如日本,要求培养"世界通用人才...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人类在迎来又一个千禧年之际,时代为高师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师资人才,以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促使人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师资人才的必要前提和保证,所以心理素质必须先行,心理学课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历来高度关注人才问题,在人才标准或培养人的规格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红专统一";指出人才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中成长;强调人的发展是一个主体能动积极的过程,要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要在工作和事业中做出成就,必须依靠自身的知识、能力、心理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心理和思想素质可以看作人才的必备因素,培养人才主要是培养他们拥有知识并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以及投身实践奉献才华的思想基础。培养人才要遵循成才规律.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既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实践锻炼。学校教会是培养人才的一系重要途径,但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为主,只是为人才打基础的阶段,它所培养的人才刍型必须经过社会化再培养才能成才。因此,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作用是相对的。一、学校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