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土地覆被景观幅度响应的空间形态及方向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影像解译得出的城市土地覆被景观为数据源,探讨了景观指数的幅度响应,以及幅度响应的空间与方向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形状指数SHAPE-MN与表征斑块空间分布的CONTAG指数对幅度变化的敏感性强,其余两类景观指数的敏感性较弱,但仍然因不同的指数而存在差异。景观指数对空间形态的敏感性因指数而异:CONTAG的敏感性最弱,LPI对三角形景观最为敏感,SHDI却对三角形表现不敏感,但是对方形、条形和圆形的形态敏感性较强。幅度响应的方向性也是明显的,如LPI指数在条形景观的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景观指数的变化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2.
近30年中国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地表气温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象观测减再分析资料方法(OMR)研究了中国不同土地覆被的地表气温变化。使用1979?2007年的地面观测气温和NCEP/NCAR R1再分析地表气温月数据, 计算了OMR趋势, 得到中国OMR气温趋势为+0.18℃/10a。采用AVHRR全球土地覆被分类数据统计中国不同土地覆被的OMR气温趋势。结果表明地表气温变化对不同土地覆被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大部分土地覆被类型OMR趋势为正, 森林覆被型为负。不同土地网格阈值下的OMR结果相差不大, 说明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大连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大连市第二次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的方法和GIS软件,从土地利用多样化、集中度、信息熵、组合类型等方面,分析大连市10个区市县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大连市土地利用多样性特征明显,但空间差异性不大,大连市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达到0.787,接近理论最大值0.857,除3个建成区外,其他地区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均大于0.7;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变化规律表现出以沙河口区为中心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和信息熵值递增,土地利用集中化指数递减,土地利用组合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的规律;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南部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北部以耕地、林地为主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年山西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在ArcView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对山西省土地覆被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内6大景观类型中,以耕地(39.16%)、草地(29.25%)和林地(27.90%)为主;区域景观多样性偏低(1.234),破碎度指数偏高(0.92),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偏大(2.18),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就耕地、林地和草地3类植被景观而言,平原旱地为耕地的主导类型,分布较为连续,其它旱地面积较大,但质量较差;林地较为完整,疏林地破碎度指数(1.33)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2.13)较大;低覆盖度草地(48.8%)在草地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分析区域2000—2020年土地覆被质变与量变,探明山地复杂人地关系背景下土地覆被随地貌的分异特征及演变规律,并分析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山地区域国土空间高效集约利用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方法】基于5期土地覆被类型数据与植被指数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覆被变化度等方法,通过绘制分区统计和交互制表定量得到2000—2020年间土地覆被质变与量变的地貌分异特征。【结果】1) 研究区超过17.3%的国土空间发生过质变,同期植被指数的量变值达0.14,增长率为22.96%;2) 质变存在明显的垂直差异性,质变强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量变在平原丘陵地貌主要受到质变方式影响,而山地地貌的量变规律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弱,与质变方式呈负相关关系;3) 研究区土地覆被质变程度与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相对应,在后三峡工程时期,为配合相关生态政策和战略目标,研究区土地覆被质变加剧但其植被覆盖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覆被在两个维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地貌对两种维度的变化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及政策制定极大地影响了土地覆被变化方向及程度。 相似文献
6.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79-82
以地级以上城市为基本统计单元,分析了2015年地理信息科学本科、硕士、博士专业点的空间分布,并在省域单元上与2005年数据进行对比,根据每百万人专业点数量的基尼系数测度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点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点密集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整体上从东到西逐渐减少,南北方向上则主要集中在北京至成都纬度带中.从省域单元看,我国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点的区域差异相对合理,且呈现出明显的均衡化特征;硕士专业点尽管覆盖广泛,但仍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博士专业点则短期内仍将呈现出区域上集中的分布态势. 相似文献
7.
