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其昶继承了汉代《诗经》功用为主的阐释范式,通过吸收前代及本朝治经成果,扩大了主体视野,加强了对诗中涉及的名物、典制翔实的考证,以实证主义原则揭示诗的语境,使义理的阐释更为有所傍依。马其昶《毛诗学》寄托着他经世致用的思想,希冀通过对《毛诗》微言大义的阐释,发挥其教化功能,以救时俗,恢复和重建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2.
《毛诗正义》是《诗经》学史上的精典,汉学《诗经》解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韩宏韬博士的《〈毛诗正义〉研究)》又将《诗经》学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毛诗正义〉研究》围绕着《毛诗正义》的本质和特征,以问题组织章节,并立足文献,将问题置于经学史、文学史和初唐时代的背景中进行考察;考索了《毛诗正义》的作者和分工问题、体例问题、经学成就、文学思想等,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富有创意的新说。  相似文献   

3.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4.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5.
简本《缁衣》作为一篇《诗》学特征鲜明的文献,目前围绕其展开的讨论多是文献学方面,义理的抉发相对较少,而以《诗》学的角度来阐发其意义的则几乎未见。本文选取简本《缁衣》中《诗》学义蕴最为丰富的首章,以好恶之情为线索,分析其中所启用的《诗》学资源及《诗》学义蕴,并试图揭示其中对于德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诗》学思想的研究,主要以论《诗》、解《诗》材料为基本素材。而有关《诗》的编纂、传习、应用情况的记述,由于其主旨都不在于思想的阐发,因而多被作为辅助性材料来使用。在这种认识下,先秦时期可供思想研究的《诗》学材料十分有限。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从赋《诗》、引《诗》的记载中分析、把握用《诗》者对《诗》的理解。此外,《诗》学思想的表达也并不局限于对《诗》的理解。引《诗》可以作为一种思想的纽带,将引《诗》所佐证的思想观念联结在一起,并由此组织起一个自由的《诗》学义理空间。引《诗》条目的组织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独立的篇章中自由地表达其对社会秩序与价值的见解。这构成了《诗》学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解说《诗经.国风》诗旨方面,魏源《诗古微》颇具新颖独到之处:一是注重《诗经》诗篇本意的探讨,否定《毛诗》美刺说,大胆解说爱情诗,有助于恢复《诗经》的文学审美;其次,魏源论诗注重地理风俗视角,但没有停留在泛论层面,而是和具体诗篇的诗旨分析密切相连;同时,魏源没有古今汉宋的门户之见,在吸收《毛诗》合理因素的同时,大胆采用三家诗说,广泛吸收宋儒诗说,可谓融贯群言,兼采各家诗说。  相似文献   

8.
《野有死麕》诗旨历来解读颇多,主要观点有恶无礼、刺淫奔、述杀礼、赞贞女、叙民风、寄托言等。诗中"麕""白茅""朴樕"等名物,反映先民思维观念与先秦风俗礼制,为传达诗旨的重要意象。结合《诗经》编修原则与历史语境,《野有死麕》之诗旨应为"恶无礼"。  相似文献   

9.
从史书材料、五言诗在汉代创作情况、对锺嵘和刘勰相关观点的辨析、与《古诗十九首》比较等六方面对《文选》所收李陵诗逐一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文选》所收三首“李陵诗”应当是李陵作。  相似文献   

