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85年从四川珙县分离到的茶刺蛾病原物,经感染试验,组织病理研究,包涵体及病毒粒子超微结构研究,核酸类型鉴别等,定名该病原物为茶刺蛾颗粒体病毒.另对该病毒核酸作了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热变性试验,测得该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分子,分子量为64.11×10~6d,93.87kb,Tm值为67.3℃,(G+C)含量为32.7%,包涵体蛋白的氨基酸组分中Asp、Glu和Arg含量高,占氨基酸总量的34.12%,His,Cys和Met含量很少。该病毒对茶刺蛾幼虫有很强的感染力,氨基酸在生物防治上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合适的标准品对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avain influenza virus,AIV)十分重要.本研究将H5N1AIV HA基因的部分序列插入到能够表达MS2噬菌体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DNA序列的表达载体上,诱导表达后得到了包裹有H5N1AIV HA基因RNA片段的VLP.该VLP能够耐受核酶的消化,形态与MS2噬菌体病毒颗粒形态相同.利用表达的VLP作为阳性标准品及设计的特异性荧光探针、淬灭链,使用优化的qPCR反应体系,得到qPCR检测H5N1亚型AIV的阳性对照标准曲线.研究结果为高致病性H5N1亚型AIV的准确定量检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将鸭瘟病毒分离株SD-01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收集病变细胞及培养液,采用两种方法提取病毒基因组核酸.第一种方法,首先用差速离心的方法纯化病毒粒子,然后用酚/氯仿抽提的方法提取病毒基因组.第二种方法,先用高渗缓冲液将感染DPV的细胞完全裂解,然后加入微球菌核酸酶消化细胞DNA,最后用酚/氯仿抽提.限制性内切酶EcoR I消化,结果表明,第一种方法提取的样品中含有细胞DNA,酶切后为弥散模糊的拖带,而方法二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细胞DNA污染,得到纯净的病毒基因组DNA,酶切后为清晰的梯状条带.  相似文献   

4.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及其检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由反转录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引起鸡、鸭、火鸡和野鸡等禽类以淋巴、网状组织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综合征。RE是继鸡淋巴细胞白血病(AL)、鸡马立克氏病(MD)之后发现的第三种病毒性肿瘤病。目前已分离到30多株REV,虽然不同毒株的致病力不同,但都具有相似的抗原性,即属同一血清型。REV具有一个高分子量单链RNA基因组,以及内源性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鹅源腺病毒全基因组DNA酶切片段的克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株鹅源腺病Y81G4株,经鹅胚增殖后收获尿囊液,用差速离心法纯化病毒子并提取病毒基因组DNA,病毒DNA经Hind Ⅲ酶切后共产生10个片段,分别回收各酶切片段,与经Hind Ⅲ单酶切的pUC18连续,获得8个不同的重组质粒。对于未克隆到的两末端片段,经碱处理去除末端蛋白后,以平端和HindⅢ粘端与经SmaⅠ和 HindⅢ双酶切的pUC18连接,获得了重组质粒pGAHC和pGAHI。克隆的各酶切片段,通过酶切电泳和Southern blotting结果鉴定,证明已分别克隆到该病毒基因组DNA HindⅢ酶切片段,且各酶切片段大小之和约为32.9kb.  相似文献   

6.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结构蛋白质VP24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是一种新型的DNA病毒.VP24蛋白质是该病毒粒子的一个主要的结构蛋白质.当纯化的病毒粒子经去污剂处理后,VP24蛋白质被发现完全存在于囊膜部分,Western杂交实验也证实该结果,以上实验结果表明VP24蛋白质是病毒的一个囊膜蛋白质.利用免疫胶体金定位技术对该蛋白质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核衣壳上未见标记的金颗粒,完整的病毒粒子上标记的金颗粒也很少,而囊膜部分破损的病毒粒子上却可观察到大量的金颗粒.我们认为VP24蛋白质是一个囊膜蛋白质,但是它的主体可能存在于病毒的囊膜和核衣壳之间.VP24蛋白质的定位研究将加速阐明病毒感染和包装的机制,并将有助于病毒的诊断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本实验室在昆虫病毒分子构型和分子量,病毒信使RNA及基因定位,病毒DNA与限制性内切酶的相互作用,病毒的分子克隆等方面所做的电镜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8.
实验提取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DNA,5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并对Eco RⅠ酶切片段进行分子克隆.结果表明,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分子量为113.78kb;实验成功克隆出10个病毒DNA Eco RⅠ酶切片段.上述结果为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9.
一种蛙病毒的纯化和酶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病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蝌蚪中分离得到一种蛙病毒,感染鱼的FHM、CO、EPC细胞,获得大量的病毒原料,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病毒粒子,电镜下可见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具囊膜,直径平均为125nm。抽提病毒核酸,对其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分析,病毒基因组为双链DNA分子,表现脊椎动物虹彩病毒基因组的特点即其胞嘧啶5′端高度甲基化。以限制性内切酶XbaⅠ、BanHⅠ、HindⅢ、KpnⅠ和PstⅠ酶切病毒基因组DNA,经电泳分离后,分别得到13、25、6、14、22条清晰的酶切片段,并根据酶切片段算得基因组的大小超过100kb。用PCR方法,得到这个病毒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保守序列,与FV3相比,同源性达98%。  相似文献   

