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法律与道德上的问题,引起较大的争议。本试图从隐性采访的特征、社会作用、法律依据和使用条件等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分析了隐性采访的特征,探讨了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指出隐性采访是进行舆论监督的需要,总结了隐性采访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2.
郭丽锋 《科技信息》2009,(19):223-223
隐性采访在各类新闻采访中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进行隐性采访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除了使用技巧,还有隐性采访的道德问题、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等等。本文针对目前隐性采访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提出些许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者为了获得公开采访难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为了在采访过程中保护自身的安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给媒体本身谋求立足之地。有时候难免对被采访对象实施隐性采访行为。然而,隐性采访不是可以随意进行的,这种行为必须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和调整。本文就新闻记者隐性采访的原因及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针对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偷拍和暗访现象,本文从受众和媒体两个方面,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所采用隐性采访手段的研究,对隐性采访及其特点、应遵循的原则和隐性采访的禁区,以及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应防止的误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针对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偷拍和暗访现象,本文从受众和媒体两个方面,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所采用隐性采访手段的研究,对隐性采访及其特点、应遵循的原则和隐性采访的禁区,以及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应防止的误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武轩 《科技资讯》2010,(8):226-226
随着新闻工作的竞争逐渐激烈,许多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公开采访难以报道的材料,并且为了能够保护自身的安全,有时候也难免会对所采访的对象进行隐性的采访。但是隐性采访不是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的,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本文对隐性采访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艳丽 《科技信息》2012,(33):467-467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是指新闻记者在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隐去自己的采访意图.以秘密的方式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活动。但是,随着隐性采访的广泛使用.它开始受到质疑。由于记者采访经验的增加和科技发展带来的采访设备的进步.尤其是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要求的不断提高.实施隐性采访的记者仅用“旁观者”的身份采获的新闻很难吸引受众的关注了。于是.一些记者开始伪装自己,介入新闻,有的甚至直接成了某些新闻事件的“导演”。这种用欺骗手段采获新闻,在道德评价上是令人困惑的.也是备受争议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反思隐性采访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强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迫切且有必要采取法制、道德及其他方式的综合、整体控制,以弥补隐性采访的不足,规避泛滥风险,求得隐性采访在综合平衡中有效运用,促进媒介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陈静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3):165-165
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有被越来越应用于广泛领域的趋势,媒体通过这种采访方式,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将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丑恶事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受到正直的人们的鞭挞,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各界的欢迎。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新闻法律法规,和新闻记者的触角也在向着更广泛的领域无节制的延伸。隐性采访在鞭挞丑恶事件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在隐性采访中让记者掌握采访的“度”对一些采访事件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是当前新闻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采访方式.但其合法性一直广受质疑.在中国现有法制环境下,隐性采访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其规范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邱立业 《科技资讯》2008,(1):198-198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常用的手段之一,隐性采访必须合乎新闻规律的同时,还得遵守社会公德,做一名既能挖掘新闻内核,也合乎公众水准的记者,这是高明之举。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虽在发掘隐匿和伪装社会信息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为了克服其固有弊病,仍有必要通过法律规制将其有效控制在法治框架之内。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判断标准在于:必须出于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正当目的;必须经由正当的程序决策;必须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隐性采访形成的新闻报道并非一项诉讼请求,只需满足新闻真实性原则即可,不必每一细节均有确凿证据证明。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书刊的隐性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图书馆图书隐性丢失日趋严重,给图书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极大地影响了图书正常的借阅和流通。这些书,在经过采访、分编、加工好,进入正常流通程序后,有部分图书就在长期的在工作人员和读者的手中,降低了流通率,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知识在图书馆管理决策中起直接作用,但图书馆隐性知识不易编码和传播,严重阻碍了图书馆工作的改进。本文从OECD的知识划分入手,阐述了隐性知识的涵义和分类,分析了馆内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依据隐性知识开发技术,提出了建立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隐性知识在高校中的位置以及表现形式,探讨了高校隐性知识的管理,包括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组织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重点阐明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方法和隐性知识的组织方法,并通过实例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组织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高校隐性德育的把握基础上,对高校隐性德育和隐性德育课程,高校隐性德育和渗透性德育进行了粗浅的区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管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阐述了隐性知识的含义和特征,讨论了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及其特点,探讨了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管理的基本途径,指出隐性知识显性化是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相对比较容易获取且容易被创新利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受隐性知识发送方、隐性知识接受方、隐性知识的固有属性和隐性知识转移背景环境四方面因素影响,为此归纳总结出15个关键影响因素,并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层次结构分析,找出深层影响因素,并提出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性知识在图书馆管理决策中起直接作用,但图书馆隐性知识不易编码和传播,严重阻碍了图书馆工作的改进.本文从OECD的知识划分入手,阐述了隐性知识的涵义和分类,分析了馆内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依据隐性知识开发技术,提出了建立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