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知天——畏天"的生态伦理观;曲成万物的生态生成观;保护万物的生态实践观;万物一体的协同进化生态和谐观四个方面来分析儒家的朴素生态世界观,以期阐述儒家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并指出,它所提供的生态智慧为当今人类怎样同自然界和谐共处,走向共同进化的新文明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从“知天畏天”的生态伦理观;曲成万物的生态生成观;保护万物的生态实践观;万物一体的协同进化生态和谐观四个方面来分析儒家的朴素生态世界观,以期阐述儒家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并指出,它所提供的生态智慧为当今人类怎样同自然界和谐共处,走向共同进化的新文明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别:西方人文精神以对生态的破坏为主要特征,具有"掠夺性";而儒家人文精神具有"涵盖性",呈现出当代生态学的意义.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生态观对消解价值冲突、文化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等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就天人关系而言,孟子主张以"诚"为纽带实现"天人合一";就人与万物关系而论,孟子提出"仁民爱物"之说,肯定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就生态保护策略而论,孟子主张"寡欲""养气""不违农时",要求人们克服贪欲,注重对本心的修养。此外,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要求人们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形成平等对待自然万物的宇宙意识。总之,孟子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5.
"万物一体"思想在儒家哲学中源远流长,是阳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致良知"的学说是境界与本体的关系.阳明指陈时弊,积极应对,就是要在以良知为本体的基础上实现"仁者浑然与万物一体"的至上境界.  相似文献   

6.
宋代所设放生池之多,相关文章之多,空前绝后。放生本是佛教活动,而这些文章洗净佛教痕迹,将放生转化为王权服务、显示儒家仁爱和保护生态资源。其中有尊君的政治意义,有理学家"万物一体"的伦理意义,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简论儒家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并与道家、法家的生态理论作了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儒家生态观体现在其 “天人关系”理论系统中, 基本思想可以用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生生不息”四句话概括, 而其核心是 “万物一体”论, 其策略原则是 “和谐用中”。道家主张 “自然无为”, 法家则主张 “尽地力”, 各有其合理性。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 “纯任自然, 无为不争”之说不足取, “尽地力”之教不可取, 而 “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的生态思想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应当坚持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庄子>中的万物是自然物而非道德物,"自然"构成了对万物本性的规定,同时也成为"道"的法则.作为"自然"的万物,是"无用"的而非"有用"的,因为"有用性"的要求对于物恰恰是牢笼.<庄子>因此主张"观"物而否定以"判、析、察"的方式看待万物;因为"观"物时,人的心灵如明镜,而"判"物时,人的心灵因成心而生区别.对万物如能行之以"观",必能造就出"万物一体"的审美天地.  相似文献   

9.
侗族基于泛神论的原始宗教世界观,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神性或"物主",即"主体化"地理解自然物,而且把人与自然物的关系设定为一种具有亲缘性的存在,并采取和谐的方式相处,从而蕴含了积极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第一,基于自然物的"主体化",敬畏自然并形成了尊重自然规律的文化操守;第二,在人与自然物之间给出了亲缘的价值关系设定,制约着人们的活动行为,不透支自然资源;第三,平等对待自然物的立场延伸于社会,同等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两种关系,形成蕴含生态化的友好的生活方式.今天,这些传统的自然环境观和生态意识在侗族社区仍具有生态文明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就天人关系而论,孔子语人以"则",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就人与万物的关系而论,孔子示人以"仁",主张依时、依量地获取动植物,节约自然资源;就生态保护策略而论,孔子教人以"克",主张约束自己的贪念与私欲;就生态资源享用而论,孔子慨叹以"乐"。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的当下,挖掘并践行孔子的"则""仁""克""乐"四字理念,有助于构建生态性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而更好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