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建筑类型学的结构分析法,从理念、文脉、视觉传达和创造动力四个方面解析和揭示中国传统建筑内在意蕴生成的诸种“质素”,这些“质素”在整体上仍然影响着中国当代建筑的观念生成、创作方式乃至形式的构成。  相似文献   

2.
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班前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图示化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等方法,解读班前村自建村以来聚落建筑演变特征及其景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看,班前村的聚落空间以团状发展,其聚集程度不断降低,具有扩散趋势,两个寺院组团作为原始组团,引导着居住组团沿着玛可河由南至北逐步向上游扩张;从空间形态上看,班前村建筑斑块形状简单,寺院组团相对于民居组团而言具有更大规模,且内部布局紧凑;就景观格局上而言,耕地作为村域内的优势斑块,与林地、草场、水域等景观类型组成了班前村“山-水-田-居”的景观风貌.最后,通过对班前村现状格局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统筹发展、遵循图式、适度更新,以及建筑分类保护等针对性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镇江市区内的近代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大量的资料收集,获得一手的测绘数据,运用建筑形态学、建筑文化学、类型学和结构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对镇江近代历史、社会、文化和城市发展背景有充分梳理和总结的前提下,从镇江近代建筑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镇江近代建筑形态的演变特征、演变路径及动因进行分析,从而全面系统地认知镇江近代建筑的形态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4.
以广东医学院污水处理建筑作为可持续功能建筑的类型学样本,分析了采用有形的建筑语言表达无形的建筑意义,尤其是以当代建筑构造表述方式延续文化的可能,在将类型学转化为原型方法的同时,力求保持对地域文化价值的关注.从建筑符号、文脉呼应、环境持续等视角,试图对可持续主题建筑类型的构成原型加以表述,以此作为对类型学设计方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一“构成”的概念所谓“构成”,是指一种造型观念,也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训练方法.它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单元(包括不同材料)重新组合为一个新单元,并赋矛审美意义的可视形象.它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给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构成”的训练过程就象一个作家学习词汇和语法那样,是一种对基本规律认识和实践的过程.“构成”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空间构成”,它包括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二是“时间构成”,它包括静的“构成”和动的“构成”.在教学中一般是“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作为最基础的训练课题.“平面构成”是把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主要限定在二维空间范围内描绘形象.它所表现的“立体空间”并非实在的三维空间,而是依靠图案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所形成的幻觉空间.“立体构成”是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并以实际的厚度、高度、宽度来塑造可视、可触的形象.“构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当前建筑创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以“构成”为现代建筑形态设计注入活力的观点,为此归纳出“构成”在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方面的四大特性,并结合典型作品的剖析,阐述了进行建筑形态设计时,运用“构成”的基本规律和个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1、玉山话形容词“级”形态特征玉山话中表性质、特征的单音节形容词具有“级”的语法形态,具体表现为三级,即原级,由单音节形容词自身构成,如“甜”;进级,由原级单音节形容词前加一前缀单音节语素构成,同时较原级增加“很”义,如“鲜甜”即很甜义;顶级,由进级前缀单音节语素重叠构成,其语义较进级又更进一层,带有十分强的意味,如“鲜鲜甜”即很甜很甜义。  相似文献   

8.
魏朝俊 《南昌高专学报》2001,16(4):33-34,41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征是含蓄美。主要表现在一定空间构成上采用屏风、罩、花窗、博古架等营造半“藏”半“露”的空间形态;二是在色彩方面追求和谐美;三是在装饰灯方面多采用间接方式;四是装饰纹样寓意吉祥;五是材料上适应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晋南铁炉村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山地式民居进行深入地调研与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及建筑形态,归纳出晋南山体建筑由于所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空间特征明显,形象清晰,无论是从选址、布局、意境追求、景观构建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意象和外在景观。在此基础上结合晋南当地“四大八小”:即四幢大房称“四大”,八间耳房称“八小”的民居院落形式,及二层抬梁式单体建筑形式,并利用平行于等高线的上下两条巷道及垂直于等高线的五条夹道将这些携带晋南特色的院落元素有秩序地相结合。构建出晋南地域性、适应性极强的山地民居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晋南居民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对中国传统民居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借鉴建筑类型学理论,实证调研江南水乡枫泾古镇,分析河网自然条件和水运经济对江南古镇滨水空间"原型"的影响;利用可视化手段分析滨水空间截面的外轮廓形态,进而提出江南古镇滨水空间"原型"是由连续且流动的空间截面集合体所构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以其优秀的造园手法闻名于世,而留园则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在建筑设计、场地规划、景观设计、装饰设计等方面无处不体现着古代建筑和造园师对形态构成的重视.本论述从形态构成的定义着手,结合留园在建筑、景观方面的造园特色,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以及色彩构成三大构成要素对留园的形态构成进行逐一分析,充分体现古代建筑和造园者对形态构成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这些分析,旨在引起广大建筑和景观设计工作者对形态构成设计原则的足够重视,以期在现代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更加充分地应用形态构成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文化形态的性质是务实求利;其特征是商业俗文化;其结构由岭南文化、中原文化、港澳文化和西方文化四因素构成;其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曙光”,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的“中介”。  相似文献   