10.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木(木尞)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CpNPV)和用CpNPV感染油桐尺蠖幼虫面得到的病毒CpNPV-Bs,三者经HaeⅢ酶解后的电泳图谱均一致,经HindⅢ酶解后,均获得11条片段。各病毒DNA的总分子量约为57.5×10~6D。本文初步认为BsNPV和CpNPV为同一种病毒。  相似文献   

11.
欧洲鳗鲡血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欧洲鳗鲡血细胞按形态分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5种,描述了这些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为动物学、鳗鲡疾病防治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运用RAPD技术,以日本鳗Anguilla japonicus、欧洲鳗Anguilla anguilla和澳洲鳗Anguilla australia尾鳍DNA作为模板,在2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4种随机引物进行扩增反应,得到这3种鳗鱼DNA的RAPD扩增片段,通过比较这3种鳗鱼的扩增条带的特异性、种间相似性指数(日本鳗和欧洲鳗之间的相似指数为0.556 5,日本鳗和澳洲鳗、欧洲鳗和澳洲鳗的相似指数分别为0.510 2和0.5278)和遗传距离,探讨这3种鳗鱼的遗传差异,为鳗鱼的种质鉴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比较三种常用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对欧洲鳗拟指环虫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药浴72h后,最适药物浓度和杀虫率,欧指清、指环特灭、指环杀星分别为:O.20mg·L^-1,67.14%;0.40mg·L^-1,57.05%;0.50mg·L^-1,48.73%。根据厂家建议用量,将欧指清:指环特灭=0.20mg·L^-1;0.20mg·L^-1。进行联合用药,其杀虫率为86.36%。因此,三种药物中欧指清的杀虫率最高,且它与指环特灭合用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基于锁式探针的超分支滚环扩增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新方法.根据嗜水气单胞菌ARE基因上的一段高保守基因序列,设计锁式探针和对应的扩增引物,并优化了反应条件.探针在T4 DNA连接酶作用下,16℃连接1 h、63℃扩增1 h,其扩增产物电泳后得到明显条带.在8种水产养殖病原菌中,只有嗜水气单胞菌可以特异性检出,并且特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16S rDNA序列和RFLP分析的病鳗分离菌株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分析方法,通过与GenBank库中已递交的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对分离自发病鳗鲡(欧洲鳗鲡,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的30株细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可大致分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 sp.)、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等7个菌属.分析认为,部分分离菌株可能是引起鳗鲡病害的疑似致病性菌株.  相似文献   

16.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是目前研究鱼类分子系统进化的重要分子标记.笔者以日本鳗鲡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模板设计并合成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纯化后,克隆到pMD18-T载体、测序,成功得到全长为1 140 bp的海南产花鳗鲡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将该基因全长序列递交到Genebank数据库,获得序列登录号为EF690363.用DNA分析软件MEGA2比较了海南产花鳗鲡与递交到GenBank中的8种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日本海域及南太平洋海域的鳗鲡属(Anguillia)细胞色素b基因的地理差异,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日本产和夏威夷产花鳗的地理差异小于海南产花鳗与它们之间的地理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李辉    钟毅雪    翁凌    张凌晶    章骞    曹敏杰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9-106
通过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Phenyl-Sepharose疏水柱层析、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柱层析等方法,从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肝胰腺中分离纯化得到胰蛋白酶,SDS-PAGE显示其分子质量为21.5 ku。以Boc-Phe-Ser-Arg-MCA为底物,胰蛋白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40 ℃和8.5。动力学实验表明,Km值和kcat值分别为3.1 μmol/L和59.9 s-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efabloc SC、PMSF、benzamidine、STI等对其有特异抑制效果。底物特异性结果显示,该酶特异分解Arg和Lys残基的C端。肽质量指纹图谱获得5个片段,共76个氨基酸残基,与基因文库中的日本鳗鲡胰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说明本研究所纯化的蛋白质为胰蛋白酶。  相似文献   

18.
Oceanic biology: spawning of eels near a seamou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ukamoto K 《Nature》2006,439(7079):929
Discoveries of the larvae of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eels, Anguilla anguilla and A. rostrata, in the Sargasso Sea and of the Japanese eel, A. japonica, in the Philippine Sea indicate that these freshwater eels migrate thousands of kilometres into the open ocean to spawn. Here we pinpoint a spawning location for Japanese eels after genetically identifying newly hatched larvae that we collected from the site. The restricted size of this spawning area ensures that the eel larvae enter a particular current that transports them to the freshwater areas in east Asia where they mature, and it also prevents them from being carried southwards away from their species range by a different local current.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病毒一步法RT-PCR诊断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一步法RT-PCR对马铃薯和烟草中的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和马铃薯卷叶病毒进行了检测,实验表明:对酚-SDS方法提取的病毒核酸进行扩增,一步法RT-PCR检测到的扩增产物的灵敏度较两步法RT-PCR的高100倍左右.两种提取方法对比,用一步法RT-PCR进行扩增,检测到的PEG法扩增产物的灵敏度较酚-SDS法扩增产物的灵敏度高3倍.建立了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马铃薯病毒一步法RT-PCR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20.
取纯化病毒人工感染的中华绒鳌蟹(Erioeheir sinensis)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呼肠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蟹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该病毒能感染中华绒螯蟹的肠、肝胰腺、心脏等多种组织.在感染组织的细胞质中可观察到55nm的无囊膜球状病毒,但观察不到病毒包涵体.随着病毒的增殖复制,可观察到细胞核中染色质凝结、电子密度增高,线粒体组织结构严重破坏、内脊消失,粗面内质网异常发达。溶酶体大量出现等明显的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