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形成了非形态语言的汉语,思维方式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诸要素,思维方式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直觉思维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论述了汉民族直觉直觉思维对汉语词语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民族的“莲”有着独特的内涵:自《诗经》以来的诗词书画中频繁出现“莲”;佛儒道三教不约而同地赏识“莲”;在人们的婚丧嫁娶包括日常生活中也常会有“莲”的身影。汉民族的莲是爱情、故乡情、艺术美和宗教美的代言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运用语言与思维互照的方法,举例式列举了汉民族思维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方面的体现,并做了一些粗浅分析。希望能通过实例来进一步验证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洪堡特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对人类语言的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然而,由于他的印欧语言中心论和"欧洲文化中心论"倾向,他对汉语的一些论述有失偏颇。本文主要谈他所处的背景以及他对于汉语及汉民族精神的错误论述和偏见。 相似文献
6.
阻碍人们的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并不是英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而是思维方式。因此,研究思维方式是相当重要的。文章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英汉语句子,试图探索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句法结构上的体现,以便排除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思维方式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8.
李霞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4):93-97
谐音修辞从古至今就受到汉民族的喜爱,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汉语本身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更与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所在。 相似文献
9.
肖华芝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7-72
不同的语言结构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英语言在文字结构及其发展、词语构成、使用与理解、句法和语篇结构上的不同折射出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了解汉荚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并增强处理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11.
因材施教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然而孔子在具体运用时,有得也有失。他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忽略了统一标准的重要性。孟子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同时,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梦是当下最热的政治词汇,有着丰富的内涵.从辩证思维的视角看,中国梦蕴含着五个统一:国家梦与个体梦的统一、复兴梦与雪耻梦的统一、富国梦与强军梦的统一、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统一、指向未来与呈现当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火把节是彝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在火把节期间除了开展宗教祭祀活动外,还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文对彝族火把节期间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和功能加以分析,认为彝族火把节是连接彝族传统体育、传播彝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影响着彝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探讨运用移动学习观念解决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瓶颈问题,阐述运用移动学习方式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拉康的语言哲学具有鲜明的结构主义的特色,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他将语言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研究,为研究无意识话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最小二乘法的创立及其思想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最小二乘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创立者的思想与方法。方法历史考察与数理分析。结果勒让德在先驱者解线性方程组的基础上,以整体的思想方法创立了最小二乘法;高斯由寻找随机误差函数为突破,以独特的概率思想导出了正态分布,详尽地阐述了最小二乘法的理论依据。结论两位数学大师异曲同工地谱写了数理统计学的新篇。相比之下,高斯把最小二乘法推进得更远、更深刻,这极大地促进了数理统计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涛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2):110-112
从晚唐五代起.禅宗在中国思想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文人画和禅宗平行发展,互相交流,文人画会不断从禅宗那里受到感染。禅宗渗入到文人画中来,使中国绘画更多地赋予了想象的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水墨表现能力。但它也真实反映了一些文人士大夫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所持的逃避、颓唐、虚伪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主张人和事物的名字不是任何个人随心所欲的行为,而是依据事物的本性而制定的。名字的起源是最初的命名者根据语音和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相似性模仿而成。名字既然是摹本,就存在着相似性程度的问题,因此名字并非天然正确,也存在着错误的名字。我们要想认识事物不能从名字入手,而要调查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