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说山西好风光”。这句耳熟的民歌道出了人们对山西的向往。地处中原的山西透着平实古朴的气息,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单位上千处。千年风华的云冈石窟记录了佛教的几度繁盛;古韵古香的平遥古城存留着晋商的曾经辉煌;悬空寺是建筑史上的奇迹;九龙壁则是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山西境内佛寺众多,仅大同市的佛寺就占全国寺院的1/3以上。这是因为笃信佛教的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多个政权的政治中心,统治阶层的偏好给后人留下了一片辉煌灿烂的文化遗迹。当然,除了众多的佛寺,美丽的难老泉和幽静的五台山也是值得一游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2.
比较分析同一时期(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中日两国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发现虽然两国佛教理念相同,但中国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境界型建筑自然观,而日本飞鸟时期则是神道意识型建筑自然观。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建筑及其自然观是日本飞鸟时期的母体,而日本飞鸟时期则为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这一关系做旁证。  相似文献   

3.
辽金绘画受汉族绘画影响滋深,但由于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的局限,辽金各个题材的绘画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其中鞍马人物画精绘契丹女真风俗,张扬尚武精神,质朴敦厚,激越高亢;花鸟画带有浓郁的装饰意味,构图风格多追求对称,技法独到;另外辽金时期的风俗题材绘画在墓葬壁画及寺观壁画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唯山水画一直没能发展成熟,缺乏艺术特色。辽金时期美术在绘画题材上发展水平的这种差异性,与汉族文化在辽金地区传播的程度,以及辽金民族对汉族文化的选择性传承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芜湖藏书刻书比较活跃。考察明清时期芜湖三县藏书与著述的概况、形成著述目录、探究藏书活动与散佚原因,对于地方文化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辽金时期是南北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时期。他们在服饰上互相效仿和影响。研究辽金时期东北诗歌中的服饰词语构词的文化特点、词义引申的文化特点,以及辽金东北诗歌所体现的东北民族的文化特点,揭示当时人民认知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从而探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6.
文章概述了百色学院图书馆不同历史时期藏书状况及特点,分析了其馆藏书籍的不足之处,并对其未来藏书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贾维姝 《山西科技》2009,(4):105-106
文章介绍了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在藏书的基本模式规划、选择与补充、组织与管理、协作与协调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唐代由中原、西蜀传入贵州后,在黔北黔东兴起。至宋代,佛教逐渐传布贵州各地,一方面在黔北黔东地区,佛教仍以强劲的势头向纵深发展,佛寺遍布其地;另一方面,随着佛教在贵州各地传布渗透,贵州土官土酋开始热衷奉佛兴寺,佛教影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贵州腹地亦始建有佛寺,住有僧人。这为元明时期贵州佛教的大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一、佛寺遍布黔北黔东佛教在唐代从黔北黔东传入,进入宋代后,佛寺几遍布黔北黔东。据史志记载宋代黔北地区,在桐梓建有崇恩寺、鼎山寺、虎峰寺,遵义建有万寿寺、福源寺、金山寺、桃源山寺,正…  相似文献   

9.
白族地域道教藏书源于两晋,盛于明清时期,在对中原道教典籍的收藏活动中,产生了大量具有本地特色的道经,研究白族地域古代的道教藏书是研究白族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省县志、山西气候、山西历史地图集为统计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明清时期山西旱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在明清时期以旱灾为主.山西各个区域干旱灾害相关性表现在,晋北盆地与晋南盆地受纬度位置影响显著;吕梁山区与太行山区受经度影响较小,地形对降水量的影响明显,太行山西部的降水量小于吕梁山东部.  相似文献   

11.
在《三言二拍》中,有大量关于佛道题材的描写,其中对于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寺庙道观,也相应有很多显现。而小说中的寺庙道观,也已逐渐由传统的精神寄托的有崇高感的场所,变成了信徒与众生相交相与进行各种活动和僧尼道士们满足自身欲望的场所。寺观庙宇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被用作读书场所、避难所、旅馆等。《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倾向是宋明以来宗教世俗化的折射,也是明中晚期社会思潮在作品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泰山地区是佛教传入最早的地区之一.从文物考古资料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学家综合考订东汉时期的佛教图像,在全国仅有六处,其中两处就在泰山附近(临沂、滕县).九十年代,邹城又有佛教图案的新发现.这些佛教图案都出现在东汉时期墓葬的画像石上,表明佛教的传入已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否则不会进入人们的生活习俗之中.从文献资料看:高僧进入,佛寺兴建,时在东晋,但在佛典中有言汉明帝时佛、道斗法之事,就有作为五岳之首的东岳道士参与其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教进入中土的初期,在泰山的弘法已经对本土的道教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有部分僧、道宗教移民迁来湖湘之地,这部分宗教移民以僧人为主,南方之闽浙和北方之陕晋,都是主要迁出地,而湖南之衡山与潭州诸山是主要迁入地。在迁移时间上主要集中于唐中后期与北宋时期,迁徙原因主要与佛道之学传授有关。他们的到来对湖南宗教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宁波寺院藏书历史悠久且特色鲜明:藏书规模较大,书籍藏量丰富,许多寺院自行刊印经书,而信徒抄写经书也成为寺院藏书一大特色。宁波极具特色的寺院藏书文化,对宁波地方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不仅弘扬了宗教文化,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和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丰富了宁波藏书事业的多样性;同时还影响了宁波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城市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杨平 《山西科技》2014,(6):44-45
明清晋商会馆是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在异地经商时将当地私人宅地改建、或利用当地原有祠庙、或集资修建的旨在联络乡谊、推广贸易的场所。从晋商会馆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建筑类型和功能及建筑布局方式等方面探析了明清晋商会馆的布局形制,为分析会馆对晋商发展的作用提供帮助,并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各寺庙中通行的十八罗汉是由印度传入的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的。由于年代久远、各记载版本不同,许多寺庙的罗汉像存在着张冠李戴的现象。镇江金、焦二山的寺庙中就存在这种情况。考据典籍,给罗汉造像一个准确的名称,是正确弘扬佛教文化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公元8世纪末,藏传佛教已在藏彝走廊北部地区开始弘传,全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与佛法的弘传是同步进行的。各教派寺院的相继建立也成为该派在这一地区传播的标志。宋代及以前是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发展的初始阶段,元明时期是寺院的发展阶段,清代及民国时期是寺院发展的兴盛阶段。  相似文献   

18.
隐逸文化发展到盛唐即臻于成熟。积极的入世倾向是这一时期隐逸风尚的鲜明特征。临近唐都长安的终南山正是周、汉以来的隐逸圣地。它景色秀美,位置优越,而且分布了大量的佛寺与道观。盛唐的文人士子们便把隐居终南当作进入京城、踏上仕途的最佳途径。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与这一时期昂扬的盛唐气象和唐代皇帝对隐士的特别优渥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农村,清明节、中元节和冬至等,村民会在家宅、寺庙和村内空地举行各种祭祖活动。从他们的祭祖活动中,可以看到各种佛教元素。如在墓前焚烧念诵有佛经的"经",在寺院和庙宇举办放焰口、放蒙山等佛教仪轨以超度祖先。通过列举在尼庵、家宅、村内等不同场合举行的祭祖活动,从而揭示当代浙江农村汉民族父系血统观念的实际运作及其变化,并以超度、轮回等概念为着眼点,分析佛教对乡村祭祖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宋代江西佛教发展迅猛,佛教寺院多,僧尼人数多。同时佛教的流布及影响又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