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动性肌肉损伤的表现、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性肌肉损伤是体育运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的表现和机制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运动性肌肉损伤的治疗方法,为科学有效地治疗运动性肌肉损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何伟峰  王秋娟 《科技信息》2010,(17):I0404-I0405
目的:探讨中医疗法对于运动性疲劳及损伤后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做出运动疲劳及损伤后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同时运用逻辑分析法做出中医诊疗手段对于生化指标的促进恢复作用。结论:中医针灸按摩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对于运动性疲劳及损伤后生化指标的正常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踝关节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伤病 它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运动寿命有极严重的影响 文中对 16 4例运动性踝关节损伤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电针和针炙治疗运动性踝关节损伤疗效进行观察 ,寻找更好的预防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急性运动性损伤在体育运动训练中较为常见,如诊疗不当将给患者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及其远期预后产生严重影响.作者针对常见急性运动性损伤的药物治疗进行研究,以期为有效干预急性运动性损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涛 《科技资讯》2007,(34):251-251
科学的运动锻炼可以提高健康水平,不科学的运动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近年来,运动风险度评估就是为了避免运动伤害而出现的一个新兴学科.在我们多年的运动实践和教学中,运动性膝关节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伤害之一,如何治疗和促进它的康复已成为运动医学和运动训练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个人指导康复的实践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探讨运动性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中医学观点,探讨了利用中医药物和手段消除中长跑运动性疲劳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表明,中草药调理药汤内服、针灸和穴位刺激相结合、药膳和食疗和药熏及沐浴等手段对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氧化损伤”氧自由基与抗氧化剂研究已成为21世纪运动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抗氧化剂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消除活性氧对机体造成的损伤,这能为运动性损伤等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治疗及养护途径。本文论述了自由基产生及对人体的影响,抗氧化剂的种类及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损伤是体育锻炼中常见的疾病,损伤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只要了解了容易引起损伤的原因,掌握正确的运动前的准备工作,损伤是可以避免的.一旦发生了损伤,如能掌握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就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9.
中医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属内伤虚劳,可分为三种类型,有九种常见的症状,亦可由五脏变化进行分类.研究表明,按摩、艾灸、针刺、针灸、中药内服和外用均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文章总结了上述方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给予了点评,并提出今后的课题应加深作用机制的研究、展开实证性研究、注意结合运动实际需要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非甾体抗炎药联合氨基葡萄糖治疗)及观察组(温针灸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坐立行走3 m往返时间、上下20级台阶时间、Lysholm膝关节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二者相比较,观察组更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为针灸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从穴位特异性、针灸治疗不同疾病及针刺的基本因素3方面论述了针灸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针灸脑功能成像研究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对针灸影像学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针灸、按摩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08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关节周围炎祖国医学称为“冻结肩”、“五十肩”。本组对108例本病针灸、按摩治疗,痊愈85例(占78.6%)、显效13例(占11%)、有效6例(占4.6%),总有效率96%。本文结果提示针灸、按摩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针灸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针灸走向国际也给针灸学科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概述了针灸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针灸学科面临的挑战,并阐述了针灸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4.
 自春秋战国至今,针灸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传统针灸学体系、现代针灸学体系和后现代针灸学体系,论述了这3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与所处时代的多学科研究关联。分析表明,《内经》成书时代盛行的是道家的术数学、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理论,传统针灸学体系中,许多关键问题都是运用术数学、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来解释的;现代针灸学体系则是对针灸疗法进行解剖学角度的、生理学角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角度的、神经生物学角度的多学科研究的结果,关于经络问题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则更为广泛;后现代针灸学可以理解为系统针灸学,是在反思现代科学的还原论缺陷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针灸学进行的研究,也是多学科研究的一个过程。未来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仍然需要多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针灸的优势病种,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分析表明:目前关于针灸疾病谱有效能针灸等级病谱及循证针灸等级病谱的概念,根据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优势病种范围。按照循证针灸等级病谱原则,检索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的针灸治疗病症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整理得出68种针灸的优势病种。根据这个结果及针灸效应机制的特点,预测了针灸的优势病种的发展趋势。除所治疗病症的疗效优势外,针灸在诊断、操作、安全、经济上也具有优势,是其他的医学门类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6.
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构建了穴位网的实证系统,并且对其统计性质——度分布、点强度分布、项目度分布、项目尺度分布等进行研究,从中得知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穴位在针灸处方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穴位网快速划分群落的研究,发现在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穴位网可划分为3个群落,而且群落结构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各区域中经脉间彼此合作,针灸处方满足就近取穴的原则,这就为从整体上把握穴位针灸治疗疾病的特征、探寻新的针灸处方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募集17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热敏灸组,进行一周的高强度集训.期间,对照组每天运动后进行20 min的推拿按摩,热敏灸组每天运动后在双侧足三里处实施20 min的热敏灸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受试者集训前、末次训练后2 h与末次训练后3 d肘正中静脉血IFN-γ、IL-4、IL-12、IL-10、IL-12p40的含量;在热敏灸足三里治疗过程中,采集受试者红外热成像图形,分析热敏灸对穴位周围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热敏灸疗法可通过温热刺激和红外辐射等方式刺激穴位,提高IFN-γ/IL-4比值,调节IL-12及其抑制剂IL-10与IL-12p40的分泌,促进Th1细胞的分化过程,从而纠正过度疲劳所致的Th1/Th2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髌腱腱病的疗效。方法39例髌腱腱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0例,采用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19例予超短波治疗,比较两种治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5.0%,总显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率为21.1%,总显效率为52.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髌腱腱病疗效确切、优于单纯超短波治疗。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艾灸治疗中医学消耗较大,医师负担较重,而当前可代替医生进行艾灸治疗的机器人或机械装置结构简单,自由度及智能化程度低,仅能实现简单的定点操作,难以模拟复杂、多角度变换的艾灸手法。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六自由度机械臂,提出了模拟艾灸治疗手法的艾灸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该机器人通过采集人体不同方向上的穴位点,建立机械臂的运动控制坐标系,然后针对不同艾灸手法的轨迹,解算机械臂艾灸的轨迹关键点,从而真实再现复杂多变的艾灸手法,实现治疗过程中对于多种艾灸手法的精确控制和智能变换。同时,该机器人引入温度监测与反馈系统,确保艾灸过程中人机交互的安全性和友好性。最后经过实验测试验证了该艾灸机器人在实现真实艾灸治疗手法方面的可行性、准确性和智能性,证明该研究不仅有望替代医生进行艾灸治疗,也可用于家庭自助理疗,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中出现了围绕理疗师等非针灸师能否使用干针治疗肌筋膜痛症的激烈论争,即“干针之争”,干针之争既是饭碗之争和法律之争,某种意义上也是学术之争。干针之争中出现的干针独立倾向及其代表的西方医学针灸学的兴起,给传统针灸理论体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通过回顾干针之争的各自观点及蕴含的潜在学术挑战,结合针灸国际化发展中出现的质疑和问题,对针灸学概念定义和针灸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