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元论"与产业哲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关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的观点是产业哲学得以存在的依据;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区别使产业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联系又使科技产业化得以实现,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昌曙教授不仅是中国技术哲学的奠基人,而且是产业哲学的开拓者,他提出了第一个产业哲学研究纲领。他从是否具有经济效益和规模效应等方面区分了生产与技术,提出了产业与技术划界的思想。他把现实化、对象化和体系化的技术,即产业技术置于自己技术哲学研究的核心地位,并通过产业技术深入到产业哲学研究领域。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他呼吁必须培养现代产业意识。陈昌曙工程主义传统的产业哲学开辟了自然辩证法新的研究领域,为未来产业研究提出了若干指导原则和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丰田生产方式的产业哲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丰田生产方式或丰田制(TPS)是继福特制之后产业思想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以福特制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产业哲学和以丰田制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产业哲学互为补充,后者的具体表现是自动机械和人的有机统一,即包括人在内的自动化(Jidouka)。“非成本主义”的产业哲学是丰田制的思想基础,为了降低成本就必须彻底杜绝企业中的一切浪费。面对21世纪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危机,进行集约生产是低速增长时代的产业哲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17世纪末,莱布尼茨开始研究生物机体的结构,在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其哲学思考,揭示了自然机器无限性、层级性的内嵌式结构特点,指出自然机器作为神造机器,与人造机器存在根本差别。在自然机器与单子哲学的基础上,综合其晚期的哲学研究可以看出,莱布尼茨从以往的自然有机论进入到机体或者机器有机论,将有机生命体纳入哲学思考范畴。其有机哲学并非与笛卡尔的机械哲学完全对立,而是对机械哲学的补充或修正,因而可以将莱布尼茨的哲学观称为有机的机械主义。  相似文献   

5.
由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著的《工程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从科学、技术与工程“三元论”的观点提出: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因而《工程哲学》实质上就是直接生产力的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塑造未来的哲学”〔1〕25。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研究直接生产力的《工程哲学》一书的出版,无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工程哲学》是哲学与工程学的开拓与创新,它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工程活动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提出了方向性的研究。《工程哲学》是历史唯物论的丰富…  相似文献   

6.
·自然哲学·奠基于新哲学的发展伦理学……………………………………………………………………刘福森(2006.1)社会形态学视角中发展的合理性………………………………………………………………张成诗(2006.1)论空间时间的量子观念…………………………………………………………………………薛晓舟(2006.1)文明与自然………………………………………………………………………………吴兴华,吴先伍(2006.1)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李王利(2006.1)论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机制……………………  相似文献   

7.
工程规则是工程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随着工程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减免工程事故发生及其危害日益迫切,在理论和实践上关注工程规则成为必然。工程规则研究对于开启和促进工程的知识本体论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工程哲学的基础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对于减免工程事故、促进工程安全、推进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本体论、过程论、STS的视角,考察工程规则的知识结构、合理性、生成、运行、变迁、社会文化意蕴等内容,是工程规则研究的具体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产业哲学的学科地位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哲学是科技哲学当前发展的最新阶段,位于科技哲学学科体系的最高层。由此可以得出两点推论:产业哲学的中国特色,以及产业哲学的松散性、实践性和主观性。明确产业哲学的学科特征,对于产业哲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工程哲学》(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的出版是工程界、哲学界的一件幸事。如果说《工程哲学引论》(李伯聪著,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出版时,工程哲学还是一个“待娩的胎儿”,如今这个胎儿已经降生,成为一个“待哺的婴儿”。让我们一起来哺育她,呵护她,使它健康成长,成长为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并驾齐驱的哲学分枝。不难发现,《工程哲学》与《工程哲学引论》有着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它坚持了实践哲学的研究范式,坚持了造物的主题,坚持了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同时又是对《工程哲学引论》的超越。它没有停留…  相似文献   

10.
产业实践——社会自然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彤教授受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托,邀请了几位在科学实践、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正在成长的学生,对"科学实践"、"技术实践"、"工程实践"和"产业实践"及其"实践的规范性"进行讨论,组成了这组笔谈,现成组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在产业哲学座谈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煤、电、油、运特别紧张的新的形势下,需要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与推动我国产业发展问题。为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五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作出了“关注产业哲学”的决议。以清华大学召开的产业哲学座谈会和朱训理事长在产业哲学座谈会开幕式上的致词,开启了产业哲学研究的序幕。现将朱训理事长的讲话全登载如下,以期引起对产业哲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吴彤教授受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托,邀请了几位在科学实践、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正在成长的学生,对“科学实践”、“技术实践”、“工程实践”和“产业实践”及其“实践的规范性”进行讨论,组成了这组笔谈,现成组发表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7):123-128
环境科学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学科群,其性质体现在"应用科学论"、"交叉整合论"、"社会建构论"和"新范式革命论",其新意不仅在于"它应用整体观和系统论",也不仅在于"对旧有学科研究范式的同化、综合从而产生新质的过程",而且还在于新范式中体现的"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揭示的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由此,考察环境科学的体系结构论,发现"1+4+X"的环境科学体系结构论,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首先,它的建构,基于自然科学分类的类比,没有考虑哲学门类。其次,根据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自然学科"的分类类比,把环境科学体系概括为"I+II+III",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自然科学和环境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层次和结构,其发展有五大特征。由此,建议建立"大环境科学学术共同体",形成"跨范式"的环境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发展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哲学的"发展天然合理论"导致了发展观的价值危机;而把"能够做"看成一定是"应当做"的,又必然导致发展观上的伦理危机.主体性哲学无限夸大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体地位,造成了自然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发展伦理学正是反思、约束和规范人的发展实践的新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构论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技术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困境,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强调从微观技术入手,深入到技术内部,从而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发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就是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把批判理论从传统的社会批判转向技术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6.
基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及工程哲学中其他相关理论,对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进行了明确划界,厘清了系统工程中思维方式的僭越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系统工程的逻辑过程置于认知维(系统思维)和实践维(工程思维)的二维结构中进行再认识,最后从工程角度对系统工程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正陈昌曙(1932-2011),湖南省常德市人。1950年考入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1954年被选派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1956年毕业后回到东北工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及研究工作;曾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及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昌曙是新中国第一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认识论与方法论""技术哲学""人工自然论""可持续发展论""科学技术与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铁技术发展迅猛,目前学界对高铁的研究限于技术层面,鉴于高铁运行之后引发的广泛社会争论,本文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对高铁技术的来源、运作和影响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哲学探析。认为我国高铁技术应该实现从集成创新转向到原创性创新,以自主创新打破技术的黑箱桎梏;从单一技术到多元技术,以摆脱巨机器奴役;从单纯重视交通经济利益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以保持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即从马克思主义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科学的逻辑—认识论转向社会—文化论、从技术中心论转向人中心论。以上范式转换表明:从苏联自然科学哲学到俄罗斯科技哲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俄罗斯科技哲学在思维习惯、理论旨趣、叙事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苏联自然科学哲学。一方面,范式转换使俄罗斯科技哲学更具有国际视野,富有活力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和信仰主义的长驱直入,也会使俄罗斯科技哲学失去其原有的深刻性和独特性,间接伤及到俄罗斯的科学事业。  相似文献   

20.
<正>(第一轮通知)为了展示和交流中国工程哲学研究的新成果,推动工程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工程哲学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深入对话,探讨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同时也为了使开会时间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中国工程管理论坛"相衔接,第七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拟于2015年5月18-20日(暂定)在广州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