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蓝桉叶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化感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PDA培养基上测定了蓝桉叶片的石油醚和氯仿提取物对水稻稻瘟病、小麦纹枯病、蚕豆根腐病、梨黑星病、番茄早疫病5种植物病原菌的化感作用,研究了蓝桉叶片的石油醚和氯仿提取物与病原菌的剂-效关系和提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蓝桉叶片的石油醚和氯仿提取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氯仿提取物的活性高于石油醚提取物.在供试的5种病原菌中,氯仿提取物对水稻稻瘟病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值为58.75μg/mL.该研究为蓝桉作为农用植物源杀菌剂开发,特别是用于稻瘟病防治的植物源杀菌剂,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抗菌肾蕨多糖的提取与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种方法提取肾蕨多糖,其中综合法提取率为5.4%,可溶性多糖经DEAE-纤雏素52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得到1种中性糖和1种酸性糖,各占91.5%和8.5%.利用纸片法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肾蕨多糖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动植物病原菌的活性,对肠炎病病原菌、黑曲霉与稻瘟病病原菌的最低菌浓度为7.5mg/mL.  相似文献   

3.
美国科学家今已分离出促进植物开花的遗传基因“开关”。这一研究成果有可能人为地控制作物的成熟时间、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或者改变某些作物在一些地区不适宜生长的状况。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州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分别报告说,他们对一种细小的杂草和一种源于欧洲的树种进行的研究显示,单一基因就能控制植物开花过程。在此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杂草遗传基因“开关”得以持续作用的情  相似文献   

4.
金大强  赵志敏 《汉中科技》2010,(2):24-24,27
通过对勉县杂交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水平分析,感病和高感病品种占72.1%,充分说明高感品种在种子经营上占比例较大,是造成水稻稻瘟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建议种子经营商在引种和经营中严格按照品种审定公告,了解品种抗性,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原则,坚持守法经营,做好售后服务,避免自然灾害风险和经营风险,是农业生产安全用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最近,日本科研人员成功地分离出四种植物的光合作用遗传基因。这四种植物是:水稻、梨树、松树和玉米。分离出前三种植物的光合作用遗传基因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人们发现,不同的植物,其光合作用的能力和光合作用的速度也有差异。热带的主要作物(如玉米和甘蔗)的光合作用比温带主要作物(如水稻、麦类和大豆等)强,光合速度也是前者快。因此,科学家设想,如果能将光合能力强、光合速度快的热带作物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宜宾市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谷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55%以上。自八十年代初以来以稻瘟病、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等灾害性病虫为主的水稻虫发生为害十分突出,年均潜在为害损失达11万吨以上(占稻谷总产的11%左右),成为水稻持续稳定增长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宜宾市水稻病虫发生为害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治理的指导、技术措施和推广手段等,用以指导全市大面积病虫防治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常年病虫实  相似文献   

7.
国外撷英     
在碱性土壤中栽培水稻日本东大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在碱性土壤中栽培水稻获得成功。在碱性土壤中,铁以不溶于出的氧化物的形态存在,因此,为了在碱性土壤中栽培水稻,必须使铁被水稻有效吸收。该研究科注意到麦酸能生成水溶性的铁化合物的事实,从与水稻同一科的大麦中分离出能提高其生物合成能力的基因,将它注入水稻。结果,大大提高了水稻的耐碱性。将该水稻与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杂交,有望培育出能耐碱性土壤的水稻品种。(陈云生译)转基因“黄金水稻”科学家运用遗传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一种水稻,这个水稻的新…  相似文献   

8.
抗稻瘟病水稻BAC文库的构建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单子叶植物模式.稻瘟病是水稻生长中的一种严重病害,因此分离和克隆新的稻瘟病抗病基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一个抗稻瘟病农家种水稻为材料,以plndigoBAC5为载体,构建了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该文库共有90 000个转化子,插入频率99%,插入片段平均长度为105 kb,由此推测这个文库覆盖水稻基因组约20倍.利用其中的45 000个转化子建立了4维PCR筛选体系,并且通过4维PCR筛选体系,筛选获得了7个含水稻分蘖基因(MOC1)的阳性克隆.因此该文库是一个高质量、高覆盖率的水稻BAC文库,能有效用于目的基因的分离.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含氮、硫杂环化合物2-(4'-甲酸吡啶)-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对水稻常见的几种病菌(稻瘟病、白叶枯、恶苗病)的室内抑菌实验结果。发现其对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抑菌率分别达到82.06%和81.59%,与市售的稻瘟灵(85.68%)、叶枯唑(76.94%)的效果相当或接近,而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抑菌率74.64%)比市售的多菌灵稍差。  相似文献   

