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公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素质、政治法律素质及身心素质等。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对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总体来讲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应采取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并重、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学习与生活习惯养成并举的培养模式,以切实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2.
付丽梅  何毓敏 《科技信息》2008,(34):229-229
从政治学的意义上是指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即“社会人”、“政治人”;从法学的意义上是指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培养成具有民主法治理念、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意识、能够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呼唤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关系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公民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已成为各国公民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述了西方社会公民与公民教育的基本概念,公民教育的不同模式,分析了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中,民族国家公民教育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概念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公民社会通常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的自然(或野蛮)状态。现代公民社会概念的出现是近代欧洲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相分离的反映,它包括了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它是由黑格尔在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由马克思予以完善的科学概念。当代公民社会理论认为经济领域已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主张采取公民社会-经济-国家的三分法,指出公民社会应该主要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当代西方公民社会概念可以说是古希腊罗马以及17、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代表的古典公民社会概念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代表的现代公民社会概念在当代的融合及发展。  相似文献   

5.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与十八大的报告都强调了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性。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他们的公民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面对当前高职大学生公民素质和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从建设和谐校园、试行校社合作、整合多元文化等多种途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6.
公民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文章通过系统分析北京公民科学素质现状,深入剖析北京公民科学素质及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新时期推进北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具体路径,包括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科学教育作用、强化科学普及作用、强化科学传播作用、强化公民科学实践,服务构建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适应的科学素质建设体系,促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7.
人的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要素,而公民素质又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根据国内外城市化建设中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和经验,应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市民教育模式:即各级城市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学生共同努力,通过"以小手牵大手",强化中小学校公民素质培养,反向引导成人公民素质提高,增强公民意识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古希腊创造现代意义上的数学之根本原因.依次论述了(1)古希腊海洋文明催生了城邦文明.(2)城邦的教育体系提高了公民的整体素质.(3)城邦的辩论决定一切的政体催生了哲学家.(4)追问事物本原的特性,哲学家探求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5)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奥斯等人对希腊数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当前,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的关注点。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而在我国则相对滞后。因此,开展公民教育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应该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公民教育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榆林科技》2006,(2):1-1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区分对文化国家的归属性认同和对政治国家的赞同性认同有助于我们明晰有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困惑,也为当前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国家认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文化国家认同教育的维度,而是同时推进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教育。以公民身份为制度与价值平台,在公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建立起动态的逻辑关系,不同的认同基于公民身份这一制度与价值平台得以整合。教育作为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应明确两种类型国家认同的区别,通过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教育使学生具有一种能包容分歧与冲突的能力,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城灵假说"的"城邦与个人同构"模型,巧妙地论证了国家教育观。柏拉图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教育的"大众化"使个人的灵魂发生转向,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各安其位,培养"幸福人;"而国家应该承担培养"好公民"的责任,并令其履行"化大众"的职责,使每个人在城邦中各司其职,从而达成国家的和谐。柏拉图关于个人、教育、国家之间关系的论述,对构建我国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公民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如何开展公民教育,如何提高公民素养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首先,在观念上厘清"公民教育"与"西方民主"的关系,是清除思想障碍,在我国顺利开展公民教育的关键;其次,在实施过程中,应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到社会制度的建设与公民素养教育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公民法律理解-解释问题的分析引出了对公民的法律理解-解释活动与和谐社会善治的内在关系的探讨。和谐社会的善治模式内在地蕴含了公民法律理解-解释的要素,这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心理基础。公民法律理解-解释活动过程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所具有社会整合作用,正确引导与教育以及优化公民法律理解-解释活动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提出应该重点强调和培养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公民认同,处理好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国家认同与公民认同之间的关系。国家/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公民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结构关系;从认同角度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培养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指出在中国,存在着忽视国家认同和公民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认识偏颇、多重身份认同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公民教育具有辨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者的辨证统一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公民媒介素养与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既是传播科学文化、与迷信和伪科学争夺思想阵地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2006年2月,国务院制定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行动计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阿尔蒙德所谓的公民文化是指一种具有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特征的政治文化,它也是一种公民、臣民和村民的混合体。西方公民文化传统中,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主义公民观基于不同的自由概念而呈现出抽象的二元对峙,并且各自处于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困境。社群主义和公民资格理论的崛起正是对自由主义公民观的现代性危机以及上述抽象对峙的两种尝试性解困。现代中国正逢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协调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因此,在西方公民文化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构建中国公民文化不仅对公民参与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社会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安庆科技》2006,(1):42-42
《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这个概念是由"civilsociety"翻译而来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期,最初表示"城邦"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社会的理论日益成熟与完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公民社会本身所体现的以人为本、保障公民权利的思想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社会的主旨和内涵。公民社会作为一个时代产物和意识形态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这是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