垂直分异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的客观规律。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垂直分异研究,有助于揭示垂直分异规律,还能为当地农业发展、林业保护利用以及水土保持等提供一定服务。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高程分级数据定量分析了香格里拉县土地利用规律,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结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十分明显,形成了耕地—城镇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林地—耕地—草地、林地—草地—耕地的牧—林、林地—灌丛—草地等多种利用模式;(2)同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垂直变化,如城镇建设用地随着海拔的增高在每级所占的面积比例逐渐减少;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从海拔最低处到最高处的变化大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等。造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地形垂直高差大引起气候垂直分异和民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垂直变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对秦岭地区三期TM影像进行解译,通过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一套数理统计模型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0~2007年间,秦岭地区以林草地为主,前期除建设用地增加外,其他用地面积有少量的减少.后期的变化较前期来说更明显,耕地急剧减小,林草地快速增长,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未利用地减少.总体上来说,19...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型方法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研究全球变化问题中的一个热点,模型方法作为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LUCC模型的发展趋势、模型构成和模型分类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将当前广泛使用的模型从变化的程度、变化的方向和变化的空间形式分析等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了LUCC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
基于银川市2期Landsat 5卫星TM影像和1期Landsat 8卫星OLI影像得到其土地利用/覆被面积数据,使用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银川市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银川市城市建筑面积比1995年增加了700.84km~2,增长率为169.03%,占区域总面积32.25%,城市用地面积平均每年增长8.90%,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2014年银川市湖泊和河流面积比1995年明显减少,湖泊面积分别降低了68.35%,河流面积降低了89.68%;银川市沙地面积急剧增加,与城市化的加快和贺兰山森林被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定义土地承载力时变模式、土地负载比和土地承载力类型内涵的基础上,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重庆市土地承载力时变趋势与空间分异规律。认为重庆市各区县的土地承载力有三种时变趋势和五种承载力类型,并以土地承载力的时空趋势面表示了主要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口和城市化两个因子着手,根据统计数据建立起驱动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数学模型,对娄烦县LUCC做出层次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的人口和城市化是驱动LUCC变化的主要因素,表现为资源丰富的乡镇两者的影响特别显著;(2)由于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多样性,表现为生态安全问题和环境安全问题之间相互转变.因而,土地作为地表受人类活动最频繁、最直接作用的一种景观类型,它的变化会影响到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口变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变化规律对耕地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地学信息图谱通过图形特征与谱系结构的不同变化,可以有效地揭示事物的空间结构特征与时空演变规律.文章以三江平原的典型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双城市为靶区,基于遥感(RS)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切入点,提取双城市1993年、2002年、2012年三期土地利用类型图;采用地学信息图谱分析的方法,对三期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双城市1993年~2002年、2002年~2012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转移矩阵分析及图谱可视化表达,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到国家政策和研究区自然经济状况的影响,1993年~2002年期间,水体、旱地和其他用地面积下降,水田、建设用地和林草地面积上升; 2002年~2012年期间,建设用地面积继续扩张,其他用地面积下降,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相对稳定.研究结果有利于为三江平原的耕地资源保护、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受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异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针对贵州省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4类自然保护地,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与其余3种自然保护地在数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但4种自然保护地在面积的空间分异特征上均表现出离散化分布的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同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在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上差异较大,在数量上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趋异性,而面积上主要影响因素则呈现出趋同性.任意2个影响因素交互后其解释力均增强,交互的特征呈多维度复合影响的态势.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的差别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趋异性和趋同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显而易见的要属地表覆被的状况。砍伐森林、疏浚沼泽、开辟农田、构筑城镇。这些变化同时也造成了地表水热状况和生态系统的改变。从全球范围来讲,土地利用及其造成的土地覆被的改变,显然是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及水循环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
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反映土地开发强度和供给能力的适配状况,为了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指数模型和趋势面分析法分析2008年~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其驱动力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08年~2018年间,福建省的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状态由失衡转为基本均衡;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各地区差异明显,东西方向差异缩小,南北方向差异拉大;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是经济、社会和自然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受经济密度影响最为显著,人口、土地利用和资源生态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空间均衡有重要影响,环境承载力对其有重要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
以国家公布的6 819个传统村落名录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型"分布特征,形成四大集聚片区;中国传统村落在各省(区、市)及市、县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不均衡性,多分布在省域边界地区;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影响,主要分布在远离平原粮食主产区的河谷、盆地、低山、丘陵和中高山的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经济和交通欠发达的阳坡地区或沿河地区;影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坡向、人口密度、河网密度、距中心城市距离、高程、农业用地、交通密度。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土地利用/覆被的数量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进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理解,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来自遥感影像建立起的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进行提取,然后运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模型,获得了1988年和2004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类型的洛仑兹(Lorenz)曲线,并且参照了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合理开发区域土地以及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国家级传统村落是一类保留大量历史痕迹的特殊聚落空间,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区域性农业文明。借助空间聚类与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流域传统村落的价值遗存与流域范围的空间耦合关系。利用ArcGIS平台与层次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解读传统村落价值空间的流域性分布特征。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空间聚类有较高内部耦合性,内陆河、松辽流域的传统村落分布较少,缺乏现行认定标准下的保护价值,具有区域的代表性;长江、东南诸河、珠江是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流域,拥有较多数量的中国传统村落,价值同质化较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市场化进程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自相关是空间统计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设定显著性水平下衡量邻近位置属性(或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我国大陆省区土地市场化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1999年至2005年期间,土地市场化程度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土地市场化程度高的省区趋向于与高的省区相邻,土地市场化程度低的省区趋向于与低的省区接壤,我国大陆省区土地市场化程度呈现出以聚集为特征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