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各地乡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人文特色——民族民俗,越来越为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所关注.该文以乡村旅游为研究背景,首先对乡村旅游和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通过问卷调查及对问卷调查进行的统计分析得到结论,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最后,结合叶赫的民俗旅游资源特色,总结了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叶赫民俗旅游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北京郊区的民俗旅游发展迅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以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门头沟区爨底下村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优势,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需求重点已由追求实用转向追求体验,因此民俗旅游产品的体验式营销势在必行。研究民俗旅游的内涵以及现阶段对民俗旅游如何进行体验式营销具有必要性,应从美学、生活方式、氛围、参与互动、纪念品制作、高科技参与以及绿色体验式营销等方面对民俗旅游的体验式营销进行分析,从而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乡村绿道发展的背景及重要意义,并以自贡釜溪河乡村绿道规划为例,分析了釜溪河乡村绿道规划的机遇、挑战及目标,从3个方面提出了乡村绿道景观规划策略:1生态策略——基于土地敏感性分析的土地适宜性建设格局构建;2产业发展策略——"乡村庄园+产业景观"的开发模式;3景观策略——突出"千年盐道精山水,情归乡愁在釜溪"的山水田园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5.
依据战略设计学派理论,采用SWOT—PEST矩阵系统分析方法,提出区位与资源、政策与法律、旅游需求潜力与市场竞争、旅游人才与产品设计等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战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对这些关键因素在SWOT分析基础上,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资源导向、联合发展、政府主导三种战略模式。并结合湖南省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区位与市场条件,从区位与市场整合的角度,说明各种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学》2016,(8):1380-1385
旅游偏好被视为进行旅游决策前的主要过程,对于有选择地开发旅游产品、进行市场营销非常关键.以新兴的乡村旅游地——马嵬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频数分析和交叉列联表分析定量测量了游客对各项旅游因素的偏好程度,最后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议.结果显示:游客的旅游体验明显高于预期,且对品尝特色小吃、感受特色民俗、儿童体验农村生活以及土特产和手工艺制作具有较高的旅游偏好.游客倾向于通过他人推荐和网络获取信息,偏好自驾游、自助游,平均停留时间较短,人均消费水平不高,且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对旅游活动、停留时间、出游方式、人均花费的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发展非遗民俗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即墨田横祭海节的例子,从五个方面,分析研究这一古老民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通过分析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发展现状,从提炼乡村文化内核、丰富文旅表现、创新主题形象营销三个层面提出融合策略,并以凉泉乡旅游发展规划为例,分析其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运用融合策略解决问题。为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9.
旅游者对异地民俗文化的追求,使得民俗传统文化备受瞩目。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解读民俗旅游,并采用田野调查法,对乔家大院木雕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各种木雕装饰的内容,挖掘木雕艺术诠释的文化内涵和渗透的民俗思想。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进一步加深对民俗旅游的理解和认知:民俗旅游彰显人类文化;民俗旅游传递人类文化;民俗旅游丰富人类文化。指出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民俗旅游对人类文化的传递与升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神农架林区红坪镇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的调查,来具体阐述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并针对当地的现状作出分析,提出符合当地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要素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活力保障,在当前城镇化吸引率高、“三农”问题依然存在的大背景下,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而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机遇与挑战并存,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浪潮为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然其仍面临整体质量低、流失严重、结构失衡、开发不足等严峻形势。需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盘活土地要素为保障,抓住各种改革机遇,转变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策略,构建农村人才补偿机制、人才“引进”与“输出”互通机制、人才互动和管理一体化机制,以期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沛县为例,分析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苏北乡村转型发展与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特征.研究表明:2006~2012年间,沛县乡村土地利用变化以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转变为主,具体体现在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耕地-城镇用地的转变.计算结果表明,沛县全县乡村性指数较高,为0.06~0.70,其中>0.50的有8个乡镇,<0.20的只有2个.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耦合系数与乡村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等级相关.  相似文献   

13.
游客满意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旅游景区竞争力的强弱。乡村旅游景区大多分布在农村,可进入性差,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尤为重要。结合安徽省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通过对其景观、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游客满意度总体不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住宿和餐饮;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寓文化性和体验性于娱乐中;规范管理,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哈尔滨市居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的调查研究,指出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依托一定的旅游资源条件,并保持其特有的乡村氛围;乡村旅游设施建设既要保持自然古朴,又要干净整洁,还应尽可能地实现舒适、方便;距离城市不太远的乡村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具有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5.
16.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核心,乡村性评价是指导乡村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景观特征、乡村氛围等4方面构建包含12个评价因子的乡村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乡村性评价程序,并以广西柳州市7处典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依次为:龙女沟、程阳八寨、下伦屯、中渡古镇、鹭鹚洲、太阳村和景泉农庄.评价结果提示在乡村旅游开发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强化乡村景观可辨性、维持乡村生活原真性、立体化营造乡土氛围等途径强化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游客意愿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哈拉毛都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乡村旅游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所青睐.乡村旅游游客的需求直接决定了乡村旅游市场的供给,从游客意愿入手来研究乡村旅游供需之间的关系是符合市场经济观念的.作者通过对游客意愿的调查研究,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幽静清新的环境、山水田园景观和食宿卫生条件有较高的需求和要求.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作者提出了哈拉毛都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以及相应的促销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靖 《海峡科学》2021,(3):60-62,93
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是科普工作的主要对象,其中农民数量多,科学素质参差不齐,是科普工作既重要又特殊的一个群体.强化农村科普宣传、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工作.该文以福州市为例,收集当地村民对农村科普工作的意见,提出加...  相似文献   

19.
盛振武  翟成景 《科技资讯》2013,(14):246-247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乡镇也着力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建设以乡村文化为主的旅游景点,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本文以朱家峪旅游景点为例,分析了乡村景点开发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益于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旅融合模式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其主要特色是将农村自然农业资源与文化资源有效结合,拓展多样功能与优化发展路径,力求有效破解农村发展困境,助力解决农民的增收难题。该文以三明市小蕉村为例,探讨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机制,阐述小蕉村农旅融合发展的优化途径,提出发挥乡村多样功能,推动农旅有效融合的对策建议,实现农旅和谐互补,带动农业升级,促进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