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包括说理散文,都具有美学上的价值。”艺术美是心灵美与生活美的结晶,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凝聚而成的。中国古代散文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与中国古代散文作家们在写作艺术上对美的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借鉴中国古代散文作家的审美写作经验,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散文写作艺术水平,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写作经验,表现在诸多方面,现根据个人理解,就其主要的予以简要论述。 一、文质并茂、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散文审美写作经验之一。美的哲学就是合谐的哲学,就是辩证统一的哲学。辩证统一,既是自然发展的法则,也是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法则。写作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中既有美的心灵的闪光,也有对美的事物的发现。只有物我相融、表里如一、质文并茂、虚实共生,才能写出真正所谓“完善”的散文。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散文作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子《道德经》指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大音”和“大象”质形和表里的辩证统一。这种哲学观点在中国古代散文审美写作经验中也各有认识。挚虞《艺文类聚》中说:“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  相似文献   

2.
文中“无我”或文中“唯我”都是散文创作的大忌,问题的关键在于“小我”要和“大我”声息相通,作者在对生活素材进行精益求精的艺术加工的同时,更要严肃地从中发掘和提炼生活的意蕴和美学价值。熔铸到自己的艺术个性中去,才能创作出各具特色、各自动人心弦的歌。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写作,就如无米之饮,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4.
写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多重视积累,打好基础,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时,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爱写作的兴趣.在课堂中对课文内容及表达技巧要深刻理解,还要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和学习写作的技巧;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平时要多练习写作,做到“熟能生巧”.  相似文献   

5.
要写好散文,就必须选择好散文的表视角度。这是因为它是散文创作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亦是最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问题,决非雕虫小技。在我们的散文艺术瑰宝中,诸多的散文佳作,之所以能自成高格,成为千古吟咏的珍品,就在于它们的作者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朱自清的《背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的表视角度──“背影”这个特殊的一面,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什么样的表视角度才算得上是最好的表视角度呢?1.表视角度要新颖、独特一般写人物,方法是灵活多样,然而大多都是从正面…  相似文献   

6.
浅谈散文抒情美杨尚德长于抒情,是散文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作者构思散文的时候,海阔天空,纵横交错,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当是“情”.写作散文,虽有抒情散文和记叙散文之分,究其实,二者也无绝对分界.抒情散文固然应有真挚浓郁的情感;记叙散文也同时有作者感...  相似文献   

7.
一 梁衡对散文创作理论的探讨,与他的散文创作几乎是同步的。他的散文新颖别致,一篇《晋祠》曾感动了多少莘莘学子的心怀。他的散文创作理论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梁衡反对虚构的散文,认为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他一再强调散文必须真实,但并不认为散文应该等同于现实生活,像镜子一样再现生活,刻板模形,一丝一毫也不能有差异。他在强调散文应该表现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的同时,也多次谈到散文是艺术品,创作散文应该像制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一方面需要生活,另一方面需要创作者完满人格的投入和参与,需要创作者的精雕细刻。散文,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于生活原态,其中,渗透了创作者对生活的选择、浓缩和再创造。用一个老掉牙的比喻,创作散文就如同酿酒,创作者将“生活之米”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酝酿,奉献给读者的,是比“生活之米”更浓郁、更芳香的“美酒佳酿”。梁衡虽然并未直接界定散文是“再现”或是“表现”,但从他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是服膺“表现”说的。  相似文献   

8.
《世界博览》2008,(4):81-81
本书作者梁实秋既是散文家,也是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一生为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丰碑。本书主要收录了他抒写生活闲趣与抒发人生感悟的散文。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梁实秋先生对生活的点滴感悟:于寻常中洞察人生  相似文献   

9.
童话是叙述者对现实生活进行变形地反映,它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美好憧憬。张欣的作品中也具有童话的这一特质。本文拟从“似幻犹真的世界”、“理想的结局”、“写作意义”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命题,并说明了张欣作品的人文风情。  相似文献   

10.
写真记实,抒发真情实感是散文的本质特征和要求。一方面散文写作反对虚情假意,力排虚构性;另一方面在散文写作中存在着某种“虚构性”。事实表明,散文写作的真实性和虚构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的“文化散文”既有对传统历史散文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它为散文内容注入了更多的文化蕴涵与理性精神,在具体写法上又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洋溢着浓郁的诗的激情,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散文长期局限在人生常态的写作模式,形成了一种洋洋洒洒的长篇巨制式的新散文式样。  相似文献   

12.
写作观察活动是写作过程的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作者对外在刺激物的感觉和知觉,即对社会生活的感知,是一种包含了积极思维行为的活动。作者在进入写作活动时,大脑并非处于空白状况。由于长期的社会生活经历以及以往的艺术欣赏、艺术实践的经验的熏陶,作者的大脑里库存了许多的“信息”,形成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图式”,也就是说作者已经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了。当作者进入观察过程,神经受到外在事物刺激时,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就会与之发生顺应或者同化反应,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内在图式”中的各种信息被最大限度的激活。用皮亚杰的话来说;“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1)他讲的这个反应刺激的能力”在写作观察活动中,就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吏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李存葆是个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对散文文体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他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跨体、跨文类写作,借鉴小说、诗歌、论文、报告文学、戏剧的笔法写散文,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融为一炉,根据需要随意取用,体现了他驾御多种文体并融汇贯通的高超能力,使他的作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杜鹏程的散文创作记录了时代与个人前进的步伐,表达了对历史和生活的感叹。文章分析了杜鹏程散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其特定内涵,指出这是他一贯的创作思想使然。同时联系当今散文写作现状.指出杜鹏程散文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月琴 《镇江高专学报》1999,12(4):17-18,33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什么,一直是文艺理论界、写作学界研究的重点。一种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如杨为珍主编的《写作人徐怀章的《散文创作技巧论》等都持这种看法。那么“形散神不散”真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吗?认为“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特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散文名“散”,应该写得散,而高一点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外散内不散,即“形散神不散”。我们看一看散文的“散”字是不是应该作这样的理解?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古人根据“非韵即散”、“非骄即散”的原则,把陈诗、…  相似文献   

17.
“动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习用的一个词,它的意义是大家都清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由他的生理需要或社会性需要引起的。从功能或作用说,写作动机就是写作的动力。它对写作过程和写作效果两方面都很有影响。一个作者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高度的写作自觉性),他对写作就表现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集中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对这样的作者来说,写作已成为他的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生活的附属品,更木是与生活无关的事。所以对编辑心理来说,写作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女性散文的主要创作特征及审美价值。作者认为,新时期女性散文创作,“爱与美”的主旨一脉相承,同时又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深化和提升。更具现代精神的女性意识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构成了女性散文独特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9.
散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难度也是逐年增加,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要想让学生走出这种阅读困境,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散文阅读的方法。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可以更深入了解散文的写作意图;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可以让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品味文章语言,深入把握字词句的含义,可以更好地与作者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下落不明”,这是散文家塞壬在南方多年来的生存状态。南方为她留下了隐秘的记忆,也给她带来了写作的灵感。写作于她不仅仅关乎兴趣和嗜好,更关乎梦想与尊严。她的文字,有一种破碎的、混乱的、尖锐的气质,更重要的是,表达出在场的个体经验。深入她的散文,我们能看到当下中国人痛切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