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武都五凤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甘肃武都五凤山林区35a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区的生物量为114 613t/hm2,净生产力为12 917t/hm2·a;乔木层生物量为113 046t/hm2,净生产力为11 825t/hm2·a,叶面积指数(LAI)为13 0843t/hm2,叶的净同化率(NAR)为0 796t/hm2·a,属于较高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晋西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样地法和模型研究了晋西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结果为:(1)油松各类测树指标、地上部分各类营养部分生物量两两之间都有显著关系,但它们与果生物量的关系不显著。(2)CAR模型与VAR模型的估计效果都较好,但相对来说以VAR模型优于CAR模型。(3)依据相关指数(R2),筛选各类生物量估计的最优模型:其中,树干为Wt=a(D2H)b,其他各营养部分为W=aDb。(4)该区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生产力分别为25.5506t/ha和1.1109t/ha/y,以干>枝>叶>果。(5)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生产力主要集中在中下部,从基部朝上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3.
关帝山林区油松天然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玉永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136-138
研究关帝山林区不同立地条件油松天然林的生长过程,探讨其生长规律。进而为大面积营林,提高油松林生产力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通过在关帝山林区采用建立标准地,选取优势木,进行树干解析的方法,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天然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立地条件对林木生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数据、MODIS NDVI数据、气象数据,基于光能利用率(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对深圳市2000—2014年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深圳市面积NPP为544.19~884.93g·m-2·a-1,总体以2.40g·m-2·a-1的趋势增加,空间分布格局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不同行政区的年均NPP存在明显差异;15a来深圳市NPP的变化呈现出南部增加北部减少的趋势,且增加区域面积是减少区域的1.4倍,其中城镇用地、林地呈增加趋势,耕地、果园、湿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NPP对温度、降水、太阳辐射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光明新区、龙华新区、龙岗区等北部区域NPP与温度、降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最大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5,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等南部区域是城市不透水层、水体高覆盖区,NPP与温度、降水的相关关系较弱.宝安区、南山区、龙华新区交界处的NPP与太阳辐射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最大偏相关系数为0.95,龙华新区南部、坪山新区北部等部分区域分布着大面积的城市不透水层,NPP值较低.深圳地区植被NPP动态是受温度、降水、太阳辐射等气候要素变化及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界近来争论的热点之一。笔者简要介绍了现有关于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功能有关抽样效应、生态位互补、保险效应、冗余机制、基因-环境互作、边际效应及中性理论等作用机制,以及现有的关于生产力和多样性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和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的关系,重点讨论了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地清理、造林密度、间伐、林农复合经营、轮伐期长短等经营措施对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分结构的构建和调控,任何左右林分结构的经营措施都有可能对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因此,从生物多样性维护及生态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决定应该营造什么样的人工林以及该采取怎样的经营措施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长期立地生产力维持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强度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森林的正常生长.受人类活动影响,人工林的面积逐渐增大,其对不同强度干旱胁迫的响应是否与天然林存在显著差异,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干旱指数(SPEI)与反映植被生长状态的遥感监测植被指数(MODIS EVI)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反映该地区最佳时间尺度SPEI和对水分最敏感月份的EVI指标,进而基于省级尺度和基于气象站点的泰森多边形2个尺度上比较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生长状态对短期干旱(2001—2008年)与持续干旱(2009—2014年)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持续干旱对其的生长状态的影响均大于短期干旱;2)天然林的生长状态受持续干旱的影响程度大于人工林,且生长状态比人工林差.气候变化将导致更多极端的持续干旱事件发生,在未来气候变化进程中应多关注极端干旱对天然林的影响以及天然林的可恢复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西宁市南北山20~30 a油松人工林健康水平,以西宁市南北山20~30 a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树高年均生长量、胸径年均生长量等13个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依据森林健康指数模型计算各标准地的健康指数,并使用正态等距分析的方法得到健康等级取值范围;由分析评价结果得出西宁市南北山20~30 a油松健康林分占6. 45%,亚健康林分占22. 58%,中健康林分占38. 71%,不健康林分占32. 