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是支撑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科学依据。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可真正运行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造成了数据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浪费,严重影响了我国地学创新研究水平,减缓了地学大国向地学强国迈进的步伐。由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具有分散、海量、多源、异构和时空特征明显等特点,其共享尤其复杂和困难,已经成为地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国际前沿。项目通过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天文学等领域的40多个单位400多名学者10多年的协同研究,突破了分散科学数据持续共享的机制,攻克了分散、多源、异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集成方法、标准规范和关键技术,建成并运行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国家平台,提供了持续的数据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2.
白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11):32-36,67
地学系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随着现代地学研究范式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地学系统思维方式开始出现,标志着现代地学思维的重大突破。以地学系统思维方式理解地球和地球科学,是新世纪地学研究和发展重要的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3.
地球科学,严格地讲,是一门现代自然科学。它是研究地球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问。地学思维的基本内涵是现代地球科学工作者关于地球问题的深层认识。它是地球客体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综合反映。追溯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地球科学的发展史,同样也离不开对地球科学的基本组成、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和气象学等学科历史发展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从板块学说看科学革命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革命问题,是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较为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已据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几个著名的案例对科学革命的一般特征作了讨论。本文拟从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一次革命,即板块学说革命出发讨论几个值得继续探索的理论问题,以期对建立科学革命的一般图象提供进一步思考的资料。鉴于板块学说的历史一般已为人们了解,故本文中这方面的叙述将尽可能缩减。1、关于科学革命的实质。一些其它案例的研究已经指出科学革命虽然伴随着科学理论的进步,但它的实质不能归结为这方面的变革,而是更为重要的科学观念的变革。板块学说的案例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这一现代地学革命之所以称为革命,不是因为板块构造理论简单地代替了以前的地球构造理论,而是因为以板块构造理论所代表的新的活动论地球观(或地  相似文献   

5.
柯瓦雷的科学思想史研究遵循着共时性视角。他对科学革命本质的认识符合共时研究的预设。他将弗兰西斯.培根截然定位到前近代世界,将实验和经验对立,回避近代早期柏拉图主义与中世纪的复杂联系。这些案例可以在共时性视角下得到辩护,反过来它们也可视为共时研究在科学思想史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地外文明搜寻计划的早期历史源流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对19世纪末被视为火星信号的几次天文观测结果引发的争论和探讨,及其在科幻作品中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考察和论述.该研究不仅具有科学编史学意义,同时也是把科幻作品纳入更广阔的科学文化视野中进行探讨和分析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基于学界对默顿早期工作与"赫森论点"关系的争论,本文通过引用分析和具体研究策略的比对,认为两者虽然有着探索科学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共同取向,但在科学外部因素的限定和结论的普适性方面存在着实质性分歧,总体上应该视为对立多于因循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地学哲学的学科地位及其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地学哲学的研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书面但目前学术关于“地球科学”和“地学哲学”的存在根据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沿革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1999年成立并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重点实验室行列,是我国空间天气领域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实验室;2005年12月由科学技术部批准开始进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2004年,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级重点实验室在中科院地学学科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3个A类实验室之一,并于2005年第一次被推荐参加地球科学领域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二、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灾害性空间天…  相似文献   

10.
现代地学革命与科学革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地学革命与科学革命理论诸大建自从库恩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以来,科学革命成为科学哲学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现代地学革命是一个非常适合用来解析何谓科学革命以及革命如何发生的工作案例。这固然因为它是现有科学革命模式较少涉及的物理学之外能在理论上激起...  相似文献   

