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锚杆注浆联合支护大断面煤仓硐室围岩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朱矿井煤仓硐室为例,运用损伤力学分析了巷道开挖效应;利用FLAC4.0数值模拟软件计算分析了大断面硐室围岩的稳定性,并建立了无支护和锚杆注浆联合支护两种模拟方案,两种方案模拟结果的对比显示锚注联合支护形式能够有效地加固围岩和控制围岩变形;通过工程类比法和FLAC数值模拟相结合对大断面硐室锚杆注浆联合支护方案进行了设计,确定了锚注联合支护参数,通过后期的现场观测,说明了锚杆注浆联合支护在大断面煤仓硐室支护中效果良好,能够保证硐室围岩的长期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新河煤矿-980m水平硐室群在掘进及支护过程中的大变形问题,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相邻硐室不同开挖顺序对围岩破坏的影响;其次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相邻硐室群的不同开挖顺序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围岩塑性区最小破坏体积VP,并得出最优施工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已开挖硐室群进行支护设计,提出泵房主体及壁龛前期采用锚网、注浆锚索、喷浆,后期采用钢筋混凝土砌碹的联合支护方式,并对实施该支护方案的硐室群进行支护前后的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水泵房主体硐室顶板最大下沉量由927mm下降至30mm,底臌量由1 036mm下降至6mm,主体泵房左帮移近量由1 010mm下降至10.9mm,壁龛掌面移近量由700mm下降至9.9mm,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顶底板位移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断面两帮最大移近量为8mm,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15mm,巷道支护效果良好,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3.
地铁双线隧道超前预注浆加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超前预注浆加固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双线交叠地铁隧道的开挖建设中,然而很多的工程多借助于工程类比经验或为求稳而过度加固施工,造成了严重的材料、人力资源浪费。鉴于此,依托北京地铁6号线区间隧道工程,借助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拟。通过与实际监测数据相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具有相当的可靠性;而后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原注浆加固范围进行优化,得出最佳预注浆加固范围在2α=120°~140°,并探究在不同硐径、埋深条件下,开挖硐室的变形特征和原支护方案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锚杆注浆联合支护大断面煤仓硐室围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土朱矿井煤仓硐室为例,运用松动圈理论和组合拱理论分别计算了硐室围岩稳定性系数,2种理论计算得到硐室围岩稳定性系数均大于1.1,证明了锚杆注浆联合支护设计参数符合硐室围岩安全稳定的要求.运用FLAC4.0数值模拟软件计算分析了大断面硐室围岩的稳定性,建立了无支护、锚杆支护、锚杆注浆联合支护3种模拟方案,分别分析了3种方案时硐室围岩的变形情况,模拟结果显示锚杆注浆联合支护的巷道顶底板和两帮收敛量都较小,底鼓量也较小,能保证该巷道围岩的长期稳定.最后运用工程类比法确定采用锚杆注浆联合支护方案,并通过后期现场观测,证明锚杆注浆联合支护效果良好,能够保证硐室围岩的长期安全稳定.图4,参7.  相似文献   

5.
软岩硐室围岩作用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现场锚注加固试验基础上,根据注浆量统计结果,对软岩硐室围岩间空隙分布进行反分析,采用FLAC建立相应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支护围岩关系对支护体内力和围岩自承能力的影响以及支护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得出的结论对改进煤矿大断面软岩硐室支护工艺有一定意义.图6,表2,参5.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硐室开挖过程中选择支护时机的力学机理,首先,建立圆形硐室分区受力模型,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考虑围岩扩容、软化等岩体特性以及“空间效应”,推导出开挖过程中硐室围岩弹塑性解;然后,选择锚杆、衬砌支护时机,考虑锚杆与围岩的耦合作用和初衬混凝土的时效特性,得到支护条件下围岩的弹塑性解;最后,结合算例分析了“空间效应”、支护时机等因素对硐室围岩塑性区应力、位移 和范围的影响。基于理论研究的算例分析,揭示了考虑“空间效应”和支护时机时硐室各分区范围的变化规律;锚杆间排距对围岩位移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残余区;硬化区扩容系数、开挖过程中的“空间效应”和支护时机对控制围岩位移的作用不容忽视。该文成果为深埋软岩硐室开挖与支护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神火集团新庄煤矿二2煤-380m水平~-600m水平皮带暗斜井两帮与顶板发生明显位移,影响正常运输。本文在介绍二2煤-380m水平~-600m水平皮带机头硐室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强力二部皮带机头段巷道变形严重的原因,提出了采用扩帮挑顶施工锚杆、顶底板锚索、注浆加固的方法进行支护。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变形严重的硐室,其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胶带机头硐室修复加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具体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胶带机头硐室变形的工程特点,分析了该硐室变形机理,提出了修复硐室的支架-锚索-注浆加固技术,经现场应用,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喷锚支护在大断面硐室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回坡底矿井下配电硐室工程地质概况,详细阐述了硐室开挖及支护的过程,并对施工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松散破碎硐室锚注修复加固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尚庄矿-650水平中央变所围岩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减少围岩强度损失以及提高围岩自身强度是修复加固此类硐室的关键,提出了锚注喷 锚索挂网支护修复加固方案.用FLAC3D数值软件对支护模型进行变形模拟计算,计算表明,硐室的变形主要是硐室的严重底鼓,通过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确定了合理的修复加固参数,通过监测,加固后顶底板最大位移为175 mm,计算结果与现场数据一致,支护效果良好.图8,参8.  相似文献   

11.