26%;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西宁市南北山20~30 a油松人工林处于中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晋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胸径(D)、树高(H)、冠幅(C)和冠长(L)四个测树指标之间,测树指标与干、枝、叶生物量之间以及营养器官生物量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应用测树指标对地上部分生物量进行了回归,建立了华北落叶松相对生长方程,根据相关系数r,选择最优模型,干为Wt=705.35D1.8105,地上部分为Wo=224.49(D2H)0.9489;枝为Wb=-0.31H2+7.1577H-32.378;叶为W1=-3.4601C2+18.531C-22.163;(3)晋西地区华北落叶松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41.9299t/na和1.6768t/na/y;(4)干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下部,而枝叶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中部。 相似文献
9.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长岭岗国营林场调查了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24块标准地,并测定了单株平均木的各器官生物量,结果表明:应用W=a(D^2H)^b模型来估测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其相关程度达显著水平;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单株林木各器官的生物量随年龄变化符合理查德(Richards)生长方程;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单株林木生物量年平均生长量在26a时达到顶峰;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24a时达293.40t/hm^2,生产力为20.78t/(hm^2.a).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栽植方式对人工林生产力及其碳汇功能的影响,利用基于个体的空间明晰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栽植密度、植株空间分布格局和幼苗大小不整齐性影响下的生产力、累积生物量、现存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及其种群的存活曲线特征.结果表明:密度、分布格局及幼苗大小不整齐性对人工林植株的生长和竞争有着显著的影响,从而导致人工林生产力、生物量... 相似文献
11.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地带油松林的主要类型及其动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松林系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地带的气候顶极群落,共含11个类型,其中分布普遍的是:油松——多花胡枝子——大披针苔林;油松——柔毛绣线菊——大披针苔林;油松——虎椿子——大披针苔林;油松——胡枝子——大披针苔林;油松——杭子稍——大披针苔林;油松——大披针苔林。它们之间的演替关系和起源比较复杂,非单元和单演替顶极。 相似文献
12.
老顶山人工油松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拔1200—1300m处的28年生油松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了研究。乔木层的生物量采用回归模型预测,其为:油松W树干=2.316(D2H)0.658,W(枝条)=1.313(D2H)0.989,W叶子=1.412(D2H)0.831和W(根条)=1.589(D2H)0.753,灌木和草本植物用表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6月份人工油松林的总生物量为43.470g/ha,其中乔木层35.679吨/公顷,林下灌木及草本层7.791t/ha。 相似文献
13.
14.
报道了中国起源的松属三个种的胰酶—吉姆萨C—带核型.马尾松、油松、黄山松的中间带分别为34,24,24条,着丝粒带分别为18,20,20条,而对于一条染色体臂来说,最多出现一条或二条中间带.所有带纹的形态相似.而大小各异.在同一有丝分裂相中,中间带到着丝粒的距离相等(在仅出现一条带的臂上).三个种C—带在分布上的主要区别是:马尾松有一条染色体不显任何带,而油松和黄山松所有染色体均显带. 相似文献
15.
11株外生菌根真菌菌株纯培养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油松2a生幼苗和20a生树木的菌根组织上分离获得11株外生菌根真菌.通过对这些外生菌根真菌在实验室纯培养条件下进行的营养生理代谢特性的研究表明:11株外生菌根真菌适宜的基础液体培养基为麦芽汁培养基和Pachlewski培养基;适宜温度为22.5℃~25℃;适宜pH值为6~7;适宜C源为麦芽汁和葡萄糖;氨态N中的酒石酸铵和磷酸氢二铵及有机态N中的蛋白胨是它们最适宜的N源. 相似文献
16.
刘向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3)
本文对大连地区主要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气候生产潜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光能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光、温、水)生产潜力。计算结果表明: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可达到657~750公斤/亩,水稻可达到1300公斤/亩左右。并以气候生产力指数反映一地的气候生产力水平和光、温、水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地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及随气候带的变化,以广西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构建生物量模型,并基于所得的模型比较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灌木层立木生物量模型中,干和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拟合效果较好,且模型Ⅱ:W=a×Db×Hc的各项评价指标最好;(2)马尾松中龄林的群落及乔木层各部分生物量的积累均表现为南亚热带北热带中亚热带,灌木层的叶和枝生物量积累均表现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干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热带;幼龄林和过熟林(除叶生物量外)群落各部分生物量积累分别均为南亚热带最少;(3)中龄林叶生物量表现为南亚热带北热带中亚热带,枝、干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马尾松各部分生物量(除叶生物量外)在群落中占比以及乔木层马尾松各部分生物量占比均表现为北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幼龄林和过熟林生物量积累分别均为南亚热带最少,马尾松各部分占比均为南亚热带最低。气候条件变化对马尾松不同阶段各部分均有着明显的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生物量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