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形象思维在医学英语术语的命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助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物品、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对医学英语术语进行命名,可以增加医学英语术语的美感、趣味性和准确性,利于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往往伴随着相关专业术语的不断创造与积累,西方医学源远流长,众多独特的医学术语背后聚焦着一段段盐折坎坷的医学发展历程。因此,深入追溯医学英语术语的词源(etymology)往往可触摸到西方医学发展、进步的脉搏,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3.
主要探讨了医学英语术语中音译、形象翻译和类化翻译的存在形式,研究其规律,以便更好地表达医学英语的科学内涵。列举了若干典型的例子,并作了简要的译释。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往往伴随着相关专业术语的不断创造与积累,西方医学源远流长,众多独特的医学术语背后聚焦着一段段曲折坎坷的医学发展历程.因此,深入追溯医学英语术语的词源(etymology)往往可触摸到西方医学发展、进步的脉搏,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细细品味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沉淀、筛选而保留至今的词汇,依旧能发掘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对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医学方面影响颇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语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因而词语是承载文化最直接的工具。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神的职能、形象、称谓和典故往往被直接用来命名医学术语或者从中衍生出词根和词缀来构成医学术语。通过古希腊罗马神话探索医学英语术语词源的由来,有助于理解词语的深层意义,准确把握词语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医学术语编纂既是医学术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医学术语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文章以俄罗斯医学术语编纂实践为中心,从历时的角度追根溯源,探寻在词典学和术语学理论形成之前的不同历史阶段医学术语编纂实践发展的背景和特点,以厘清俄罗斯医学术语编纂活动的早期发展脉络,从而管窥俄罗斯医学术语编纂实践的演进历史。  相似文献   

7.
同义现象是术语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代极具现实意义和有争议的问题。术语的同义现象是建立在表达同一个专业概念的不同术语单位基础上的一种语义关系。通过对医学各领域同义术语(主要是俄语和英语)的分析和描写,划分同义术语的类型,确定现代医学术语的特点,进而发现现代医学双语(主要是英俄、汉俄)词典中暂时还缺乏关于在术语系统功能化条件下使用某一同义术语的相关信息。因此,英俄、汉俄医学词典应对同义术语做相关的信息标注,以帮助使用者选取某一具体医学领域最适合的同义术语。  相似文献   

8.
合信所翻译的西医书籍标志着西方医学理论正式输入近代中国,而他根据其译著所编纂的《医学英华字释》是国内已知最早的英汉医学词汇专书,也是近代创立中文医学术语的首次尝试,对后来的西医书籍翻译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合信的医学术语翻译为中心,对《医学英华字释》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与其前后的医学术语翻译情况加以比较,探讨合信在近代中国医学术语创立过程中的开创性贡献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中从医学术语的专业性、科学性及准确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医学期刊中医学术语规范化使用的重要性和如何使之规范化。医学术语的规范化是衡量医学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编辑素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医学术语为研究对象,采用描写的方法对医学术语中广泛存在的同义现象进行分析,了解医学术语中同义词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这种与术语单义性要求不相符现象存在的原因。文中用例来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的医学各学科名词。  相似文献   

11.
