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渑池盆地是黄河中游的一处峡谷,周边的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研究盆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对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渑池盆地池底村古湖泊沉积进行剖面观察、连续采样、14C年代测定(校正为日历年龄)和粒度组成分析,发现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渑池盆地的古气候和古湖泊水位变化情况.剖面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等变化特征揭示,渑池盆地末次冰盛期以来古湖盆流域的气候环境演化序列为:19 543~8 039 cal.a BP期间,早期对应于末次冰期,气候比较干燥,古湖泊尚未形成,进入全新世气候由干冷向暖湿化方向转变,古湖泊开始形成;8 039~3 473 cal.a BP期间,气候环境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此阶段相当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位最高;3 473~2 897 cal.a BP期问,气候波动剧烈,总体上气候较前一段干旱,湖泊水位下降;2 897~2 422 cal.a BP期间,气候干旱,古湖泊干涸.渑池盆地的环境变化过程与周边地区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2.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
隐性断裂带是区域或局部应力场或基底断裂活动影响下在沉积盆地盖层中产生的断裂趋势带,由于特征不明显、隐蔽性强、识别困难常常被忽略。对国内外多个沉积盆地盖层断裂系统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隐性断裂带是沉积盆地盖层常见的一种构造现象并且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依据组成成分分为4种类型:疏密相间,走向一致、长短不一的小断层形成的雁列构造型隐性断裂带;多个凹陷线状排列、首尾相连、侧列式展布形成的凹陷侧列型隐性断裂带;雁列式展布的多条断裂,其间由小断层或局部构造断续相连形成的断续断层型隐性断裂带;复杂构造型隐性断裂带。盆地盖层中的这些隐性断裂带没有明显的控制性主断裂存在,但依据小型断层、褶皱、凹陷、油藏等的规律性分布可以初步识别隐性断裂带的存在,结合重磁资料、地震资料以及地质和钻井资料,就可确定和预测隐性断裂带发育区。隐性断裂带具有多方面的地质意义,可以作为调节构造带调节盆地不均匀伸展活动,并分隔凹陷、隆起等构造单元,影响盆地构造格局;可以控制盆地沉积相带发育分布,影响断陷湖盆砂体的展布范围;隐性断裂带上常常形成串珠状、带状、环状油气富集带;长期活动的隐性断裂带其交汇处既是地震易发区,也是油气等矿产最易聚集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野外剖面观测以及钻测井资料、分析化验数据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事件沉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地震事件、火山事件、缺氧事件和重力流沉积事件;通过对各事件沉积物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这些事件沉积之间的时空组合关系的详细研究,发现这些事件沉积并非独立存在,彼此之间联系紧密:时间上,它们的高潮期均发生在长7早期,空间上,它们互相共生并与延长期湖盆的充填史有关;自湖盆边缘至湖盆中心,这些事件沉积被很好地记录下来,深湖区发育缺氧事件形成的优质烃源岩、因地震事件及火山事件而触发形成的重力流沉积事件砂体,它们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重要的岩性油气藏。结合盆地的构造史分析认为,这些事件沉积是秦岭造山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张树夫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2(4):90-96
根据野外考察和有关分析资料,阐述了昆明盆地的泥炭赋存特征及其成因,並对聚煤环境进行了类比分析。从成炭机理的类同性大致反映出古地理演变的基本过程,亦为寻找和勘探泥炭与褐煤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6.
