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蔷薇》是茅盾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内收《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和《昙》等五篇,《创造》写于《动摇》之后,其余四篇写于《追求》之后;总之,这五篇小说均是一九二八、二九两年之间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大致是章静、慧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野蔷薇》中“时代女性”群像的特征、个体的差异和作者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手法,从而探讨茅盾短篇小说创作独特的人物塑造及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茅盾曾说,在旧小说中,他喜欢《水浒》和《儒林外史》,并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青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然而,在他自己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写作的,则仅有3个短篇:《有志者》、《尚未成功》和《无题》。这3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他在以前创作的《春蚕》、《秋收》、《残冬》相似。茅盾晚年在《一九三五年记事》中曾回忆到这3个短篇的创作经过,并且谦逊地写道:“我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用的是讽刺揶揄的笔调,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也算别具一格。后来有人把这三  相似文献   

4.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春蚕》是“五四”以来的杰出短篇小说之一。《春蚕》中的主要人物老通宝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旧中国老一代农民形象。茅盾说过:“老通宝这个典型(即使不是十分明显的)是取自邻村的一个农民‘丫姑老爷’”。这对于我们理解典型塑造是很有启发的。所谓“丫姑爷”,就是茅盾祖母身边一个丫头的丈夫。茅盾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多次提到过这位“丫姑爷”。1932年8月,茅盾在《乡村杂记》中写道:“我们家有一位常来的‘丫姑老爷’,——他的女人从前是我的祖母身边的丫头,我想来应该尊她为‘丫姑老爷’,庶几合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种饶有兴味的现象,即在同一个时期,几个作家选择同样的题材,分别以不同的文体,不约而同地反映同一种社会现象,表现相同的主题。譬如,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洪深写了话剧《香稻米》(1931年),茅盾写了短篇《春蚕》(1932年10月)、《秋收》(1932年11月),叶紫写了短篇《丰收》(1933年5月),叶绍钧写了短篇《多收了三五斗》(1933年7月),这些都是以描写“丰收成灾”而著称的文学作品。这几位作家在出身、思想、经历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这些作品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8.
茅盾与自然主义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研究课题。近几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已经发表了很多,如张明亮的《茅盾创作与左拉》,徐学的《茅盾早期创作与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等;在一些茅盾研究专著中,也多涉及到这一问题,如杨建民的《论茅盾的早期文学思想》,朱德发等人合著的《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等,他们都有一些精辟的见解。本文只是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做些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比喻与文学共生。远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在此后的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些名家巨匠,总是把比喻作为语言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孜孜以求对比喻的运用和创新。亚理斯多德《诗学》称“比喻是天才的标识”,莎士比亚因善用比喻绘形抒情,被西方称为“比喻之王”。秦牧在《艺海拾贝》中说:“美妙的譬喻简直象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中国古典名著《水浒》是比喻艺术的一个典范,据有人统计全书共用比喻八百多条,确是出口成喻,妙喻连珠。如此广泛而精致地运用比喻,在中国以至世界文林中也是不多见的。《水  相似文献   

10.
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比起他的中、长篇来,数量不算太多。茅盾自己曾经说过:“至于短篇小说,我写得不多。因为我觉得写短篇小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或许比写长篇还难些”。他从1928年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起,到1948年写完最后一个短篇《春天》止,20年间只写了50余篇短篇小说,其中虽不乏一些脍灸人口的佳作,但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蚀》三部曲一举成就了茅盾的小说家之名,且产生了广泛而长久的文学影响.从创作心理上看,茅盾通过《蚀》三部曲营造了一面“镜子”,追求主体的统一,想象更加成熟的理想自我.通过对照“时代女性”形象,茅盾终于摆脱了“迷狂”状态,走出了心理上的低谷,这也昭示着“《子夜》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茅盾作品里的各色人物中,时代女性的形象,特别引人瞩目。他塑造这类形象,起始于第一部创作《蚀》三部曲。他说,《蚀》里的女子虽然很多,“我所着力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茅盾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各各具有独特丰富的性格特征,但大多同这“二型”有着“血缘”关系,分别组成各自的“家族”,形成时代女性形象的二个系列。前者,除了静女士,方太太,还有环小姐(《自杀》),张女士(《昙》),琼华(《一个女性》)以及林佩瑶(《子夜》)。后者,在慧女士、孙舞  相似文献   

