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茅盾短篇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的现代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文铖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9(1):8-11
茅盾的每一篇短篇小说几乎都存在一个全知叙述者。通过对传统型全知叙述者权威性和客观性的双重“祛魅”,这些叙述者已经确立了隐匿与中立的现代品格。茅盾还以惊人的艺术创造力,深入开掘叙述者的潜在职能:聚焦对象的自由转换、视点人物的精心选择、故意隐瞒信息制造悬念、客观化叙事创造反讽。这些极具实验性的形式探索,带来的是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诗歌的英文翻译散见于哈罗德·阿克顿和陈世骧合编的《现代中国诗选》、伦敦的《议程》诗歌季刊、利大英《中国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其人其诗》、叶维廉编译的《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奚密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贺麦晓和齐特内尔编译的《中国现代诗歌之花——民国时期诗选》等诗集中,目前只有陈玉麟翻译的《戴望舒诗选》一本英文专集。各种版本翻译文本质量优劣各异。鉴于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中的重要地位,其诗歌的英文翻译还有重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李君怡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Z1)
茅盾先生的笔触不仅涉及到小说、神话、文艺评论等,还涉及到寓言.茅盾先生寓言实践的三个阶段,对中国现代寓言文学的兴起、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和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众所周知,在我国现当代创作了许多的诗歌,且题材形式多种多样,中国现当代诗歌不但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包含了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某种层面上而言,这些诗歌体现了东方人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思维方式、审美视角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等,且与国外诗歌尤其是英美诗歌互相映照。为了进一步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人们开始了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而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英文翻译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翻译历程。文章将对中国现当代诗歌进行介绍,并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翻译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浅析英文翻译的关注点及翻译步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信息》2008,(27)
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英文翻译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英文翻译应当关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英文优美翻译的步骤。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企业外宣资料英文翻译质量,通过分析汉英两种外宣资料的差异,以及目前企业外宣资料英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译者应运用功能翻译理论,以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为依据,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采用套译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适度改写,使其更易于读者理解,达到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接受理论视角论茅盾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一生热爱儿童,翻译了许多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他的译本和其他译本的比较、分析,总结出茅盾外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特点是:注重儿童的心理和需要,照顾儿童的欣赏情趣,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保留原作的创作风格等. 相似文献
9.
略论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泰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2-85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新思潮派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新思潮派的文学思想和主要艺术特点,他的前期创作以历史题材为主,其旨趣在于借古喻今,针砭时弊,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表述他对人生、艺术的见解;后期创作转向现实题材题材,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幻灭情绪,由揭露他人的利己主义进而剖析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11.
丁尔纲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18(3):5-9
急公好义、刚柔相济、谨言慎行、外圆内方,这16个字可概括茅盾人格的主要内涵与个性特征。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五四文化精英的幸存者,虽面对自我人格时代扭曲的同样厄运,但因其内在奈件与主观能动性存在差异而分化为“左”、“中”、“右”三种类型。茅盾人格从“刚柔相济”发展到“外圆内方”、“以柔‘蔽’刚”,并非人格自律标准的降低,而是“所处的社会状态”使然,他不得不调整策略以适应特殊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两个民族语言的翻译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两个民族的思维活动;而从形式上看又是两种语言的动态转换活动。不同民族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角度不同.会导致不同民族语占形式上的差异。分别属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不同之处更多。翻译时如果完全仿造原文的语言形式,必将造成译文多处语句甚至段落不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和规范。因此,译者必须将原文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看作上下互相联系,前后互为关联的动态语言现象进行一定形式的动态转换.而不可将它们看成孤立而静止的语言,进行形式主义的机械复制。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生在吴越地区,并长期生活在吴越地区,吴越文化对他的文化性格和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得益于各民族长时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一社会背景和现实基础与情感纽带下的中国文学共同体已然形成。文学共同体的建构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格局中的基础和媒介之一,以多民族文学的开阔视野实现了民族间的对话与沟通。文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主轴,从共同体意识的不同层面将次仁罗布笔下小人物命运根植于大的时代和背景中进行解构,揭开其西藏书写所蕴含的文学共同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王燕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81-83
即便与其成就卓绝的戏剧和长篇小说相比,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中短篇小说亦毫不逊色。但无论是读者还是学术界,对其中短篇小说关注不多。文章以《毛姆小说选》为蓝本,认为其中短篇小说采用陌生化的叙事方式,人物形象丰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考察茅盾的文学实践可以发现,他在内心深处将革命文学奉为圭臬,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并且在小说创作中自觉地向此目标靠拢。茅盾善于选取时代潮流中的女性作为革命理念的载体,其小说创作的脉络又表明作者试图通过女身来表达自己头脑中的革命理性秩序。然而其文本中新女性生存意义却面临被革命消解的处境,各种声音在作家脑海中宣泄自我,女性个体生命逻辑与作家主观愿望、潜意识交锋冲撞,使得其女性书写与革命话语呈现交错渗透、错综复杂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期间鲜明地体现着“为小资产阶级写作”的思想,他的小说作品熔铸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消极、悲观的情绪,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革命的梳理和反思,成为茅盾这一时期思想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革命文学”论争后期,茅盾的创作视角不再拘泥于小资产阶级,而是向工人、农民和民族资本家等拓展,展示出更深广的主题和丰富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茅盾研究《红楼梦》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其一生对红学多有研究和贡献。目前,学术界研究茅盾者甚夥,研究茅盾红学思想者却不多,对此做系统梳理的则少之又少。从茅盾论《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思想内涵、对《红楼梦》作者的评价、对待历史上诸红学派别的态度、以及对《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态度、对《红楼梦》的"删削"等几方面入手,爬梳整理茅盾红学思想的研究现状,能丰富茅盾红学思想研究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20.
杨晓莉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10(6):533-535
白朗是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小说创作成就较高的女作家。对白朗短篇小说创作的结构和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白朗擅长运用中国传统叙事和西方心理展示相融合的小说结构,语言直白、粗犷、明快,表现出浓烈的东北文学创作的美学特质和意蕴,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