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帅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2):167-169,177
被害人承诺的有效成立,直接涉及到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只有严格区分和限定被害人承诺有效成立的条件和范围,才能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对于被害人承诺的成立,主要从被害人承诺的主体、可以承诺的对象以及行为人是否存在对承诺行为的认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困境及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这一规定在司法运作过程中已经消解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实际上已经限制了刑事被害人的诉权,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应及早通过立法修改,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并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规定相对较长的审理期限。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本着保障人权、实体与程序并重的原则,新刑诉法中。关于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听取被害人意见的规定,应当是必须听取和全面听取。被害人向检察机关反应意见,依赖于被害人知情权的保障。实践中,因为检察机关告知义务履行地不彻底,导致被害人知情权保障状况欠佳。为在新刑诉法施行后,在审查起诉阶段,执行好听取被害人意见的规定,笔者对完善审查起诉阶段被害人知情权保障机制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主要规定在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条例以及国家赔偿法中。从这些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制度还存在控告权救济手段弱化、法律援助体系不完善、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缺失、被害人诉权不完整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揭示为我国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为法律规定的当事人,但是立法对其在诉讼中的权利范围和内容规定方面却十分含糊和欠缺,与同是当事人之一的被告人的地位及其拥有的权利相比形成了明显的不平衡。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权利被侵害的现象也十分的严重。因此,我国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显得十分的迫切和必要,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条是关于职能管辖的规定,其中第三款是规定的人民法院的职能管辖范围,但是该规定很原则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文章将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逐一进行讨论,建议对告诉才处理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的有关规定作一些修改和补充,对公诉转自诉制度予以废除,代之以被害人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7.
王敏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7M):89-91,97
我国刑法规定的报复陷害罪对于确保公民的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行使,不受压制和报复,监督国家工作人员严守职责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报复陷害罪的法律渊源入手来评析新刑法对于报复陷害罪的法益、主体范围认定、罪数问题以及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隐私权作为被害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维护被害人独立完整的人格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却由于现行法律缺乏对被害人隐私权保护的制度规定,致使被害人隐私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屡屡遭受侵害,一度引起学界对“被害人二次被害化”[1]问题的思考。鉴于此,本文以侵权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因为分析对象,展开对刑事被害人隐私权侵权现象的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和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立法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但司法实践表明,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不仅承受着实体权利的丧失,程序权利也未得到有效保护。我国应通过保障被害人的司法信息知情权、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扩大损害赔偿请求权范围、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和被害人救助制度等来完善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和救济。  相似文献   

10.
被害人陈述作为法定证据的一种,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实践中被害人作出虚假陈述的情况广泛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危害性很大。被害人故意作出虚假陈述的行为构成伪证,应修改《刑法》第305条,将被害人纳入伪证罪的主体范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上世纪中叶被害人学的兴起,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世界上有些国家还确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以期对被害人权利有更好的保障。本文旨在通过对该制度的价值及某些国家的规定的基础上,试图对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事法律中规定当事人可以对他人侵犯其人身权的行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但刑事法律中却规定被害人不能对被告人侵犯其人身权的犯罪行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这种相互矛盾的规定不利于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得到公平的待遇,损害了司法公正,所以我国有必要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规定的报复陷害罪对于确保公民的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行使,不受压制和报复,监督国家工作人员严守职责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报复陷害罪的法律渊源入手来评析新刑法对于报复陷害罪的法益、主体范围认定、罪数问题以及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国家--被告人二元模式下,被告人的权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障,被害人的个人利益却常常被忽略甚至被侵犯.我国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虽加强了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但还存在许多不足,被害人的权利从根本上说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法律的规定与现实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被害人享有的诉讼权利与被告人相比明显失衡.为此,应该树立和强化保护被害人权利和为被害人服务的意识,在立法上强化关于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规定,在制度上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被害人权利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刑事和解为《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之一,可以有效地解决刑事中的民事赔偿问题,有利于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见,节约司法资源,并切实做到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促使加害人更好的融入社会。但刑事和解在刑事诉讼法中的立法规定过于粗糙,只是一个简单的法条,其立法范围、和解协议、检察机关的角色和对刑事和解监督这几个方面存在缺陷,应该扩大刑事和解的疆界、法律规制刑事和解协议、明晰检察院的双重角色以及健全法律监督机制。立法完善后,不仅有利于被害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弥补,也有利于加害人更好的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公诉权与自诉权冲突的视阈下,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公诉转自诉案件是公诉权与自诉权矛盾集中体现的"地带"。在这两类自诉案件中存在着诸多缺陷。完善我国刑事自诉制度,可通过如下措施予以构建:明确八类轻微刑事自诉案件的具体范围、确立公诉优先原则、贯彻一事不再理原则、限制公诉转自诉案件范围、规定只有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才可以适用公诉转自诉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赋予了被害人诉讼当事人的地位。本通过对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当事人地位利弊得失的分析,指出应取消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地位,而将其定位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这样,既可以避免制度上的矛盾,又顺应了人权保障中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8.
“女职工产假由90天延长到98天,调整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用人单位有责任防止职场性骚扰”等,这是今年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619号国务院令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涉及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若干规定。  相似文献   

19.
被害人过错是困扰我国刑事司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对加害人的刑事责任的量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刑法理论对被害人过错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更严重的是我国的刑法对被害人过错没有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保护被害人的利益,是好人的大宪章;另一方面保障犯罪人不受法外用刑,保护其合法权利,是犯罪人的大宪章。并有刑法基本原则为人权保障机能的实现奠定了法制基础。而无限防卫权制度的设立,在重视保护被害人利益时,却忽视了对犯罪人权利的存在,亵渎了犯罪人人权的保护,有悖于刑法的基本原则,不符合世界防卫权规定的发展趋势,不应在刑法中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