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山碧霞祠香钱是明清泰山香税征收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清代入山香税废止后,碧霞香钱并未停征。新见乾隆朝山东巡抚法敏题本中涉及其时议定之碧霞香钱管理制度,规定由泰安道纪司主持对钱物的查点存贮,所得资金留作修葺祠庙、山路费用。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发生碧霞祠渗漏事件,香钱查检收贮使用权均重被收归官府,此制一直延续至民国中期方告停止。  相似文献   

2.
试述泰山碧霞元君演进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可将泰山碧霞元君的演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由曹操的名篇《气出唱》创造出泰山云霞仙境中的天仙玉女这一审芙意象,曹植、李白等诗人又不断加以描写、渲染,从而使泰山玉女在中固古代社会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然后,宋真宗为这位神女易玉像、砻石龛。引导泰山玉女从诗人的作品中走出,走进了香火缭绕的宫祠。最后。明宪宗修宫祠、赐颠名,其影响所度,使得明清时期的碧霞元君在京城及全国各地建庙,香火大盛,碧霞元君一名也沿用至今。与此同时,道士们一方面凭着斋醮科仪、住持焚修和承办庙套、营造节庆的狂欢气氛,对泰山玉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炒作;另一方面凭着一片赤诚,兢兢业业,惨淡经营。博得了几代朝廷及地方官员对各种奉祭碧霞元君活动的赞赏和支持,这就使泰山碧霞元君成为中国道教的一大主神。  相似文献   

3.
道教碑刻是了解道教宫观生活、管理和道士重大活动的主要载体,其数量多少与道教兴衰程度密切相关,因而从道教碑刻的数量和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道教的兴衰状况,道教碑刻成为考察道教发展史的主要工具之一。玉林道教产生较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道士活动于此,只可惜现今无相关碑刻可考。唐宋时期,玉林道教发展到顶峰,不仅道教碑刻数量猛增,而且道教碑刻分布范围较广。金元时期,道教碑刻数量剧减,这说明玉林道教处于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明清时期,玉林道教下滑速度持续不断,这是玉林道教衰败最明显的表现。从道教碑刻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勾漏洞、都峤山、大容山和白石洞天等地区。  相似文献   

4.
新出秦代竹简与封泥上,有"泰山守"与"泰山司空"之官名,二者皆为秦代管理泰山所置职官。"泰山守"应为守山之专官,而"泰山司空"则为管理泰山土木工程之官吏。秦代这一制度,为泰山设立专官之始。  相似文献   

5.
冯玉祥将军在20世纪30年代曾两次隐居泰山,在泰山上下留下了大量石刻。对于这些石刻,人们长期以来只注重它的观赏性,而忽略了它的史料价值。以至于许多珍贵的碑刻长期无人研究,至今藏在深山人未知。而恰恰在这些石刻中,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在《辛亥滦列起义烈士祠记碑》等大型碑刻中,存有至今尚不为人所知的史料。因此,对冯玉祥的泰山碑刻进行研究和考证,有利于中国近代之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探讨,对研究近现代泰山祭祀、民风民俗、社会发展史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今存岱庙之《泰安州提留香税疏碑》刻立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系一份由刑部起草发出的公务文书,事关泰山香税银两支付事宜。该碑所载的内容及行文,可如实地说明清代泰山香税提留的历史事实,而作为文书本身也是那一时期行文规范查考的依据与见证。  相似文献   

7.
"盗跖"在清代被民间社会塑造为神灵,私祀于泰山,一度与官方河神金龙四大王产生关联。民国时期,由于泰山民间的"常门"信仰与扶乩降神的特殊因缘,作为"盗跖"化身的灵蛇"柳大王"代替了金龙四大王谢绪,成为当地两座新修"大王庙"的唯一河神。这种基于"盗跖"信仰习俗的民间意识隐含着与鬼神交通的宗教情怀,但其并不认同也无意对抗国家权力与主流文化符号。尽管其一直没有得到文化精英与国家政府的认可,但却具有地方日常生活的自洽性,并非完全的"盗跖"活动。泰山河神角色从官到民的地方性转换表明,普通民众在处于社会弱势而又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况下,通常会借用扶乩降神的传统与仪式以应对日常生活的部分风险与困境,并积极寻求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和地方共享的信仰世界。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1998,(9)
天津市文物管理部门近日在北洋海军昭忠祠遗址发现3块精雕细刻的大型石座,经考证被认定为该祠的碑刻。这一发现,对研究清末北洋海军史、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均有一定价值。天津河北北洋海军昭忠祠建于1898年。是中国最早由官方所设的抗日民族英雄纪念地之一,专祀在甲午海战中阵亡的北洋海军将士。被公祭者包括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林泰曾,副将邓世昌、林永升,参将黄建勋、林履中等,人数不详。60年前侵华日军强占该祠后,将祠中  相似文献   

