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研究中的信仰,泛指科学主体在科学活动中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一切信仰。科学研究中信仰的合理性是爱因斯坦重要的科学哲学思想。它包括:信仰是科学思维的前提和条件,科学创新中科学家既信仰自然秩序也信仰科学,对自然的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用力、最崇高的动机,对科学的信仰是宗教发展的最高形态。科学研究中信仰的合理性是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活动的钥匙,也是将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理解为一个和谐统一整体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2.
信仰缺失,腐败滋生,使大学生思想感到迷惑,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显得紧迫而重要,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更是人自身的需要。大学生信仰教育任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深入到大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特殊而普遍的现象。信仰有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和广泛认同基础士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易,“进头脑”难,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观是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无神论在人类实践中日益得到证实,从而成为以科学为代表的人类健康理性精神的普遍特征.近年来,科学无神论思想在我国企业员工群体中的影响也有所增强,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多数企业员工认同科学无神论,但其中信仰有神论的人数比例高;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方式多样,但企业员工的认知途径单一;部分企业员工信仰无神论,但信仰情况复杂;民企员工认同科学无神论的人数少于国企员工.因此,深入调查企业员工科学无神论信仰状况,为寻找企业员工坚持科学无神论信仰的对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目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造成这种道德教育低效的最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价值无根性,拯救无根性德育的得力之举是建立道德信仰。高校应从激发学生道德直觉和建立科学的道德教育体系出发,建立学生主体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6.
胡娟 《科技资讯》2014,(34):219-219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其信仰的选择尤为重要。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持续深入,现代社会转型发展趋势更加明朗。在大学生信仰体系内,正面、向上、健康以及理性的内容发挥了主导作用。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呈现出了困惑与迷茫的情绪,进一步导致了信仰危机。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学生信仰呈现出了多样丰富的特点,并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以及不理性、不科学的问题。导致该类现象的成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该文针对大学生呈现出的信仰危机,探讨其具体成因,并制定出重建大学生信仰的科学策略。对推动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目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造成这种道德教育低效的最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价值无根性,拯救无根性德育的得力之举是建立道德信仰。高校应从激发学生道德直觉和建立科学的道德教育体系出发,建立学生主体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8.
议信仰低谷     
一定的信仰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本文着重论述了信仰危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建立科学信仰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只有重视信仰教育,建构科学的信仰系统,并深入理论与实践,才能走出信仰的低谷,才能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106-110
观音信仰在其不断的本土化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乃至民间民俗文化相适应,构成了中国社会中独特的观音信仰体系,其信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于此,论文首先论述了观音信仰及其基本特征;其次,则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观音信仰的六种信仰方式做出了社会学视野下的具体分析;最后,将观音信仰放置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论述观音信仰如何实现从个人信仰到社会信仰的社会化机制建构,旨在揭示观音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构建出观音信仰及观音学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一直是中国人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中国特殊的宗教文化传统以及市场机制和社会转型的影响,近年来宗教的过度世俗化、世俗化现象加剧,它对国人信仰体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为了更好地建构国民信仰体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需要在"合而不同"思想的指导下,合理抑制宗教过度世俗化现象,建设新型的信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前主权国家国际体系的产生,是由于因信仰的实践而产生了政治实体,为了寻求实现信仰的载体,将信仰以秩序的形式创建为有效的政治制度。换言之,即根据信仰和政治实体的目的,创造一种秩序,构建其存在的事实,将意义赋予在这一实体中,而信仰意义就通过这一实体来实现和体现。然而,因制度与信仰的内在张力,最终演变出了以支配为特征、以权力为导向的制度——帝国体系。这一结论.有助于思考国际体系中的信仰与制度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盖伯琳教授等撰写的、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河北经贸大学出版基金资助的《信仰的智慧——信仰与科学信仰教育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研究信仰科学化的专著。  相似文献   

13.
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身包涵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要在教学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教育,必须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从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变,并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的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由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转化,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教学的价值旨归。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知识体系是基础,价值体系是灵魂,信仰体系是目标。"基础"课教学由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转化存在一些难点;可以从定位课程性质、落实实践教学、参加环境建设、构建教育合力等方面促使这两个转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本性,着重对当前高校“两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神圣职责和必然要求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是“两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吴保春 《南昌高专学报》2004,19(1):16-18,22
赣西民间信仰的当代形式,以对神化自然物、自然现象、幻想物、超自然力、超人间力量的人物信仰崇拜为主。以信仰对象的多样性、信仰活动的功利性、信仰体系的杂合性为特点,传承着先祖们遗留下来的信仰观念、信仰习俗,影响与打造着赣西人们世俗生活。  相似文献   

17.
徽商的民俗信仰体系包括祖先崇拜、乡土神信仰、儒学崇拜、财神信仰、行业神信仰、自然崇拜等诸多层面.徽商的民间信仰对于徽商个体、群体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功能,不仅可以调适心理、规范道德情操,而且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强化群体协作和社会整合.徽商在历史上的发展走向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民俗信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动物信仰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普遍的民间信仰。它在不同的地域反映出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华北地区的“四大门”和东北地区的“地仙”表面上虽具有相似的信仰形态,但在东北地区,动物信仰经过融合多种地方因素已经发展成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9.
曾兰 《科技信息》2008,(21):147-147
大学生信仰教育事关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呈现多样化、功利化、世俗化等特征。重建大学生信仰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支撑,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推进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信仰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危机。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问题,实事求是地对大学生信仰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他们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才与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