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108-112
怀特海的自然观赋予各个现实存在相较于其他现实存在之存在价值,其将有机体、系统作为价值主体,拓宽了价值主体的界限,把彼此联系的所有事物都纳入其广义的价值论体系之中。怀特海的思辨方法正是将价值经验给予更加宽广的自然界,籍此考究人和自然的关系,因而契合了自然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等的现实需要。在怀特海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建设性的后现代学者由此拓展出了一条"复魅"之路。他们提出了所谓的"泛经验主义"。然而,"泛经验主义"的"复魅"道路是行不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整体的价值关系是由于人的普遍性而建立起来的。在当今世界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无神论与唯物主义,意图通过先前的逻辑来还原自然之神性势必难以实现。我们应该另觅佳径,此乃实践哲学之进路。  相似文献   

2.
从附魅、祛魅到返魅,从建构、解构再到重构,这既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流变之真实写照,又是其逻辑演进之内在必然。自然之附魅是古代人在物我不分情境下对万物之神秘生发出的热爱与虔敬,自然之祛魅是近代人在主客二分与境下与宇宙诸物的对抗和疏离,自然之返魅则是现代人在深陷诸多生存困境下的一次生态大觉醒。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5):120-124
近一年来,我国涌现出大量以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为核心的原声微视频,其时长一般为1-3分钟,大量采用习近平的原声进行讲述,并使用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的话语来传达习近平的治国理念,传播具有社交化、移动化、碎片化的特点,这些微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公众的喜爱而大量传播。领导人微视频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传播语境下集中出现的?它反映了当下政治传播的哪些新特点?作为一种政治传播创新手段,它能否为新时期的政治传播重新"赋魅"?本文借助韦伯的"祛魅"理论对近期主流媒体发布的领导人微视频的传播内容、叙事风格、传播路径进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探讨了主动祛魅与视觉赋魅的新命题,提出:视觉赋魅是当下政治传播的核心方式,基于社交媒体的领导人微视频是视觉赋魅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4.
以身体形态存在的身化技术,与物化技术共在,但又是与之不同的一种技术实在。身化技术的技术实在性,可在身体实在、活动实在和工具实在等维度获得某种理解。身化技术的现实生成,以身体的生存需求、社会的制度安排为基本动力,以语言性理解、操练性理解和生产性理解为主要途径。身化技术的特征,突出表现为身体性、生成性和创造性。讨论身化技术,可能会为"关于技术"的研究,提供一种不同于物化技术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技术间性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然、社会、科学对技术演化不具有决定性意义。技术“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的演化,在根本上内在地规定于技术问性或展示技术间性本质的技术整合。技术间的非线性同一性,构成看技术问性或技术整合引生作为“第三者”的新技术和推动技术不可逆演化的机制性支摔。技术反思作为中介,规定看技术间性或技术整合的现实发生。展示技术间性本质的技术整合,开启了技术初始发生之门,并以常规性技术整合与革命性技术整合、建构性技术整合与非建构性技术整合等基本形态,为技术演化开辟看前进的道路。提出“技术间性”概念的可能意义,不仅在于学理层面,同时指向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自然对技术的作用后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之然规定技术反然性质,自然之律设定技术活动边界,时间之矢决定技术荷载风险.自然的技术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具有异化倾向性、技术不可无所不能以及技术风险必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神话-宗教"中表达了一种与权力交织在一起的技术观。技术由神掌管,通过神的有限赐予或偷取传递给人类,因此人类技术既受限制又有自由创造的双重含义。古希腊人的技术活动具有宗教意义和伦理意蕴,"宗教技艺"展示了技术获取的一般方式,即神的介入和帮助。人获取技术和制造产品,一方面凭借理智,一方面凭借虔诚,在神话中理智和虔诚都是善德的体现,因此技术活动在神话-宗教意义上具有伦理意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宗教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出发点上,顺应主义思维方式与意志主义思维方式;目的论上,实用主义思维方式与认知型思维方式;方法上,辩证思维方式与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路径上,向内求的思维方式与向外求的思维方式。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方宗教形成的土壤不同,特别是自然禀赋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方式的不同。宗教思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主体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认识和改造,即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学:信息加工和信息转换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的目标是设计和发明自然状态中不存在,但即为人所需要的过程,装置和产品,技术应包括知识形态的技术和物化形态的技术。数学式的科学,模式的建模具有技术性质。  相似文献   

10.
论技术的价值形态与价值负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指出技术中立论和技术价值论两种观点存在着方法论上的错误,认为技术价值存在的形态表现为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技术的内在价值决定的自然属性,技术的现实价值决定着技术的社会属性;从技术的内在价值来看,技术是价值中立的,从技术的现实价值来看,技术是价值负荷的,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的统一性上来看,技术终究是价值负荷的。  相似文献   

11.
含混的自然概念--梅洛-庞蒂对笛卡尔自然观的批判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笛卡尔的自然实际上出自于知性的构造,它是一种祛魅的、纯粹的、自在的自然,但这种思想中还包含有许多含混之处,有许多非思辨的成分.这意味着两种自然,即"自然之光"意义上的自然和"自然倾向"意义上的自然的共存,知性自然建立在感性自然基础之上.在康德那里,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消除了这种含混性.梅洛-庞蒂本人要求把知性自然还原为感性的、前客观的、野性的自然,让我们在自然面前始终保持惊异,这种立场超越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之争.  相似文献   