13.
浅析构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成艺术从其产生开始就为建筑设计注入理性的力量,从乘法的现代派风格探索到多元有机倾向直至解构主义边缘的徘徊,各流泊建筑师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充满构成意向的“精神庇护所”。他们的想象根源来自于抽象的几何形体、具象象征以及符号信息,建筑师将这些元素分布到具有显著视觉和情感指向的图像格局中,传递着超越物化实体的心灵感受。构成学造型手段是各流派建筑赖以存在的重要美学依据。另一方面,构成将建筑导向二维与三维混沌交织的世界,加上时间的要素,建筑空间成为“四维空间”。从平面布局--立面审美--空间围合--细部处理;构成艺术成为横穿其中的线索,成为将形态上、质感上、光影上的对立统一关系彻底贯彻至建筑的每个生动的细节的载体。建筑空间设计哲学越来越走向开放和兼收并蓄,更多的设计师倾向将平面构成作品渗透到四维时空的各个界面中去,以产生全新的视觉片段。构成艺术给建筑师的启示是:建筑师应运用统一、均衡、节奏、韵律等美学法则,即传达人文主义情感,又创造出构成形式的直觉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黔东南堂安侗寨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为侗族村寨传统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选取道路、节点、标志物、边界、区域等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分析堂安侗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研究显示:堂安侗寨形成依山就势的整体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分为公共、生活和生产3大功能空间;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向心性建筑外部空间布局意象;村寨由寨门、风雨桥等形成明显的界域;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村寨典型的"点-线-面"建筑外部空间布局形态。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村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兴义万峰林”是中国锥状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完整、最集中的地方;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由于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了许多地域性特征突出的城市和文化底蕴浓厚的民族建筑.本研究应用GIS技术,分析评价了景观保护规划前期现状,归纳了聚落肌理与建筑原型,树立了以建筑类型学和形态学为基础的理论的设计理念,并通过实例说明“万峰林那灰村设计”,为贵州喀斯特地域的可持续新农村发展指明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三峡坝区16-03组团公寓作为坝区的首批代表性建筑之一,其建筑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既体现了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风格,又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使建筑与环境、精巧的细部与建筑整体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融“古朴、清新、和谐、自然”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用提要的方式阐述了作多年的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建筑形态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建筑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中提到研究形态的意义,建筑“形”的审美价值和标准,建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研究建筑形态的目的以及研究建筑本体的哲学思考,建筑艺术的研究,东西方建筑的比较,对现代建筑的思考等。  相似文献   

18.
胡蓉 《科技资讯》2010,(6):76-76
建筑设计工作可以离开文字的描述,但绝对不能离开图像的陈述。建筑图像的陈述不仅建立在图像具体形象之间的差异,而且介于现实空间和图像空间之间的差异,是图像中的光线、阴影、形象和现实中可感逻辑之间的差异。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建立一种直接的图像媒介,介于图像自身所具有的形态陈述功能,我们可以在建筑创作中仅使用图像的陈述功能。建筑设计的基本表达都是以图像为媒介,从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到建筑模型和效果图,这些图像已经和图纸空间一道,构成了建筑概念的基本陈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形态类型学视角探讨了国内语言学界少有研究的英语形态历时演变。在简要地介绍了语言类型学、形态理论及语言演变的关系之后,文章分析了从古英语到中古英语的词形变化,并说明了英语演变的原因。形态研究是语言类型学的重要内容,语言类型的演变一般体现在形态、语序和虚词三个语法变量的历时变化上。本文旨在说明古英语向中古英语的演变即屈折语向孤立语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水道是水乡的灵魂,其空间形态代表了水乡的形象。岭南水乡村落的水道空间构成复杂,表现出不同于江南水乡的特色。与江南水乡的市河空间相比,岭南水乡的水道空间沿岸并没有形成紧密的建筑界面,而是以驳岸、植物等要素,令沿河景观空间富于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