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智障学生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得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增强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从而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2.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年龄特征、性别分布、婚姻特点、生活状况和社会接纳程度等方面,对济南市成年智障人群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调查发现,当前济南市成年智障人群的生存现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智障人群的基本权利仍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生活条件仍需改善.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为智障人群生存条件的改善而努...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是在科技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地球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人类生存问题日益显现的情况下从西方诞生的。与之相应,中国产生了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从西方传入中国,经过了"依生"、"竞生"、"共生"和"整生"①四个阶段,呈现出超循环的发展姿态。  相似文献   

4.
《永别了,武器》的生态批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主人公亨利向往神父的故乡、童年生活回忆中的谷仓及幸福乡居生活的瑞士高山这三个地点意象象征意义与其生态哲学思想内涵的分析,探讨海明威对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非常态时期的战争和处于战争暴力下人类的"生活、生存和生命"之间关系,从而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战争除了给人类带来灾难,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直接影响着人类对于自身生活意义的追求与生存价值的评价,从而展示了海明威诗化生活方式的生态哲学思想和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文化的危机,人类生存方式的危机,人类应当而且必须寻求新文化,以期化解人类的生存困境。生态文化正是时代的呼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不是纯粹的自然生态问题,而是关于人的生存方式、关乎人的生存命运的哲学问题。生态文明的现代性标志体现为现代文明的反思性自觉,即通过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思,重新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明主要不是描述一种文明的状态,而是确立一种文明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生态式学习策略呢?笔者认为:语文营造生态环境,激活学生语文体验;建构生态课堂,展现学生生命活力;链接生态社会,丰富学生语文储备;实施生态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2004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前沿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介绍Wackernagel M等1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生态足迹法,并运用此方法计算和分析湖北省2004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湖北省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269 82 hm2.反映出目前湖北省的生产、生活强度已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  相似文献   

9.
林燕飞 《科技信息》2009,(10):116-116
智障儿童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改进语文教学,对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课堂实践,通过听说游戏、创设语言情境、注重朗读、在语文课中穿插智能训练等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去促使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智障儿童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改进语文教学,对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课堂实践,通过听说游戏、创设语言情境、注重朗读、在语文课中穿插智能训练等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去促使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壮族文化生态的竞生之美表现为壮族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其典型形态是壮族歌圩。壮族文化生态的竞生之美在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保持着对自然物的尊重和崇拜 ,没有产生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生态学原理。结合小麦丰产栽培的实际,提出了生存面积和生态面积的概念,论述了生存面积和生态面积对小麦群体发育的影响,提出了三种小麦丰产栽培的生态对策,并用生存面积和生态面积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引用了大量实例说明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三生空间转型生态贡献率分析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及“三生空间”用地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进行全局与局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演变呈现生活、生态空间不断增加,生产空间不断减少的特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北部低的U形空间分布格局;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513 983升为0.515 311;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空间转变为水域和林地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从空间的全局驱动效应和局部驱动效应来看,海拔、坡度、人口密度、距水域距离和生态保护工程是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导因素,其因子交互作用均是双因子增强,并且空间差异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合理开发国土空间,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世界观面临生态转向的历史时期,审美教育将再次发挥扎根现实、慰贴人生的实践品质,吸纳生态整体观,重新建构新的生态美育理论,并作为生命体验、整合的中介,审美地参与天人关系的调适,培育生态审美主体、优化生态审美对象,让新的生态审美主体按照生态美的规律生存、实践,自觉推进人与自然生态美的创造,并在这一系统生存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生态审美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民族艺术是典型的生态艺术,生发路径明晰独特:天成性艺术——生存性艺术——生活性艺术——生态性艺术——天态化艺术。此种生态发展路径决定了民族艺术具有天然的生态审美特征,构成民族美育的客体基础。民族艺术活动与生态存在、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及文化活动的统合,生成了系统整生的生态审美场,生态美育活动在其中展开。生态审美场造就的全面的美生主体,在生态化与艺术化耦合并进的审美氛围与审美范式下,实现了生态美育的完整本质,朝着美生理想迈进,终形成和谐自由的民族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球鸟类濒危问题日益严峻,濒危鸟种增加。栖息地破碎化给鸟类生存带来的影响是生态学家及保护生物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栖息地破碎化对鸟类的生态效应体现为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和边缘效应,主要通过影响鸟类的分布、基因交流、种间关系、种群动态、生活习性等,导致其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宜,最终影响鸟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7.
大连市城市生产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大连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并预测了大连市2015年的人均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以此反映大连市生产生活消费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以及由此对土地的占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研究表明:大连市生态足迹需求对本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不构成明显威胁,对大连市以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生态预警的作用,它有助于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措施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论蕨类植物生态类型的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生态因子对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进行了划分.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可划分为5大类:光照生态类型、温度生态类型、水分生态类型、土壤生态类型和生境生态类型.光照生态类型包括阳性蕨类植物、阴性蕨类植物和耐荫蕨类植物3类.温度生态类型包括热带蕨类植物、亚热带蕨类植物、暖温带蕨类植物、温带蕨类植物和寒温带蕨类植物5类.水分生态类型包括旱生蕨类植物、中生蕨类植物、湿生蕨类植物和水生蕨类植物4类.土壤生态类型包括酸性土蕨类植物和钙质土蕨类植物2类.生境生态类型分为土生蕨类植物和附生蕨类植物两大类,附生蕨类植物又分为树上附生和石上附生2类.最终得出结论:蕨类植物生态类型的多样性与生态适应的多样性密切相关,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能指示生态环境的质量,也能反映植物区系间的地理亲缘关系.文中附有生态类型图片.  相似文献   

19.
杨荣 《科技资讯》2014,(27):94-95
该文将从人的本质出发,指出生态问题的实质是当前人类在处理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危及了人类的生存、自由和尊严等本质,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其实质也决定了生态问题的呈现只能是两种形式:一是,生态发展违背了人的生存、自由和尊严,我们称之为"生态异化";二是,实践观念中的理性品质弱化或者受到忽略,我们称之为"实践异化"。这两种形式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生态发展背离了其第一原则——不能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由此,这也决定了我们解决生态问题的方向,即从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合理性的控制着手。  相似文献   

20.
"生态课堂",即是自然、健康、和谐、灵动的课堂,具有生活态、生动态、生成态、生长态、生本态、生命态等六大特点.其基本模式是"五三"生态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核心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是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其本质是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既成长知识能力,也成长精神创造;其核心在于不断提高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实现"生态课堂"的"高效",必须保证"五三"生态课堂模式中各环节的"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