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曾推出过一部有关机器人的科幻影片,内容是说由于机器人的脑中植入了动物细胞,机器人变得像人一样会思考,并且和人争夺统治世界的霸权,这部名为"未来世界"的科幻电影收到了极高的票房价值.今天,影片"未来世界"中的预言部分已经正在付诸实践.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到2030年,计算机或机器人将拥有和人类大脑一样的储存容量和处理速度,甚至能完全代替人类思考.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这是我们时常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一些发展趋势,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科学家都纷纷表示,人类的终极形态将是生化机器人。甚至有科学家表示.未来的人类和机器人的界限将逐渐消失,人类将拥有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机器人将拥有人类一样聪明的大脑。到了那时,人类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而过度担心。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这是我们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一些发展趋势,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科学家都纷纷表示,人类的终极形态将是生化机器人。甚至有科学家表示,未来的人类和机器人的界限将逐渐消失,人类将拥有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机器人将拥有人类一样聪明的大脑。到了那时,人类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而过度担心。  相似文献   

4.
沈志珍 《科学之友》2005,(12):28-29
尽管世界各国科学家纷纷研制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机器人,然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笨拙的机器”,很少像真人;然而,美国得克萨斯州丹顿市一名叫做克里斯·威利斯的机器人发明家正在全力打造一种可以以假乱真的“美女机器人”。她的外型就像真正的酷美人一样,不过,这个“美人”  相似文献   

5.
未来观众     
参观博物馆是现代人的日常文化生活,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世界,看到远古,看到我们人类老祖宗是如何生活的。但是这张漫画中的内容可大不一样,值得玩味。 请看这所博物馆中,参观者是什么人呢?是各种型号的机器人。更妙的是被陈列者是什么呢?有猛玛象、长颈鹿、山羊……还有我们人类! 这是幅极有想象力的漫画,作者的思路的确不凡,把人类自己也放进了博物馆,成了展览品,这样的想象没有勇气是难以做到的。令人深思的倒是未来的观众将是机器人,它们会不会成为地球上新的“人类”呢?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这是我们世代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未来学家和机器人专家纷纷表示,人机融合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在未来,人类很可能成为半人半机械的生化机器人,人类将拥有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地更换身体的机械器官。到了那时,人类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而过度担心。近年来的科幻影片中出现了不  相似文献   

7.
在电影《阿凡达》中,科学家将人类DNA与潘多拉星球土著纳美人DNA合成后人工培育成“阿凡达”的肉体替身,并通过人类的意识对其进行“远程控制”。眼下,美国军方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以下简称DARPA)2013年预算报告中披露,他们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阿凡达”的研究项目,打算在未来打造出像电影《阿凡达》中一样可用人脑远程控制的“机器人军团”。  相似文献   

8.
坚守还是改变 在未来的3万年甚至10万年里,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样子会和现在一样吗?假若你相信某些未来学家的话,他们会告诉你,我们将最终变成机器人。当然,这是一种生物机器人,和纯粹的机器人不一样。这些科学家说,未来的人类有可能成为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的结合体.它可以是具有人类大脑功能的机器。亦可以是具有电子大脑的肉身。事实上。在今天,这样的结构已经出现了某种雏形,例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电子芯片.它可以替换人类大脑里负责控制短时记忆和空间知觉的海马体。在人类的大脑中,海马体经常会因老年痴呆症和中风受到损伤,而这种芯片就相当于一个人造的海马体。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大脑机能。  相似文献   

9.
人·机器     
龚静 《世界科学》2000,(2):42-43
大约在80年代初期,我看过一部名为《未来世界》的科幻电影。里面有男女记者各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家工厂在试制机器人,而且还做了和他们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若非亲见,简直不分彼此。主谋者试图以像人一样的机器人来代替人,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当然,这些人的阴谋是失败了。但看到影片结尾时那两位记者与他们的机器人替身难分难解的搏斗,还是不由得为人捏把汗。 是机器还是人,在此亦难分难解。似乎只有在倒地之后的肉身里冒出一股电路被毁的青烟,我们才如释重负地松口气──机器人也。再怎么像人,甚至如人般说话、表情、动作…  相似文献   

10.
人类梦想过的“铁臂阿童木”真的能实现吗?如果机器人能理解人的心,那么制造出有心的机器人也并非梦幻。可是,机器人的心会放到它的哪个部位呢? 理解人心的机器人 据说美国已研制出一些机器,它们能代行人的心和思考的一部分。其中一个是美国位于俄亥俄州的空军基地的科学家研制出来的飞行模拟机,它能通过脑对光的反应的强弱来控制。随后,他们又利用这种方法开发出可利用脑波和额头血  相似文献   

11.
宋涛  张亮 《世界科学》1999,(4):35-36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带来灾难。现代化兵器的不断涌现就是这样。如今,现代武器如核武器、生化武器、制导武器以及将要在未来战争中出现的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和等离子武器对人的致命性越来越大,正在迅速减弱单个士兵的机智与勇敢所起的作用。如何制造一种机器,用以代替士兵执行日益危险的军事任务,成了各国军事家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机器人士兵的诞生与现代化兵器的发展密切相关,武器杀伤力的不断扩大必然催生出机器人士兵这个“婴儿”。在战争中迅猛成长军用机器人可定义为:用于完成以往由人员承担…  相似文献   

