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上海沦陷时期市民杂志《万象》上有不少历史题材的抗战小说。“兵马大事”向来是不与女人闻的,但这些小说,基本上是以女性为主角寄托抗战精神的。考察这些女性救国故事中女性的角色功能,发现她们主要是女性中的边缘或另类,“妾”、“无知无识的乡下妇人”,或是佳人,良家妇女是缺位的,表明这类故事背后的男性历史叙述传统。  相似文献   

2.
以考古发现及古代流传的“孝子故事图像”为中心 ,讨论“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及“社会性别”的历史与文化建构诸问题。其关注的要点有 :儒家伦理与行动———“孝道”中的女性形象 ;古代女性规范———“妇道”与“孝道”互渗中的女性性别建构。希望借助这个历史中的“性别”解读 ,拓展对中国妇女史、性别史以及两性关系等议题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3.
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特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历史叙事针对女性的“大德”、“大恶”的美学模武强烈制约着演义小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使文学叙事丧失了自辟蹊径的能力而沦为史学叙事模武制约下的工具。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成为被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双重扭曲的镜像。  相似文献   

4.
在女诗人探索自身历史命运的道路上,从80年代的建造一间“自己的屋子”,到90年代的走出“屋子”,尽管有得有失,但女性诗歌创作已经打开了更广阔的精神视域,成为其后新世纪女性诗歌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依据。新世纪的女性诗人以此为基础,遵循新的社会地位和历史身份,对自我进行重新设计和定位,更大限度地从幽暗卧室和内心独白中走出,去触及更宽广深厚的社会和历史。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从文化角度看,现代文学的女性形象可分两大类,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本文对传统女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旧式家庭中的婆婆的形象进行分析,试图发掘其“特权”存在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禁忌是关于神圣或不洁的约定俗成的一种禁制。女性禁忌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女性被认为是崇高的、神圣的,而被“神化”;另一方面则被认为是邪恶的、不洁的,而被“魔化”。女性禁忌经历了从母权制时代的“尊崇女性”到父权制时代的“贱视女性”的历史演变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女性禁忌将逐渐退出人类的历史舞台,女性禁忌的日渐式微就是女性禁忌走向衰亡的一个生动缩影。  相似文献   

7.
论希腊神话传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化及社会认识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希腊神话传说虽是对现实一种幻想的反映,但是毕竟曲折地表现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而希腊神话传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女性形象。希腊神话传说中女性形象的变幻,恰巧能够非常有力地证实女性形象的演化是随着人类的社会历史、生产劳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对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女女地位由母权制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制相抗衡的“女人”,直到处于私有制地位被奴役的“女奴”地位的演变过程就是认识人类童年时代女性形象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女性成才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成才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女性成才的障碍主要有:传统的阴影、现实的障碍和女性自身的弱点。要解决中国女性成才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社会要为女性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女性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做“四有”、“四自”的新人。  相似文献   

9.
在宗法制与儒家伦理的限制之下,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往往被一道“屏风”禁闭于闺房之内而丧失了关注社会、参与政治的权力,但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不断有女性中的翘楚人物,厕身“屏风”之后探听世事,表现出令男性不得不为之折服的才智。文章溯本求源,探寻中国古代敢于在屏风之后关怀时事、展现自我的女性的踪迹,进而揭橥暗流涌动的封建时代女性的叛逆风采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蒙古秘史》是一部在历史学、军事学、文学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的著作。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切入的角度却往往局限于男性人物,而对于女性人物不仅涉及很少且论述不够全面。事实上,凡是男性人物能够对作品及事件构成重大影响之处,女性同样产生着影响。而“特定历史语境下对女性的道德评判”、“在重大军事冲突中女性的影响”、“文学语境下对女性情感的独特抒写”是能够彰显其特色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铁凝、张洁等女性作家,以母性角度切入女性世界,在作品中阐述了她们对女性及人类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以寻找对于女性前途命运的企盼与希冀。她们的作品通过对传统“良”母形象的重新审视、对现实“恶”母形象的批判,以及对理想自然母性形象的呼唤与追寻,体现了作家自身的母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张谦 《科技信息》2009,(24):I0140-I0140,I0142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愿意走出家庭,和男性一样进入社会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在这种形势下,中日两国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的工作状况却有着显著的区别。简言之,大多数中国女性结婚后继续从事工作,工作家庭两不误,也就是实现了“两立”。而日本大多数女性结婚后便辞去工作成为“专业主妇”,没能够实现“两立”。本文从历史、传统意识、法律等方面简单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性的政治女性。汉代以降,对吕后的口诛笔伐几乎历代都有,吕后似乎以“残忍恶毒、心狠手辣”的形象定格于人们的心日中。评价吕后时,脱离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给其安上“残忍恶毒、心狠手辣”的骂名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4.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性的政治女性。汉代以降,对吕后的口诛笔伐几乎历代都有,吕后似乎以“残忍恶毒、心狠手辣”的形象定格于人们的心日中。评价吕后时,脱离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给其安上“残忍恶毒、心狠手辣”的骂名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5.
对左翼文学大师茅盾所塑造的“时代女性”系列及其他女性形象,以往多从社会历史原因或作者个人经历方面进行分析,却忽视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的唯美主义文化对其的影响。其实唯美主义不仅客观地影响了“时代女性”的品质和精神,也影响了茅盾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和趣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女性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科技领域,以突出的科学贡献赢得了关注和尊重。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主客观因素影响,女性科技人员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扰依然存在。2009年9月9日.在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30余位女科技工作者聚会山城重庆,以“女科技工作者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通过切实交流女性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真正支撑和心得体会.研究讨论如何从制度、政策、资源及社会舆论等方面进一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胡宜疑 《科技信息》2010,(13):248-248
女性、花与画的融合与渗透,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着手分析女性与画之间的相互依存,又从“花”这个微观角度来再现女性与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长期以来的“父子型”文化模式下,女性作为文化存在,其生存是艰窘而悲惨的。鲁迅通过祥林嫂、子君、爱姑三个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女性悲剧生成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和自身原因,以此来实现他对女性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给社会空间和文化领域带来了变化。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及思想意识的觉醒,女性开始在网络空间寻找独立的生存之地,并打破空间领域的“公”“私”分界和性别偏见,创造“进”可跨入公共空间、“退”可回归“自己房间”的阈限空间,由此女性从“卧室”走向“第三空间”,拥有了表达自我、言说欲望的场域。同时,网络女性小说在创作主体鲜明的性别意识下彰显着女性写作的力量与魅力,在资本积累与权力争夺中不断发展,实现了女性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赋权与主体建构的目的。网络女性小说在空间活动、话语言说、资本积累、性别认同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反叛与变革意味。  相似文献   

20.
在《地下世界》中,德里罗以几个家庭和人物的成长来呈现20世纪50—90年代美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其中包括女性意识的发展。在这四十年间,美国白人女性经历了女性主体性的苏醒到逐渐建构的过程。以“声景”作为切入点揭示小说中女主人公克拉拉的女性主体性建构过程,不仅能呈现声音描写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功能,更能结合声音与存在的关系思考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力量在整体结构中的平衡与制约,实现多元化的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