10.
尹凌丽 《遵义科技》2004,32(1):35-36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解决目前大田生产中防治穗颈瘟单一用药,无替换农药的问题,为新农药6%.丙多水分散粒剂提供详实的农药登记资料,去年在红花岗区稻瘟病发生区新蒲镇实施了6%.丙多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穗颈瘟小区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利用目前稻瘟病不同的优势小种菌株的液体培养提取的粗毒素对水稻成熟胚进行处理,粗毒素液对水稻愈伤组织的生长及分化有严重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差异性极显著;不同浓度的粗毒素提取液其作用效果不同,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大或是作用时间的延长,水稻分化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水稻成熟胚组织培养中进行抗稻瘟病菌突变体筛选的毒素浓度在25%~30%较好;愈伤组织浸泡12~24h可以得到分化出苗。在愈伤组织上直接加上毒素并长时间处理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每个愈伤组织滴加的毒素应小于2.0ml。不同的水稻品种产生的耐性不同,可以筛选出抗稻瘟病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12.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技术,对9种参加2020年上海市水稻区域试验的品种和2种本课题组新培育的新品系的共10个抗稻瘟病基因位点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Pi37,Pi41,Pi-d23个基因在11种水稻中出现的频率达100%,Pi2,Pi5,Pi9,Pi36,Pikm和Pib抗性基因在11种水稻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8.18%,9...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学家日前绘制完成水稻全基因组“精细图”并进行了相关研究,有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PLoS Biology(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专辑)》2005年第3卷第2期上。专家认为,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的完成,为科学家研究各个水稻亚种的差异,在新层面上探讨杂交优势的机理,为禾本科植物的比较基因组学和进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杨福 《科技促进发展》2015,11(6):781-783
本文对水稻新品种东稻4的选育经过、吉林省水稻区试产量、稻瘟病鉴定、耐盐碱性、稻米品质等方面进行了详述,指出东稻4是集高产、耐盐碱、优质、多抗为一体的水稻新品种。自2010年审定至今,累计推广712万亩,创经济效益8.2亿元。  相似文献   

15.
16.
以水稻的7 个鉴别品种为材料,对可溶性水稻凝集素与水稻稻瘟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 个鉴别品种,不论抵抗或感染稻瘟病品种的稻胚凝集素都有较高的凝集活性(25~28),在SDSPAGE中都呈4 条带,且位置相同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期,可溶性水稻凝集素活性均测不到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表面结构检测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壁表面糖外被是半乳糖,可溶性稻胚凝集素是与N乙酰葡萄糖胺专性结合以上结果说明可溶性水稻凝集素与稻瘟病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17.
马杰 《科学世界》2006,(4):44-44
2002年,科学家查清了如果将人的全部染色体与黑猩猩比较,二者间有1.23%的遗传基因有差异。后来,科学家又对个别染色体做进一步详细的比较,直到2006年还不断有论文发表。据说在差异特别大的区域里,很有可能包含着“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抗病品种性的强弱,一般有三种类型:抗病品种,感病品种,和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品种。凡水稻体内含有可溶性物质(如氨态氮一类物质)较少,而钾素含量较高的、或表皮细胞组织中特别是机动细胞的硅化程度高的,都不利于稻瘟病菌丝的侵入,表现高度抗病性。因此,这一类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就强。但与此相反,如水稻体内渗出物含有丰富的氨态氮或机动细胞内硅酸的含量极少时,水稻茎叶嫩绿,组织幼嫩,有利于稻瘟病菌丝的  相似文献   

19.
李永发  王伦  刘东涛 《汉中科技》2010,(6):18-18,23
稻瘟病是水稻的一种主要病害,多年来在我地都有所发生,极大的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此,笔者就稻瘟病防治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0.
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筱  刘光胜 《汉中科技》2009,(5):22-22,46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概述了稻瘟病发病症状,分析了发病条件,介绍了防治措施,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改进栽培方式,加强水肥管理,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