根据岩心、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及测井相等特征,长6砂体岩性主要为灰色、灰褐色细粒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都较低;沉积序列以ABCE、ACE、ABE、AE、BCD、BCE不完整的鲍马序列为主,为典型的三角洲前缘滑塌型浊流沉积;长6整体上发育中扇亚相,以浊积水道、浊积水道间沉积微相为主。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气聚集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呈北东向或南西向展布的浊积水道砂体为长6油层组良好的储集层,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但由于不同期次的浊积岩规模的差异和浊积水道的摆动,从长63到长61亚组浊积砂体相互切割、叠置,浊积砂体表现为分布规模大,单个砂体规模小,砂体间连片性差的特征。长6浊积水道深入湖盆中心,紧邻或者直接覆盖于广覆优质长7烃源岩上,充足的烃源岩就近运移聚集于浊积水道砂体中,具备良好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通过对云南小中甸盆地湖相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及其相关元素比值的分析,结合14C年代测定,重建了小中甸盆地40cal.ka BP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小中甸湖相沉积物中氧化物含量表现出SiO2Al2O3Fe2O3CaOMgOK2OTiO2Na2O的特征,Na2O/Al2O3值分布范围较为集中,且相对于上地壳有较明显的亏损.小中甸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了多次湖泊水位波动,以及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其表现为暖干-冷湿-暖干的变化特征,并指示了40cal.ka BP以来西南季风演化的历史,其研究结果可与中甸纳帕海和鹤庆盆地进行对比.对云南小中甸盆地湖相沉积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有助于重建西南季风的演化过程以及区域环境气候与全球变化耦合机制的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以鄂西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QZMS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AMS14C测年、岩性特征与沉积物粒度综合分析,探讨了鄂西南山地13 000 cal. a BP以来的沉积环境变迁.研究结果显示:QZMS钻孔沉积物粒度组成主要以细粉砂和中粉砂为主,频率分布曲线均为单峰分布,由下至上,峰度由宽到窄,偏度从近于对称到正偏,揭示了搬运动力和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 12.9~11.6 cal. ka BP,气候波动频率高,但幅度较小,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2) 11.6~10.2 cal. ka BP为晚更新世向全新世的过渡阶段,水动力条件持续较弱,环境相对稳定;3) 10.2~7.7 cal. ka BP早全新世,气候变得暖湿,水动力条件较前一阶段有所增强,泥炭藓湿地开始形成;4) 7.7~2.0 cal. ka BP气候暖湿,水动力条件达到最强,峰度和偏度波动频率低,但幅度增大,为沼泽湿地环境.研究表明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沉积物的粒度粗细与区域内水文条件和物源的变化密切相关,借助粒度组成和参数特征,可反演该区域的沉积环境演变,揭示泥炭藓湿地发育形成的过程,为该地区泥炭藓湿地的保护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山西大同盆地更新世地层中水菱镁矿沉积及其形成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同盆地东大沟湖成化学沉积物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学物质是水菱镁矿。这种矿物通常出露于半荒漠—荒漠的半咸水—咸水湖的湖滨地带。据此我们推断,在水菱镁矿沉积时期(晚更新世),大同盆地的古气候与内蒙吉兰泰盐湖地区的现代气候类同,属半荒漠—荒漠气候,其年平均降雨量比现代约少150—250毫米。 相似文献
10.
敦化盆地发育演化及其沉积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化盆地位于敦密地堑中段,为受敦密断裂控制的裂陷-断陷叠合盆地。敦密断裂带在中、新生代发生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的转换,即在晚三叠世启动,中晚侏罗世为挤压性质,白垩纪—古近纪具左行平移并有一定规模的拉张,古近纪末有一次挤压,新近纪以后又转变为拉张状态。敦密断裂带的演化对敦化盆地的生成、发展及演化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敦化盆地在中新生代的演化过程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挤压造山-走滑拉分-初始张裂阶段(裂陷发育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回返隆升剥蚀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以及新近纪之后的拗陷和玄武岩喷发阶段。各个演化阶段具不同的沉积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13.