1932年中华医学会与博医会合并是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外国势力主导中国西医界的结束以及中国人全面掌控西医的开始。本文认为,中华医学会与博医会的渊源或近亲关系,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两会在公共卫生、医学名词审查等方面的多年合作,为最终的合并奠定了良好基础。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的建立,为两会的合并提供了历史契机与动力。两会的合并是中外医生促进中国医学事业发展的接力,是名符其实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它有力地促进了中华医学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其专业学术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医学微生物学存在一些科技术语的汉译名称不统一。文章就沙门氏菌属、耶尔森氏菌属、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奈瑟氏菌属、布鲁氏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立克次氏体属、芽孢杆菌属、枝原体属等菌属名称,肥达氏试验、革兰氏染色、革兰氏阳性菌、细菌芽孢、非典型性肺炎和SARS、“病原生物学”等微生物学术语,进行了研讨和提议。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的一个分支,其汉译科技术语本应与微生物学科的科技术语[1-4]相一致,但在笔者所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经常被科技术语的汉译名称不统一[5-7]所困扰。譬如,编写《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为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制定医学微生物学科考试大纲以及每年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命审题等,医学出版机构所要求使用的汉译科技术语经常与微生物学出版物所载名称不一致,深深体会到将科技术语的汉译名称进行统一,使之标准化,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就医学微生物学某些有争议的汉译科技术语名称,与学术界同行们进行商榷。一 关于汉译名称中“氏”的正确使用汉字“氏”的使用中注明,“在学有专长的人的姓或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8]。微生物学中有不少为纪念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以其姓氏或姓名命名的科技术语,在细菌名称中尤为多见。[2-7]还有不少微生物名称是以团体名称或首次发现地名命名,例如军团菌属(Legionella)、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汉城病毒(Seoul virus)、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 virus)、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 virus)、辛德比斯病毒(Sindbis virus)等。[2-7]基于上述理由,凡是以学者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微生物学科技术语,均应采用姓氏或姓名后加“氏”的汉译名称为宜。例如Salmonella是纪念美国细菌学家D.E.Salmon命名的菌属名,众所周知,Salmon(沙门)是西方人名D.E.Salmon中的家族名(family name),即相当于国人的姓,故Salmonella应汉译为沙门氏菌属[1-6],不应译为沙门菌属[7]。同理,Yersinia是纪念法国细菌学家A.J.E.Yersin(耶尔森)于1894年首次从鼠疫患者体内成功分离该菌而命名为耶尔森氏菌属[2-6],也不应译为耶尔森菌属或耶氏菌属[7]。其他还有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志贺氏菌属(Shig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布鲁氏菌属(Brucell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巴斯德氏菌属(Pasteurella)、鲍特氏菌属(Bordetella)、弗朗西斯氏菌属(Francisella)、立克次氏体属(Rickettsia)、考克斯氏体属(Coxiella)、巴尔通氏体属(Bartonella)等菌属名称,肥达氏试验(Widal test ,Widal’s test)、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Gram’s stain)、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等术语[1-6],均已是约定俗成且长期被广泛使用的科技术语,没有必要去掉“氏”,再启用一批新的汉译名称[7],以免与以地名或团体名称命名的汉译术语相混淆。二 考证“细菌芽孢(bacterial spore)”bacterial spore含义为某些细菌在不利条件下,于“菌体内形成具有多层膜包绕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形如真菌的厚膜孢子(chamydospore),且可“发芽,形成新的菌体”[6-7],故汉译名称为细菌芽孢(bacterial spore),简称芽孢(spore)是合理的。在细菌分类中和细菌学的大量出版物中,芽孢(spore)一词已被普遍使用,例如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芽孢杆菌属(Bacillus)、无芽孢杆菌(nonsporing rod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tetani)、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等。[1-4,6]因此,不需要另造细菌“芽胞”一词[5,7]之必要性。三 支原体属还是枝原体属有些医学微生物学出版物中将Mycoplasma译为支原体属[5,7]。按照对Mycoplasma词义解释,为“没有细胞壁能形成丝状与分枝状”[6-7]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种属,理应汉译为枝原体属(Mycoplasma)[2-4,6],而不应汉译为支原体属[5,7]。正如Mycobacterium因“繁殖时有分枝生长趋势”,汉译为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2-7],而不译为分支杆菌属。四 传染性“非典”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atypical pneumonia)简称“非典”,是与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引起的大叶肺炎相对应的间质性肺炎。在2002年之前,已知引起“非典”的病原体主要有4类,即(1)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即TWAR衣原体;(2)肺炎枝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3)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4)病毒,包括①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②冠状病毒(coronavirus)等。这些病原体引起的“非典”均有一定的传染性,故均可称作传染性非典。2002年11月—2003年6月,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曾突发另一种合并呼吸衰竭的严重非典型肺炎,其临床特点为急剧发生弥漫性肺炎及呼吸衰竭,较过去由已知的病毒、嗜肺军团菌、枝原体及衣原体所引起的非典型肺炎严重得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卡洛·多尔巴尼(Carlo Urbani)博士于2003年3月16日将其命名为serious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为SARS。其后多尔巴尼博士在越南不幸被感染SARS以身殉职。为纪念这位科学研究先驱,WHO正式采用他所命名的SARS病名,并将稍后发现的该病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ronavirus,简称SARS-Cov。唯有我国一直沿用2003年春临时称“传染性非典”的病名,并将其写入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届第十一次会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这样极易造成与一般“非典”相混淆,传染性非典不全是SARS,SARS仅仅是传染性非典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分。为了与世界接轨,建议应将中国独有的“传染性非典”名称更名为国际通用的SARS病名,正如AIDS已被直译为艾滋病,不必再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病名。五 质疑“病原生物学”一词“病原生物学”一词已载入中国学科目录,近年来全国新设不少病原生物学系或教研室、病原生物学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授予点,甚至有《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原名《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6年2月易名,为中国核心期刊)和《病原生物学》教科书等。中国组创病原生物学学科的初衷是将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与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两个学科合二而一,但实际上这种划分不妥。就医学微生物学而言,它不仅研究致病的微生物,还研究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微生物即人体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flora),显然用“病原”一词不恰当。再就生物学(biology)而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算生物,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很广。病原生物学是中国独创的术语,虽然可英文直译为pathogen biology,但在外文专业书刊中从未发现过这个词汇,也无此书名刊名的外文科技书刊。目前国外教材或学术专著,除个别英文原著Medical Microbiology中包含医学寄生虫学内容外,均将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寄生虫学分别出版。故建议废除“病原生物学”学科名称,取而代之应恢复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学科名称。  相似文献   

13.