12.
现代技术愈是发展,技术之"思"就愈要面向活生生的自然。自然是一种内在性原则,自然状态下的生命展现为"生成"、"本性"及"存在"三重递进的内涵。技术的出现打开了自然生命的生成领域,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基因工程技术进一步敞开自然生命的本性,而如今合成生物学的趋势则更是立足于存在重塑自然生命,技术由此展开对自然生命全面掠夺的进程。面对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蓬勃态势,我们必须存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与深思,这是自然所给予的最为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工程、技术与科学是人们实证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们与宗教、艺术等共同构成人之生存的基本建构。因此,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考察不能脱离现实的人之生存实践和历史性境遇。西方学者在基督教背景下,依循总体性原则,形成既有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解读范型:一是基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内在关涉,延伸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到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中来的"冲突说",指认工程技术与宗教分属于经济和文化领域;二是试图为工程技术寻找宗教文化根基的"相融说",强调基督教直接支撑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工程技术是深层宗教文化准则的物理表达形式;三是在上述两种观点之间保有调和立场的"调和说";四是立足"协同"概念之上的工程技术与宗教的"协同说"。这些解释模式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面对当代全球化所创生的文化多元性与复杂性样态,上述寻求解释范型的普遍有效性的努力必然受到挑战与解构,与此同时,昭示出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考察有待在不同文化处境化下结合特定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作出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4.
论技术的三种形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的历时性演化过程中,存在着三种不同形态的技术,即技术发明、生产技术和产业技术;从形态构成上看,在共时性层面,每一种形态的技术都包含着三种构成要素,即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和过程性技术。把技术的历时性演化与技术的共时性构成统一起来看,由技术发明到生产技术的演化,包含着实体性技术由原型转变为产品,规范性技术走向成熟、完善和体系化,过程性技术的作用“场景”转变;产业技术作为技术的终极形态,由生产技术演化而来,必须经过系统整合、经济核算和制度规约。  相似文献   

15.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类目前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传统西方哲学长期思维方式影响下,由现代技术带来的严重的主客二分。人以主宰者自居,妄图控制技术、改造自然,却不知自身早已沦为技术的工具,在技术的控制下将自然美单一化、人工化,使之失去了本真存在,人也在其中失去了关照存在的"诗意"本性,从而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本文以海德格尔之思论述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如何保护本真的自然美:人类应反思主体地位和现代技术的本质,在存在的本真维度中沉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重拾诗人本性,本己的融入自然之中,实现"诗意的栖居"之理想方式,领会并保护纯粹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16.
技术的价值负荷过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远航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12):31-33,76
用技术形态论的观点,打开技术黑箱,具体分析技术的不同形态及其价值的负荷过程,有可能消解由来已久的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之争。技术是人的目的的展现方式,目的的设定就负荷了人的价值。技术在其形态转化过程中由于技术活动主体的不同,便设定了不同的目的,负荷了不同的价值,并使技术的潜在价值现实化,乃至出现发明目的与创新目的的相悖,这就是技术价值的异化。研究技术异化应该特别关注技术的商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结合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及相关的技术分析,发现明清时期,冶铁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明清时期,南方仍然使用竖炉木炭炼铁,北方大部地方由于坩埚炼铁技术和产品的传播,形成了以煤为燃料,以坩埚炼铁为主的生产格局。由于鼓风技术的落后,焦炭炼铁技术未能普及,因而构成了煤铁及相关技术的(中国)南北分流和(世界)东西分流。  相似文献   

18.
社会记忆的技术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展示为"质料"与"形式"内在统一的建构性"存储-提取"过程的人的社会记忆,在由"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和"人的社会关系"与"精神关系"的历史互融构成的质料性层面、由"文本形式"和"器-物形式"及"仪式"共同构成的形式性层面、由"形式建构"与"权力建构"整合构成的建构性层面,归因向技术.对人的社会记忆的技术归因,不宜在"工具性"维度理解,因为它标志着社会记忆存在于技术的构造中.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记忆是技术的一种功能.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的自然观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形态,它开启了各种可能。在此我们要审慎地看待希腊哲人的超越性(他们也同样首先是内嵌于文化传统的个人),要对逻辑化的结论保持健康的怀疑:古希腊自然观并非物化地看待自然的开端,它为人类超越地审视自然提供可能,但同时也为人类蒙蔽于自然之内的宗教信念提供支持;古希腊自然观并不系统,在不同理论之中所表现出的丰富差异,是孕育此后诸多生态观念的温床。古希腊自然观所表现出的极强的可塑性,根源于自然哲学家们尝试性地探求自然的秘密,但并不对象性地究诘自然;他们以经验现象作为依据和起点,但总是回归到形而上学之中去。总而言之,从生态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古希腊的自然观会发现,它是促发生态思想发展的无限可能的最初构架,是生态思想生长的亦此亦彼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名录》所收录的新教传教士中文著作的文献计量,发现:开埠前,新教传教士并未明显表现出译介自然科学的兴趣,仅有的译介旨在破除作为传教障碍的华夷观念,并因此集中于地理学;开埠后,传教策略进一步丰富,对自然科学的译介除了试图进一步打破华夷观念,还成为通过自然神学来传播新教理念、通过展示功用性而培植信念的途径。新教传教士自然科学译介的宗教动因与"默顿论题"存在契合点,但也因传教士的身份而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