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创新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视角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大思政课”的价值本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大思政课”的本质要求;将新时代道德教育有机融入智、体、美和劳动教育,打造高质量专业课程,强化健康责任与体育精神,用好传统文化资源与红色资源,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的合力育人体系是“大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的“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逐渐成为推进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针对当下高校社团思政教育现实困境,着眼文化育人的时代要求,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团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所进行的研究探索,旨在通过联动“四个课堂”,实现社团思政教育专业化、精品化、长效化、时代化,持续深化文化育人内涵,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让高校社团思政教育有学校本色、文化特色和中国底色。  相似文献   

3.
红色基因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纽带。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建设作用,有助于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铸魂育人方面取得更大成果。善用“大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关键在于讲政治、育新人、传播中国声音。同时,从传承弘扬、激活传承密码、拓宽传承维度3个方面重塑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内涵。此外,实现筑牢成长之基、铺就成长之路、创新成长之矢的路径,需要学校基于建党精神、资源优化和推进“大思政课”融合的角度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要求将价值引领、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教学,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艺术院校英语课以其课时充足、覆盖面广、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的优势,成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先锋。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从教师队伍培养、教材内容开发、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保障4个方面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5.
中国廉洁故事是丰富“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讲好中国廉洁故事是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手段。以“大思政课”建设的开放格局、育人导向梳理中国廉洁故事,充分挖掘传统廉洁故事、红色廉洁故事、当代廉洁故事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在思政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应用场景中讲好中国廉洁故事,面向青年学生传播廉洁理念、廉洁规范、廉政经验,是以清正廉洁为底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立德树人与以廉润德相统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逻辑方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问题逻辑方面,部分高校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红色文化的运用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的现象,课堂教育和实践教学融合度不够;在实践逻辑方面,应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课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提升实践教学育人实效四方面构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坚持和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继续在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性”地转化出来,又要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贯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推进其“创新性”发展。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性、方向性、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要求。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师重教”的传承发展,是对马列经典作家和中共主要领导人教师思想的创新发展,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客观需要,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包含教师素养、教师使命与担当、教师价值、教师地位、教师成长以及对思政课教师的期待与要求等核心要义,呈现出完整的内容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为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教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磁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主体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呆板等“痛点”。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依据“三教”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立足学校实际情况,通过锻造高素质教师团队、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重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多维感受等措施,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和精神血脉,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义重大。针对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应从打造优质的新媒体文化教育平台和资源,持续推出优秀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和文化产品,增设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等方面探索有效对策,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古典诗文类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经典诗词散文并且在引用古诗词方面率先垂范,党和国家大力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国古典诗文具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思政内涵,加之悠久的“诗教”传统与丰富的“以文化人”经验,使得高校古典诗文类课程具有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优势。高校古典诗文类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兼顾文学性与教育性原则的基础上精选古典诗文作品,构建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教学,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教学效果——无一字讲思政但整堂课、整门课都是思政,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具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为民"的担当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回应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课程之切,顺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时代之需,满足提高课程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实践之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抓手,其内容、价值导向和目标与思政课相互关联。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优化中国故事内容、丰富讲述形式是增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育人实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新课程理观,让门门课程都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德育功能。地方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与城市人文精神相契合,要加强校际、校内协同,深入挖掘、弘扬、创新区域传统优秀文化独特的内涵和德育功效,共建区域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加强优质思政内容供给,形成合力育人的局面。本文以宁波帮精神为例,阐释了宁波帮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构建了课程思政赓续宁波帮精神的实施路径,帮助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城市未来建设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的推进可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文化课程三方面入手.思政课是基础、专业课是主体、专业文化课是桥梁,三者合力推动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担当桥梁作用的专业文化系列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天然成员,专业文化课程着眼于专业的历史传承、学科精神、价值观、制度等方面,其开发与实施涵盖着教材的开发与编写、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  相似文献   

16.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我党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本方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必须明确新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理解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把握"转化"与"发展"的条件和实施步骤。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框架内有机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传承、文脉传承和精神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新时代需要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撑之需,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之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新的核心要义。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导向,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明智慧成果,贮藏传统文化知识的宝库,是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机构,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2019年9月9日,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重视。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完善的服务手段,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优势,传承文脉,与时俱进,举办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梳理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了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价值内涵和教育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宝库,通过文化自信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新认识与新探索。文化自信与大思政教育具有方向一致性、素材同源性和价值契合性。文化自信视域下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基于对历史规律、实践探索和社会需求的深刻把握,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三全育人"多元需求和期待的优势合力,是提升"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底气来源。在加强对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建构下,该文提出文化自信视角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多元文化交互渗透和相互激荡下,公民道德建设出现文化失调等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到社会发展。要解决此类突出问题,需厘清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间的丰富内涵,考量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意蕴。通过“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机融合、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筑牢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从而增强公民文化自信,提升公民道德自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