13.
1981年2月,在茅盾逝世前一个多月,茅盾的故乡——浙江省桐乡县,发现了茅盾少年时代的两册作文。两册作文的封面上,均书镂空字“文课”二字;其中一册扉页上还用墨笔写着:“己酉年上学立”、“第二册”、“闰二月初九日起至”三行字。两册《文课》的封面和内页,盖有大小方园不一的印章九枚,刻着“德鸿”、“雁宾”、“醒狮山民”等篆体字。《文课》内页无格子,文章均系小楷直书。这是迄今为止,茅盾一生中留存于世的最早的文稿和手迹。  相似文献   

14.
电影的色彩     
本期的“封面话题”,是《世界知识》的又一个“另类”话题。但因为它谈的是“电影中的外国人形象”,所以它又是《世界知识》的题中应有之意。人人都爱看电影,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之际大家又都在谈电影,中国电影中有那么多的外国人形象,从《世界知识》的角度看,这些形象包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修辞手段中运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它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呆板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哲理浅显化;它能使文章更趋于生动活泼,富有联想;它能使措辞更简洁明快.比如,用一般的语言来描述麒麟的外表,很难把它描述清楚.如果用一个比喻,把它说成是“津身牛尾鹿略马背”,(《牟子·理感论》).既形象又简洁,人们一听马上就明白了.英语中比喻的例子也是俯首可拾.比如:Hehadanegglikehead,froglikejaws,andagreyhairyfringeroundthelowerpartofhisfare,thewholecombinedwithareddishaquilinenose.(Chesterton)句子通过三个…  相似文献   

16.
白水纪子女士在《茅盾研究会会报》1988年第7期上撰文,将茅盾发表于1925年的《论无产阶级艺术》与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艺术的批评》加以对照,意在说明茅盾的文章是根据波格丹诺夫的文章译作的。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对研究茅盾的《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写作背景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这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茅盾1925年前后的文艺思想与波格丹诺夫有某种联系。本文无意对上述具体文章作微观的校勘,只想从总体上论述茅盾在“五卅”前后的文艺思想和波格丹诺夫的文学观是相去甚远的。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后一句中的“绿如蓝”是比喻,前一句中的“红胜火”是比托。两者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就非类事物的共同点作形象的比较。因为是艺术的形容,重在使人感受,故即使形容得再过分一些说“绿胜蓝”也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新文学史上,茅盾首先开拓了并反复致力于描写民族资本家题材;他是怎样发出自己“特有的声音的”?这里又显示着他哪些艺术个性? (一) 构成作家创作独特性一个外在标志是,他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怎样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从某个社会阶层的命运,去感受、发现、揭示社会问题。一部现代文学史已经证明,民族资本家题材是茅盾“独创的完全特殊的世界”,是茅盾最最偏爱、敏感的题材领域。 《子夜》、《多角关系》等作品不用说明显地证明了上述论点。也许《动摇》、《第一阶段的故事》、《清明前后》更能有力地说明茅盾对这个题材特殊的兴趣。《动摇》侧重于  相似文献   

19.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比喻是天才的标识”,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广的修辞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刘勰说:“比之为义,取类不常,”在比喻的王国中,古今中外的杰出的作家往往“期(之)以形而尽相”。殚思竭虑地将抽象的表达化为生动形象的比喻,而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中更是对比喻推祟备至:“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野蔷薇果皮多酚的提取与抗氧化和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对野蔷薇果皮中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确定超声-微波协同萃取野蔷薇果皮中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溶剂为体积分数40%的乙醇、微波功率120 W、微波时间12min、料液比1∶25(g/mL),此条件下野蔷薇果皮中多酚含量为4.46g/100g.通过4种不同的抗氧化体系,分别测定野蔷薇果皮多酚类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的影响,并与Vc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它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都有一定清除能力.采用平板打孔法和试管稀释法测定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野蔷薇果皮多酚提取液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白色黏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