国家重大中医理论基础研究资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医理论专项是973计划的组成部分。中医理论专项的设立与实施,通过项目、人才和基地的统筹,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加入中医基础研究队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室的建设,也为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奠定了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德贞(John Dudgeon,1837-1901)是享誉中外朝野的良医和名人,他是北京协和医院的最早创始人;中国最早的官方医学教育由他开始;他翻译了世界经典的解剖学教科书《全体通考》(Gray’s Anatomy)和哈维的《心血运动论》。德贞主动承担着将中国的健康理念和医疗方式推广至西方世界的责任,他在欧洲医学界演讲中医健康术、在英文医学杂志发表探讨中医的论文。本文介绍了德贞如何以旧学新解的方式开创近代以来东西方医学跨文化传通的先例,担当起东西方医学文化的交流使者。以此探索既存传统医药文化和卫生习俗与新兴医学知识间的互动和彼此影响,发现彼此间的相似性和普适性,寻求可能的学术汇通。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相关俄语术语构成,既遵循现代俄语构词规律,又体现出与国际通行术语表达相一致的特点。对新冠肺炎的命名产生了新词汇,而围绕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的探讨,则沿用或重组了既有术语词汇。在形态构成、语义构成和句法构成三种基本构词方式框架下,相关术语构词大量采用缩略法、复合法、词缀法、隐喻法和借用法,以及英俄语混合使用的术语表达方法。俄汉术语表述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词义筛选、词类转换和同义反复等方面。了解俄汉术语表述差异,有助于推动文本信息的有效传播,保障俄汉双向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6.
晚清以降,大批传教医生进入中国,以传教为原动力,以医疗空间为平台,致力于医学传教活动。有感于中国人信医不信教的严峻现实,部分传教医生积极转变角色,努力拓展传播空间,兴建院校,译书著说,特别是利用报刊这种新型舆论空间,从而开创了西医东渐的新局面,在我国近代西医传播史上产生深远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灸于19世纪上半叶传入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针灸热"的影响之下,开始在美国流行.针灸在美国流行的五十年间,经历了三次热潮,完成了法律本土化、教育本土化、职业本土化和医学属性本土化四个层次的本土化.美国本土化针灸,有着重视生理解剖理论、关注情志生育疾病、存在多种学术流派、坚持中西合璧教育、开发新型针灸器材、割离针灸...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学科领域组织名词工作的方式各有特点。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协调关系与开展合作、选聘专家、制定致酬办法等方式组织开展名词规范化工作,且在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结束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组织名词工作;医药卫生领域主要通过聘请专家和组织集中审查及协调开展名词规范化工作;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聘任专家担任工作委员,并为推进名词工作做了一些部署,但收效甚微。了解各学科领域组织工作特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呼唤医学人文回归和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立足于生命与健康与环境的完整系统的和谐互动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哲学观和生态哲学观,本着学术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对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医学美学的核心概念"医学美"给予了全新的理论界说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宋代医学知识的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医书材料为基础,辅以史志、笔记、文集材料,描述了宋代医学知识的扩散现象,分析了对其产生影响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并讨论了这种扩散的局限性.研究发现:(1)宋代方书重视实用性,其受众主要是一般民众;(2)宋代医学知识的扩散和医学著作之间呈现一种相互促进、互相放大的机制;(3)医学的社会功能和"自疗"的需求都对医学知识的扩散产生了重要影响;(4)医学知识扩散的同时,出现了对"自疗"的负面评价,专业人士仍然得到更多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