10.
《毛诗谱》三卷久佚,幸赖唐孔颖达采其文字部分入《毛诗正义》,故《毛诗谱》文字部分得以留存至今。近年,郑玄的《毛诗笺》、"三礼注"之注释语言作为研究汉末语言的重要语料逐渐为学界重视,并已经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但《毛诗谱》文字部分的语言研究论文尚付阙如。笔者近读《谱》文,发现其诸多复音词颇可补《汉语大词典》词条、义项之阙漏与书证不足、偏晚之弊,遂以札记形式条陈于后,以窥其语料价值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诗》不是单纯的抒情文学作品,它与乐相和,辅礼而行,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西周礼仪制度解体,诗、乐、舞分离,赋诗、引诗成为用诗的主要形式,《诗》开始逐渐背离周公的礼用设定。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孔子看到《诗》游离于情、礼之间的特性,利用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扩展礼的作用,把人的道德情感同礼做无缝链接,从而赋予《诗》更为丰富的内涵。其用《诗》来调节礼的外在仪典规范和内在道德情感之间的矛盾,为宗周礼乐文化重新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2.
宋代朱熹及其弟子黄榦等人的礼学研究,通过调整礼经文本的篇章结构次序,按照一种以类相从的原则,对历代儒家典籍中有关礼制文化的篇章进行了一次新的纂辑与重构实践,达成了一种对礼经的新诠释,进而建构了一种新的礼学思想体系。受其影响,清代前期和中期出现了一股效仿朱氏、黄榦《仪礼经传通解》《通解续》的著述之风,湖南武陵学者杨丕复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杨氏的同名之作《仪礼经传通解》虽然在著书体例上颇多效仿之处,但却具有宏富的治学视野,同时在礼文纂辑重构的处置方式、礼文注释的处置方式、礼器制度的诠释视角等多方面具有独到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13.
闽地开发较晚,但在五代至北宋初即已有蔡元鼎这样的《诗》学专家.至朱子兴学闽地,其所著《诗集传》在闽地影响深远.受其影响,闽地治《诗》者代有人出.黄道周浸淫于具有浓郁《诗》学氛围的闽南,一生治《诗》不辍.黄道周《诗》学著述散佚严重,但经过爬梳剔挟,还是可以发现其有大量的《诗经》学文献存世.梳理闽地《诗经》学传统以及黄道周的《诗经》学研究,可以引起学界对黄道周乃至闽地《诗经》学的关注和研究,以充分揭示其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孝经学》是晚清著名的礼学家、经学家曹元弼所编撰的《十四经学》之一,其编纂体例严格依照张之洞《劝学篇.守约》中提及的通经之"提要钩玄"法式,列"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七目。全书在《孝经》的文本与作者、微言大义、社会功用、《孝经》与群经关系、《孝经》研究的礼学化倾向等方面体现了曹氏独到的孝经观,其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面对这种时境,坚持依礼而行,以礼救世,《论语》中就具体的记述了孔子对“礼”的一些观点。在对《论语》中“礼”的集注的基础上采用整体结构分析的符号方法与具体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按照《论语》中对“礼”的源起、发展这一流动过程来进行分类,在集注的基础上对“礼”加以解读,以期望接近孔子的原意。按照《论语》中对这一流程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礼之因革;二是礼之本;三是礼一乐一仁;四是礼之规定;五是礼之实践。  相似文献   

16.
清代秦蕙田历经三十八年,完成了一部洋洋数百万言的礼学巨著--《五礼通考》。其编撰有资料丰厚、工作扎实、集思广益三个思著特点。《五礼通考》在资料江集、体系建立、具体论证等方面都能博采众长,其成就远远超过了前人的礼学成果,确实可称为中国古代礼学的集大成著作。  相似文献   

17.
阮元的《三家诗补遗》是清代较早的三家《诗》学著作,其主要贡献有两点,一是在王应麟《诗考》的基础上多有补充,二是提供了关于三家《诗》派别划分的诸多方法,尽管这些方法多存在着逻辑上的漏洞,但给后来的三家《诗》研究提供了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诗话诗经学的重要成果,毛先舒在《诗辩坻》中对《诗经》多有阐释,他还以《诗经》为准的,从"诗之本源""诗之法""诗之用"等方面来构建其诗学大厦。毛先舒将诗歌的本源推溯至《诗经》,即所谓"归源《风》《雅》";他以《诗经》为标准论诗法,不但对《诗经》之章法韵律推崇备至,还以此作为作诗、评诗的准绳;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伦理功用,倡导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观。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中《黄山谷诗补注》一篇,针对宋代任渊、史容、史季温所注黄庭坚诗进行补正,其中以任渊注为重点。钱氏的补正,包括补注典故的出处、句法的出处、诗意的原型、名物地名人名等名词、背景今典,校勘和纠正黄庭坚的用事之误等方面。钱钟书先生对文献典籍的征引详实而浩繁,考证更是精辟非常,他的补注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与诗学价值,对黄庭坚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熹和戴震《诗》学关系密切,朱戴有着共同的学术精神和治学风格,大胆怀疑,客观求真。朱熹《诗》学诸多思想和方法对戴震有明显影响,戴震《诗》学借鉴了朱熹《诗》学的具体思想和方法,肯定和引用了朱熹大量的《诗》学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戴震《诗》学对朱熹《诗》学有所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