淮南矿业集团朱集矿主井在掘进过程中遇到基岩破碎带,该破碎带在距地表400~442 m的位置。由于破碎带厚度大且含水丰富,采用地面预注浆加固破碎带岩体,使用分支孔对注浆孔进行施工;根据注浆深度、段高的划分、注浆压力等确定注浆量。在地面预注浆施工技术应用后,朱集矿主井破碎带堵水率达到99.2%,起到了很好的加固堵水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大型长廊式调压室围岩稳定性数值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水电建设中,大型长廊阻抗武调压室应用越来越多,此类调压室整体形状窄长,一般具有高边墙、大跨度等特点.以黄金坪水电站调压室为例,结合其自身特点,运用弹塑性围岩理论,对开挖和灌浆锚固过程中的长廊式调压室围岩稳定进行数值分析.最后,针对长廊式调压室特点给出有利于围岩稳定的建议,为同类工程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注浆常用于基坑引发邻近重要建构筑物变形的主动实时控制,但当注浆与基坑距离较小时,注浆可能会对基坑支护体系造成威胁,目前尚无此方面的有效解决途径。以天津地区某超深地铁车站基坑邻近医院敏感建筑开挖为例,对基坑开挖影响进行分析,在超深地铁车站与医院敏感建筑之间的土层中注浆恢复建筑沉降。因竖直均匀注浆对基坑支护结构有较大不利影响,提出倾斜注浆以减小对基坑的影响。结果表明:倾斜注浆相比竖直注浆对邻近车站基坑的不利影响大幅减小,同时对建筑物沉降控制依然有效;倾斜注浆角度过大在减小建筑物邻近注浆体一侧的沉降时,其他位置会发生较大隆起;增大注浆体顶部埋深能够减弱建筑物隆起现象,使建筑物沉降恢复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14.
以齐岳山隧道F11断层区域横通道进正洞施工为例,介绍了超前帷幕注浆施工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阐述了大断层区域内超前帷幕注浆技术的注浆设计、钻探注浆情况分析、注浆效果评定、开挖揭示对比,为断层破碎带、软弱围岩施工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超前支护的均一化横观各向同性弹性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前支护(包括管棚和小导管注浆)是隧道开挖中保持地层稳定及控制其变形的重要手段,在隧道开挖模拟分析中需要妥善予以考虑。已有的分析模型一般是提高管棚和小导管注浆影响范围内的土体粘聚力和变形模量,或是分别模拟浆体和钢管。前者力图从整体效果上模拟超前支护对围岩的加强作用,但参数确定过于依赖经验,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后者如实模拟体系的构成,但大大增加了模型的复杂程度。如何采用既简单合理又能考虑其整体效应的模型是超前支护数值模拟的研究重点。为此,本文建议了一个均一化的横观各向同性弹性模型,研究了超前支护的平均弹性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简化模型,该模型能够用来分析钢管的间距、管径、倾角等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本文对某隧道开挖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富溪连拱隧道出口变形倾倒体仰坡治理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屯高速公路富溪隧道出口仰坡段岩体破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为一大型强风化岩变形倾倒体,在洞口工程刚开始小量刷坡时即发生大面积滑塌现象,若不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将无法进行隧道施工。针对洞口变形倾倒体的地质条件,采用坡脚反压、仰坡注浆、喷射混凝土及大管棚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现场监测结果分析表明洞口仰坡治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静压注浆法,结合某办公楼工程实例,探讨了静压注浆法在提高地基承载力及湿陷性处理中的方案设计、施工工艺和关键技术,并对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