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作为自然与社会的中介与桥梁的科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一方面作为由自然向社会生成过程的中介和桥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自然的超越、改造和协调过程之中介和桥梁.把科学技术放在由自然到社会的生成过程,以及放在社会对自然的超越、改造和协调的过程中考察,有助于揭示科学的两重性和技术的两重性,揭示科学作为要素和技术作为系统的关系,从而对科学和技术的本质以及二者的关系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正是在使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中,技术才得以成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才得以互动.人类凭借技术的使用破译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奥秘,但也不幸由此制造出了一次又一次社会灾难,这就反讽似地刻画出人类社会所陷入的尴尬境地:人越欲控制自然,自然越欲背离人而去.如何在使用技术中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STS协同共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的社会动荡之中,现在她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通过她的缩写英文首字母STS,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了。她的研究对象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即以哲学的、伦理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行为学的和美学的观点去分析、研究技术和科学;二是科学技术的政策研究,即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问题。因此,STS研究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的特点。 为了推动我国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软科学、软技术的繁荣,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人工自然的观念来考察人类文化的发展,就把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纳入自然发展的整个发展之中,从而深刻揭示出人工自然对于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和改革作用机制,将文化发展的观念确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建设人工自然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圈(STSB)"的主题下,第23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IASTS)会议探讨了科学技术与能源、生态、公共政策、教育、法律、工程等领域的关联性等问题.本文集中于STS与能源论争及能源政策、STS与绿色技术论争及绿色技术发展、STS与生态教育论争及生态教育未来等三个层面,分析了目前国际STS学界对生态系统关注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与社会(STS)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并成为自然辩证法领域内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STS的学术繁荣与学科发展,首先梳理了我国STS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概括了我国STS学科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我国STS学科的现存问题,指出了我国STS学科的建构原则,以期为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科技与社会(STS)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自然辩证法以崭新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以自然观为核心的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自然辩证法,正向以科学技术作为重点的科学技术哲学转向。为此,这门学科的教学体系也应作适当调整。本文构想了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作为中心线索,由科学与科学发现、技术与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部分组成的新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互动的内在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不同的活动形式.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完成对自然界规律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技术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它表现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9.
“科技”,分开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常常对“科学”作广义的理解,把技术也包含在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常以科学之名,来谈论技术的应用。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1〕鉴于此,人们往往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最重要的是认识与改造功能,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反过来又帮助人类不…  相似文献   

10.
技术原罪     
20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全球性问题”也接踵而至 :生态危机、人的危机和社会危机频频发生 ,特别是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危机产生的根源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笔者认为 ,是技术的本质导致了“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技术不同于科学 ,它是对象化、物化的 ,既有自身作为独立的体系的逻辑发展进路 ,又体现着一种以人为核心的自然、人、社会的互动关系 ,其每一次历史变革都必然会作用于人类、自然和社会。由此 ,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既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物质上巨大满足和生活上的极大便利 ,也内蕴着潜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近代理性主艾的主体性哲学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变成无伦理约束的绝对主体,把物变成失去本钵论根基的“为我之物”。传统的人道主艾也阻塞了通向自然的伦理之路,否定了对人的改造自然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必要。发展伦理学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在“天道”、“人道”和“物道”的关系中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的实践行为和发展的限度的论断,并以此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从逻辑经验主义到社会建构的发展中,自然的历史性始终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认识论的鸡之争使拉图尔提出了广义对称性原则,这一原则使自然的历史性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再现,使STS走向了新自然辩证法的本体论研究,这种本体论表明客体之所以能成为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在辩证的实践过程中生成的;客观性与真理等一系列认识论范畴也不是对预先存在对象的表象性反映,也是在历史与时间进程中生成的东西;科学是一个人与物、自然与社会共同进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而且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界不友好的态度,但是他们还没有预见到生态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具有的极端重要性。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把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原则加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地球生态系统承载极限的阶段,这使人类面临着进行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相交的可持续发展革命的任务。我国当前的对策应是确定适度发展的经济目标,同时在利用市场经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优点的同时,限制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重建类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危机是由人的失范行为导致的。人如果还有不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生存发展而破坏自然的失范行为,那就说明人还没有彻底摆脱动物的本性,人还不是真正的人,距离人的本质的实现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必须从人的本质出发探求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过于崇拜自然而失落了人,否定人的本质。“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价值观扩大到自然,实际上是削弱人的作用、人的特性,也否定了人的本质。只有以类为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才能真正体现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5.
自然认知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自然认知的反思与重塑是人类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从殖民时代到独立运动再到全球化时代,拉美地区的自然认知经历了三次转变,分别对应于与身份认同的疏离、重逢与融合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既体现了当地居民如何透过自然认知去认识和构建自我,也体现了随认知变化的人与自然关系。了解拉美地区自然认知的转变为重塑自然认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探索自身的发展模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农学家在探讨农业技术的同时,始终要考虑人的因素。他们认为,天、地、人三才之中,人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又是由“人和”及“人力”构成,人和需要靠道德来维系,人力又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部分,于是三才中的人又可分解为德、智、体三个方面。传统农学理论中有关“人”的论述方面,虽然认识到了“智力”或“知识”的作用,但尊重知识并没有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重体轻脑、重德轻艺的片面认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强化了体力和道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量变与质变现象,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累积性过程和非连续发展的革命性过程的统一.随着技术累积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技术累积效应,从而对技术本身以及自然和社会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并最终导致在量变的基础上产生质变--技术革命的发生.文章从累积效应入手,分析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累积效应并由此而带来的技术革命,以期能揭示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质变现象--累积效应与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18.
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对STS问题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对科技与社会(STS)研究所做的贡献。运用WordSmithTools词频分析软件对加菲尔德所著1447篇(部)论著的标题进行分析,并结合部分论文摘要和全文,我们对这位情报学家在STS研究领域的活动以及主要成就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加菲尔德的贡献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间接的方法论的贡献,这主要指他创建的SCI等大型引文索引数据库为STS研究提供了数据形式的经验素材,他参与创建的引文分析方法为STS研究提供了一种工具。二是他直接从事了STS问题的研究,例如,运用引文分析方法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研究,以及在科技政策、科技伦理、科学交流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化背景下,第34届4S会议没有预设会议主题,因此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STS学者们分别围绕STS的基本理论与研究进路、政策与政治学的STS、工程研究、高技术、公共参与等STS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体现了国际STS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