9.
南阳市博物馆现存一方宋崇宁四年(1105年)丕师塔记碑。此塔记为南阳县崇胜寺毗卢院住持僧惠海为其师前住持宗丕撰写的塔记铭文。塔记系前人草书诗文碑碣改制而成。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方《住持僧惠海塔铭》,该塔铭也是前人碑刻改制,背面为汉代持笏门吏画像石,两方铭文碑皆是一石二用,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本文试通过对塔记铭文的考释,了解宋代佛教对南阳地方的影响以及前人的书法艺术等。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正祀中的泰山祭祀产生了新的变化。从泰山所在地来看,除曹魏、北齐之外,泰山常规祭祀难以维系。而非常规的皇帝亲临祭祀、遣使致祭、祈祷雨晴等临时祭祀,不绝如缕。从非泰山所在地来看,随政权所在地而多处并存,或随首都转移而连动,成为这一时期泰山祭祀的突出特点,且制度建设相对较为完备。这一时期的不同政权几乎都努力争取并保持泰山的祭祀权力,以表明自己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这样,无疑为国家走向统一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大理国的高氏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势力范围遍及大理八府四郡。高氏不仅作为护法公积极发展地方佛教,更作为住持执掌大理佛教名山水目山。通过对高氏家族及水目山碑刻、史料的研究,发现水目山师承崇圣寺并修习显密二法,探讨高氏家族在水目山传承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分析水目山对高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乡村的太平清醮活动复兴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乡村头面人物组织、民间道士主演的太平清醮活动有相当复杂醮仪。清醮活动兴盛于赣西北乡村,迎合了改革开放后民众的较普遍的求富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乡村民众集体文化活动的空白。作为乡村民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道士往往通过包括清醮在内的各种醮事活动,传承着乡村民俗与文化。当然,我们在分析清醮民俗活动中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应对其所包含的封建迷信内容保持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3.
研究汉<郊祀歌>十九章应从武帝时代郊祀制度入手,要把握三个原则:一为"先正后杂",即区分武帝时代"正祭"(如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与"杂祀"(甘泉寿宫的巫术祭祀、方仙道、齐地八神等),前者为武帝亲临的国家祭祀,后者为祠官所领;二为"先祠后乐",元鼎六年(前111年)之前虽已设立雍五畴、甘泉泰畴和汾阴后土之祠,但献祭仪式基本属于"礼物献祭"或"食物献祭",元鼎六年以后郊祀乐舞的创制是皇帝亲祀的最高级的形式,同时也是考察<郊祀歌>创作的重要指针;泰山明堂虽建于元封元年(前110年),而明堂乐歌则创制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为"正散兼有".即区分用于郊祀仪式的"正歌"(用于甘泉泰畴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的乐歌)和不用于仪式却被收录于<郊祀歌>中的"散歌",这些"散歌"基本上是武帝巡祭或求仙路上的祥瑞歌.根据上述三原则,制定了<郊祀歌>创作时地表,分析了武帝郊祀活动的宗教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4.
探讨重庆市云阳县普安乡沙溪庙组下段恐龙化石埋藏成因.通过野外观察及室内薄片分析,对化石围岩及上下岩层展开研究.化石围岩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其中见大量泥砾及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具稀性泥流沉积特征.化石层上下大量发育以负荷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等为代表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与地震活动相关的同沉积断裂、砂球(枕)以及地裂缝伴...  相似文献   

15.
豫西北明清及民国方志中记载有一些演艺史料,这些史料分布在风俗、祠祀、庙宇、艺文、金石、财政等卷中,是对现存石刻文献记载的演艺史料的补充,对研究豫西北演艺史有着重要价值。这些史料涉及豫西北地区的演艺场所、演艺习俗及禁止演艺并改良演艺、政府征收戏捐的内容。方志记载的豫西北演艺剧场由金至清,体现了豫西北剧场的演进史。演艺习俗涉及祠庙祭祀演艺、岁时节令演艺、人生礼仪演艺。这些史料还反映了官方及士人的“礼乐”观,禁止演艺并改良演艺内容是官方及士人想通过演艺来改良风俗、教化民众。由于戏剧上演的繁盛,演戏又成了政府征税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岱庙所藏李调元、何晋茹诗碑是研究清代乾隆年间四川最优秀的作家和学者李调元的重要史料,而长期被人忽视。学界已有辑录,错漏甚多,相关碑文作者归属有未及考实者,学术价值未得揭示。通过实地原碑考察,重加全面辑录,对已有辑录相关问题和落漏进行考校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由n个非线性抛物方程通过非线性反应项耦舍而得到得一类非线性抛物方程组。运用构造上下解的方法,讨论了这类方程组的齐次边界问题的整体存在和有限爆破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内庙是设于宫禁之内的皇家祖庙,清朝的内庙,是由京城的奉先殿、寿皇殿、安佑宫和热河避暑山庄的永佑寺等多所供奉祖先的神殿组成,内庙在祭祀时行"家人之礼",实为皇族家庙,有常祭、荐新和告祭等祭祀方式,与作为国家宗庙的太庙有明显的礼仪差别。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的创新体系主体构成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相似,是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者构成。但是,由于中国处在转型过程中,转型中的方向迷失造成了中国创新主体市场化发育的滞后。目前三大主体的创新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影响,创新主体自发自觉的创新相对有限,三者间的有效互动更是薄弱。  相似文献   

20.
“抽屉式”管理,是指通过职务分析,使企业上下左右分工明确、职责权限清晰的一种管理活动。本文阐述了“抽屉式”管理的意义、主要内容与步骤,以及对如何实施“抽屉式”管理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