11.
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之中的技术-社会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的发展是其地质-生命过程的共同进步,人类是地球的一员,人类的技术体现为技术-社会过程,也是从属于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之中的.人类在非洲的出现,埃及古老文明的产生,再到犹太文化在巴勒斯坦的繁荣,这些都紧密联系在地球的地质过程之中.做为西方科学渊源的希腊文明以及古罗马的繁荣与衰落,伊斯兰的强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做为欧洲的文化和科学中心的意大利之技术的快速进步,一直到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都是技术-社会过程的展现,紧密编制在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之中,是走向生态纪元的必经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夏小正》的语译和评估--与郭文韬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韬的<试论〈夏小正〉及其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是一篇研究<夏小正>中农业内容的论文.该文中关于<夏小正>经文的语译部分,经核对,有差错和误解的共计30条,有些差错是严重的.文章对其一一提出商榷,指出正确的语译和依据,并对某些经文的深刻含意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阐发.该文还用现代农业生态学的观点对<夏小正>经文进行分析,认为<夏小正>具有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思想,其论述言之无物,且概念错误.文章对<夏小正>经文作了统计分析,并以少数民族物候资料为对比、联系农业生产的纵向发展和地域分布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助于对<夏小正>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3.
希拉里.普特南为阐明其外在主义立场而设计的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内在主义者和外在主义者争论的焦点。作为外在主义的辩护者,美国哲学家弗雷德.德雷斯基通过信息语义学对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进行重构和解读,引发了他和内在主义代表人物福多之间的论战。在这场争论中,双方围绕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不断引入新的材料和理论,就心理内容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以及心理内容对行为是否产生因果作用等一些传统问题展开辩论,从而将这些问题的探讨拓展到更深、更广的层面。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暖是各国关注的问题,并且全球变暖没有减缓趋势。导致全球变暖有诸如全球正处于温暖期、地球自身的状态变化等自然因素,但是,主要是人为因素诸如焚烧化石矿物、植被的减少、建筑物的增加加剧全球变暖;需要从技术合作、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调控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提过一种看法:中国哲学家不需要现代科学。这种观点从未得到过学术界的讨论。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自然观念的存在分析来进行这样的考证。文中以《庄子》和《中庸》为基础,对道家和儒家中国式的存在关怀以及它们为何对现代科学观念下的科学研究不感兴趣进行考察,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这两部著作中包含了一种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与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的终极关怀完全不同。为了佐证这一观点,文中对徐光启和伽利略进行了简要比较,并提出这样一个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透视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从过去的固体地球观向今后流体(特别是气体)地球观转变的实际和理论上的必要性:提出建立整体地球科学必须找到一条逻辑串纲(主心骨)。这条主纲就是幔汁辐射。  相似文献   

17.
以生命过程的理念认识地质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年代的研究是以大跨度时空范围来探讨地球的演化过程,然而至今尚没有以生命和生态环境的全过程的大跨度理念来综合认识地质年代。本文是从生命的诞生、发展进化和衰亡的全过程的大视野来认识地质年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认识复杂的地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复杂的地球"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人类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地球,认识复杂的地球,必须更新我们以前所熟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科学家以建立"地球系统科学"入手对复杂的地球进行研究,而"地球科学系统思维方式"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9.
高平子的天文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介绍了高平子的学术经历和著述概况,指出了以《高平子天文历学论著选》各篇为代表的高平子天文历学研究中所贯穿着的一条“以今译古”和“以今释古”的总方略,并具体分析了其深得西学精髓的“因图见证,设象求真”的分析方法,以及与现代天文学知识相结合的考据方法,评述了高平子站在现代天文学高处以一种融通中西古今的宏伟视野对古代天文历法问题做出的冷静判断和客观评价,并从高平子天文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近现代天文学史的学术传统两个方面评价了高平子论著“继轨前贤,津梁后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Meaning of Life in a Developing Universe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The evolution of life on Earth has produced an organism that is beginning to model and understand its own evolution and the possible future evolution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These models and associated evidence show that evolution on Earth has a trajectory. The scale over which living processes are organized cooperatively has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as has its evolvability. Recent theoretical advances raise the possibility that this trajectory is itself part of a wider developmental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se theories,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has been shaped by a yet larger evolutionary dynamic that involves the reproduction of universes. This evolutionary dynamic has tuned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universe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that life will emerge and produce outcomes that are successful in the larger process (e.g. a key outcome may be to produce life and intelligence that intentionally reproduces the universe and tunes the parameters of ‘offspring’ universes). Theory suggests that when life emerges on a planet, it moves along this trajectory of its own accord. However, at a particular point evolution will continue to advance only if organisms emerge that decide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intentionally. The organisms must be prepared to make this commitment even though the ultimate nature and destination of the process is uncertain, and may forever remain unknown. Organisms that complete this transition to intentional evolution will driv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ife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universe. Humanity’s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is rapidly bringing it to the threshold of this major evolutionary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