12.
<正>思考的电子化交流2020年8月28日,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旗下的神经连接公司举办了一场大型发布会,会上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在工程学上的新进展,公开了未来有望更便捷易用的自动植入手术设备,再次激发了人们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热情和期待。发布会的亮点在于实验动物从2019年夏天的大鼠变为小猪,后者与人类的相似度比前者更高。植入手术由一台专用机器人完成,植入物仅有硬币大小,全过程仅需一小时,并可"当天出院"。  相似文献   

13.
“机器人”(Robot,音译为“罗伯特”)一词来源于捷克语,它在1924年的含义是“人造工人”。据调查,机器人从1981年到2000年间给美国创造了6000亿美元的财富,预计到2005年,全世界的机器人将超过百万。机器人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翰·菲尼克斯惊呼:“21世纪人类将真正进入机器人时代,人类创造的每一份财富都将包含着‘机器入’的功劳!”向人类“进化”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萨佩克写了一个名为《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剧本,“机器人”的名字正式产生。1959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开始。机器人大致…  相似文献   

14.
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概念 “机器人”一词在欧美并不仅仅指区别于“蓝领”和“白领”之外的“钢领”工人,而是泛指一切由人工技术制造出的智能形式,其中也包括了由生物复制和化学合成的“人工人”。事实上由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出版于1818年的世界上第一篇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就是一部有关“人造人”的故事。玛丽·雪莱的“人造人”是利用死人器官拼凑而成的,最后施以电击使之复活。 不过率先使用“机器人”一词的则是捷克作家卡列尔·恰佩克,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写出的讽刺作品《洛桑的万能机器人公司》《R.U.R》)中,第一次使用了  相似文献   

15.
刘助仁 《世界科学》1989,11(5):22-24
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为了将人的智能赋予机器。可科学家正在设想一种生物计算机。它由与生物体相同的有机体元件构成。其性能远比现有电子元件的计算机高得多,并且像生物体的伤口可以自愈一样能自动排除故障,而且甚至能生长。这是可能与人和动物的脑共生的人工脑。倘若这个设想能实现,将会产生出各种具有高级智能的超级动物和超人。  相似文献   

16.
正统的心理学一再强调:人类只能通过感官了解世界。那么,有没有不通过感官而获得信息的方法呢?一些人认为特殊知觉(ESP)是可行的另一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在生活中,你有时会希望自己能“看见未来”或者“知道别人的思想”,有时,你可能也想知道其它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尽管没有任何渠道可以为你提供有关情报。关于人类具有特殊知觉的说法居然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这恐怕和人们渴望人体具有特殊知觉能力的愿望有一定的联系。多年来,据称有些人具有传心术(获悉他人头脑中思想的能力),特  相似文献   

17.
美国海军正在研发一款新型灭火机器人,该机器人身高约1.78米,重约65千克。在“海军未来军备科学与技术展”上的模拟火灾场景中,它展示了穿越复杂地形、借助热成像技术识别过热设备并使用软水管浇灭小型火灾的能力。这款机器人的正式名称是“船舶自动灭火机器人”(SAFFiR)。该项目的负责人、美国海军“类人机器人互动与识别神经科学项目组”主管托马斯·麦克坎纳指出,这款灭火机器人目前只能从海员和防火控制员那里远程接受指令,他希望在未来该机器人可以更加紧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正在大力进行的一项科学研究是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被称为“最后的科学尖端”。 在美国,早在布什总统执政时就通过了一项“脑的10年”的研究计划。此项计划,目前仍在进行中。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都将此类研究项目列为国家级科研项目,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工作。 大脑研究的范围主要是认识、记忆、思考、意识、行动等“高次脑机能”生命现象。在自然科学中,“高次脑机能”一直被视为最难以接近的领城,其难度很像数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科幻电影《终结者》里施瓦辛格扮演的T800让全世界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了机械与人体组织结合的成果。在未来,人类很可能成为半人半机械的生化机器人,人类将拥有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地更换身体的机械器官。到那时,人类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而过度担心……  相似文献   

20.
动态点击     
20年后建成月球永久基地据法新社报道,由美国、日本等16国共同参加的未来月球计划会议上周五在印度结束。会议达成一致合作意向,共同组成国际登月联盟,宣布将在2024年建成月球人类生活和科研永久基地。该联盟执行主席拜何纳德·佛因说:“使用以往和将来的科学数据,以联合国际力量为开发方式,是未来科研最明智的一个办法。”他认为:“下一步要做的是在2010年,送机器人上月球,所有合作国家的机器人先组成一个机器人村,在月球上试验新的技术,为人类长驻做准备。”而且,月球是这些国家向火星和宇宙进发的跳板。他还说:“我们还就月球能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