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莉 《科技资讯》2014,12(24):207-207
作为新时代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应该只是注重自己专业而忽视了在人文科学,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学习与修养,而是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做到全面发展,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立足社会.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体育业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具体现状,其次分析了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体育专业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最后总结了道德素养各项素质协调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和非体育系近90名学生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测试,由于其所学专业、生活环境不同,从而得出体育系和非体育系男女学生在内外向性格、人格特质上无差异,而在精神和神经质方面存在差异.这对于了解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的不同以及体育运动对人格特质的影响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调查,比较分析了某校体育系105名学生和非体育专业235名学生大学一、二年级期间运动损伤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病率和人均受伤次数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最常见的运动项目依次是球类,体操和田径。最常见的受伤部位依次是踝关节、大腿和足、膝关节。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依次均为技术动作有缺点、准备活动不足以及场地器械有问题。最常见的损伤种类是关节韧带损伤,其次为肌肉拉伤、擦伤和挫伤。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运用科学的心理研究方法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四年学习历程和心理历程进行实证研究,实现了对现象从归纳总结到定性定量研究的转变.本研究主要以专业承诺为核心,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前途和规范准则三方面为主线展开,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为学校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甚至于为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以探讨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差异为目的,采用杨丽等(杨丽,梁宝勇,张秀阁,等.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139-144.)根据中国大学生情况修订的《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APS-R)对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63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完美主义人格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部分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完美主义人格量表各个维度及总均分的得分情况都处于中等水平;在秩序维度上,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差异显著,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t=3.003,P0.01).2)男女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的高标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3.310,P0.01),男生高于女生;男女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的各个维度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的秩序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267,P0.05),体育专业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的各个维度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的差异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3.624,P0.05),具体表现为大二的得分低于大三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年级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的高标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6.812,P0.01),具体表现为大三的得分低于大一和大二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对于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育与体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就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作了探讨,重点讨论了体育运动对塑造人的形体美,姿态美等的良好作用,以及在教育活动中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作用,旨在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思路和方法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李琨 《山西科技》2005,(2):88-88,90
文章探讨了体育教学中美育的目标、特点、意义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即道德素质、文史哲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和环保素质,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大学生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自特有的特点,除了在文史哲及法律常识方面,单科性体育院系大学生认知水平低于普通专业外,其它素质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此外,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更能表现出个性张扬、敢作敢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并由此决定了在解决纠纷方面趋向于采取武力手段。  相似文献   

9.
专业社会资本的质量对专业内部大学生的就业有显著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本文从专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入手,把专业社会资本分成信任、规范和网络等方面,并对每一个方面提出优化的建议,希望引起有关决策者的重视,改善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运用奈德弗(R.M.Nideffer)注意类型测量量表对153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所测的六个维度中,球类专修与武术、体操专修体育大学生在广阔外界的注意集中(BET)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在外界负担过多(OEF)、广阔内部注意集中(BIF)、内心负担过多(OIT)、狭窄有效的注意集中(NAR)以及未能顾及重要的线索而出错的注意(RED)方面均无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注意类型上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三个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观进行研究,自编《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包括专业前景、择业标准、理想工作态度以及择业问题应对方式四个方面,共调查了四个年级40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结果发现体育类大学生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对就业前景自信心不足,认为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等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等,并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美育均属于教育范畴。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美育两是紧密相联的,从体育美学的角度,阐述体育与美育的关系和作用。以及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其美育效能。  相似文献   

14.
用自编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问卷,对我国华中、华北、西北、华东、东北等5个地区,13个高等院校的体育院系的600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规范承诺最高,情感承诺次之,经济承诺最低;年级与专业承诺单因素方差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在情感承诺、经济承诺、规范承诺上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考察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量表法对福建省五所高校的634名体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技能学习中的整体情感体验趋向幸福但强度不佳;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专业情感体验城市生源的显著高于农村生源的,大三、大四学生专业运动技能学习体验显著高于大一学生;人际交往、学校自然环境、社会比较、教师模范作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人际交往的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16.
张海波 《科技信息》2010,(20):253-254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城市学院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体育消费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对比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项目、结构、因素的研究,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消费,创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结果表明: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消费动机具有专业倾向性;体育专业学生的消费水平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消费结构比较合理,并基本一致;体育消费品价格、性别和运动参与积极程度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洋 《甘肃科技纵横》2008,37(1):163-163
美育和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有着特殊关系的重要方面,体育中孕育着美育的因素,负有关的责任,是培养人的形体美和心灵美的特殊手段;而美育又使体育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8.
浅谈如何提高女大学生体育健身积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玲玲  文才新 《科技信息》2011,(11):I0137-I0137,I0404
高校体育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高校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学生,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作为高校体育直接参与者之一的女大学生对如何培养个人的体育健身积极性仍存在着误区。本文对于怎样提高她们的积极性,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大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有助于女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美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体育与美育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同属于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彼此互动互补,均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服务。体育与美育都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并相互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20.
田剑  曹昂 《科技资讯》2010,(15):220-220,22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开封市两所高等院校的非体育专业的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水平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体育消费理念,对体育健身作用的理解较为深刻。消费动机主要是消遣娱乐和健身性需求。但体育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不够合理,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低消费阶段,同时在体育消费理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和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