沉积岩中微量元素蕴含丰富的古环境信息,包括古水体盐度、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性等,通过微量元素特征可以有助于评价源岩生油气潜力。利用野外样品的微量元素数据开展了准噶尔盆地北缘石炭系烃源岩沉积环境分析,石炭系样品Mn元素富集反映了强烈的火山作用对水体的影响;B、Sr、Ba等反映水体咸度的元素显示水体为弱咸水~淡水,并计算了古水体盐度:0.32‰~7.46/3.17‰,说明水体环境开放,海水受淡水改造作用强烈;V、Ni、U、Mo等氧化还原敏感指标反映当时水体处于弱还原环境,通过生源Ba重建了石炭纪古生产力。早石炭世相对于晚石炭世水体更咸,还原程度更高,古生产力较高,具有形成较高丰度烃源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福建永安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双向演化过程及工程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湖岩溶盆地的岩溶特征及地貌演化过程,通过详细的地质测绘、收集到的各类岩溶钻探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地下水样品的水质分析,对区内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地下水水质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内岩溶塌陷的调查结果,对研究区岩溶发育的强弱程度进行了分区,并初步提出岩溶塌陷防治方向。研究表明,现今大湖盆地是在海拔340~360 m的高程基础上,经历上覆地层风化剥蚀、下部灰岩溶蚀塌陷的双向地貌演化过程,逐步形成了溶蚀残丘—溶蚀洼地、岩溶管道—暗河式的岩溶发育形态,二者叠置作用共同塑造了区内的地形地貌,并向岩溶准平原方向发展;区域地壳抬升与水文动力条件是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形成演化的两大主控因素;灰岩裸露区和覆盖区为岩溶强烈区,特别是洼地处及断裂带100 m范围内,极易发生岩溶塌陷灾害,埋藏型灰岩区岩溶发育为中等—弱发育区,其对区内场地稳定性影响较弱。在研究区内开展城市建设、工程活动时,应将岩溶洼地、断裂构造发育处等岩溶发育强烈的地区列为岩溶塌陷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关中盆地LGT全新世剖面的土壤全氮(TN)含量分析研究发现,全氮在黄土、古土壤中的含量明显不同,黄土中均值0.294 0 g/kg,古土壤中均值0.385 6 g/kg,在剖面上呈现出明显的高值和低值交替变化的特征,这种变化与磁化率曲线可进行良好的对比,且与土壤-黄土序列对应也良好.认为全氮可作为一个气候替代指标.全氮含量高指示暖湿的生物活动强的气候条件,反之,含量低则指示冷干的生物活动弱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的早奥陶世沉积可划分为西缘末端变陡的碳酸盐岩缓坡、东缘蒸发-局限台地和南缘镶边碳酸盐岩台地3个沉积区。岩相古地理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冶理—亮甲山期为稳定的发展阶段,早、晚马家沟期为岩相分异阶段,峰峰期为中奥陶世陆源浊积盆地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前奏。其演化具有东升西降的特点,东部沉积区的沉积相演化为一个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而西部为一个向上变深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7.
某些海生藻类在陆架沉积中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陆架表层和柱状沉积中不但含有丰富的孢粉、硅藻,而且还有很多其它藻类,如刺球藻、甲藻、椭球藻等。从在沉积物中分布状况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虽然剌球藻、椭球藻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尚不清楚,但它们都是海生藻类,刺球藻的形体随着水深增大而,它们不仅可指示海相环境,而且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刺球藻数量推测水深。椭球藻喜生于温带-亚热带中北部水深水于40m的海域,多甲藻在水深较大的暖水环境数量较多。它们具有重 相似文献
18.
泥炭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有机矿产。我国东北地区分布的大面积泥炭沼泽,是在温带范围冷湿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地处北纬26°05′——26°17′的大坪泥炭地,是属于南方中山区常见的山问洼地型泥炭矿。泥炭的连续沉积层序是古环境演变的天然记录,它 相似文献
19.
昆仑山垭口盆地松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构造和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昆仑山垭口剖面270万a BP以来的连续沉积共计63个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划分出6个构造活动阶段.粒度参数曲线及概率累积曲线都清楚表明垭口盆地在270万~188万a BP和107万~72万a BP发生构造抬升活动,前者对应着"青藏运动",后者是"昆仑-黄河运动".还确定出垭口盆地古湖泊形成于225万a BP,消亡于80万a BP,其中216万~107 万a BP是古湖泊的发展期,107万~80 万a BP是消退期. 相似文献
20.
铀曲线在沉积盆地古环境反演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地球化学及古生物指标有限,对沉积盆地古环境进行高分辨率反演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地质课题。对东营凹陷牛38井自然伽马能谱曲线中的铀含量曲线进行了分析,认为此值与该井地球化学测试所获得的有机碳值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铀值可以作为有价值的古环境研究参数,铀曲线可以作为重要的古环境研究工具。铀值升高,代表气候潮湿性增强,水体加深;铀值降低,反映气候潮湿性减弱,干燥性增强,水体变浅。运用水深函数、能量函数及水体动荡函数对铀值进行方差分析,可以更好地反映古水体环境的变化。研究表明,牛38井沙三段中自下而上气候潮湿程度降低,水体能量逐渐增强,水体逐渐变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