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明代大儒孙应鳌,贵州清平(今凯里炉山)人,官至工部尚书、国子监祭酒,生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19岁时,受业于王阳明大弟子贵溪徐樾,“即传其所受阳明心斋之学”,系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孙应鳌对儒学,特别是对儒家主观唯心主义学派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心学造诣颇深。莫友芝在《黔诗纪略》中评其为“海内群以名臣大儒归之”。孙应鳌乡居时,筑学孔精舍讲授儒学,为王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作出不小贡献。其《寄学孔书院诸会友琐言》(简称《琐言》),“为乡里立教”,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宋代程朱理学的僵化教条,以及他们讲的穷“理”的途径比较繁难,士大夫把程朱理学当成获取名利的工具,使其学说逐渐丧失对人心的羁绊作用。王阳明批评明代中叶的社会风气是:“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因此,他想从整饬人心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17世纪初的福建士人颜茂猷是晚明劝善运动的积极推动者,然几乎被当今学界所遗忘.他的思想活动以“劝善惩恶”、“与人同善”为主要标志,其劝善理论在明末及清代有着广泛影响.茂猷的“情善”、“性近”说对孟子以来“性善”说的儒学传统构成了重大挑战,反映出晚明时代“重情”、“重气”、“重习”以及反思心学、批评道学的思想动向,对于把握晚明时代社会思想的新动向具有一定的历史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3.
叶适与朱熹     
叶适与朱熹周梦江清代全祖望《宋元学案·水心学案》按语说:“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其间,遂称鼎足。”关于朱熹道学与陆九渊心学以及叶适的永嘉事功学派三者之间的关系,朱、陆的论争如鹅湖之会等,是人所熟知的,而叶适与朱熹之...  相似文献   

4.
以往哲学界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哲理的层次,而于其重工夫践履的特色则把握不够。本其工夫体验之所得以成说立教,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阳明心学亦不外是。阳明之心学确立于龙场悟道,而龙场之悟则直接源于其青年时期的作圣之功。他早年以儒家圣人为志向,以究心性命为旨趣,经反复体验探求,终于悟到心与理一、自得的“心学”宗旨及其工夫途径。了解了青年阳明的这一作圣工夫历程,对领会其龙场所悟之道及其整个心学理论之归趣均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作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心学为儒学的基本学理,力图通过心学的实学取向对儒学自身的积弊予以克制和纠正,并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儒学的生活日用性、平民大众性,以促使儒学“里落化之”,提升其教化、濡化、涵化的实际功能和效果。王阳明的思考和实践有明显的合理因素,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学中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学派,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确立自我主体性,自信自决,破除一切不可侵犯的教条和偶像,直接去做开天辟地、建功立业的圣人。心学“明白简易”、“轻快洒脱”的教育理念,在今天时现代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宋时期的永嘉学派,是和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也是我国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解放以来,在论述叶适的许多文章中,时常提及永嘉学派。可是关于永嘉学派的情况:主要人物、学术思想、源流演变等等,却一向少人介绍。因此,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试加简单论述,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新道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它以对道学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原生态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和现代诠释为基础,吸收儒学、佛学中的合理因素,将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吸收进来,与中华文明融合为有机整体,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之精华、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普世文明,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是21世纪人类惟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9.
南宋四大书院之一——象山精舍的创办的主持人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自号存离,抚州金溪人,人称象山先生。他与朱熹齐名,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同他的哲学思想是紧密相连的。陆九渊的哲学称为“心学”。他基于宇宙乃为理所充塞,其心亦为理所充塞,宇宙的道理,就是其心中的道理的认识,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著名命题,并  相似文献   

10.
宋室偏安江南以来,近习小人干政,进贤之路壅塞,加剧了政治混乱.朱熹从传统的儒家政治理论出发,尤其是基于以道学为典型的新儒学理想,主张格定君心之非,简拔贤能从政.他认为,树一好宰相,建一良性监司体系;各级官员都以仁,智、勇为德,识道理,晓大义,做事细密,就可以刷新世道人心,也就有了实现三代式的王道社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李绂是清代心学的重要人物,他主要通过编纂学术史的方式,以《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来奠定他的道统史观。同时,他还在一些散论中对其道统论进行了重要补充,建立了一个上起唐虞,下至王阳明的甚至包括程朱的庞大而复杂的道统体系。他将整个儒学史视为一部心学史,对于陆王心学的道统论作了最后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明朝前期吴与弼的兼采朱陆之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与弼以一位程朱学身份,主要关注的却是心学问题。在他的心学理论中,心既是一个认识主体,又是一个伦理本体。他既认为仁义礼智本具于心中,又认为心之外存在着天命,人有时只能“一听于天”。他的修养方法偏重于“反求于心”,也注意到读书、应接事物一类下达功夫。他在坚持程朱理气学说的同时,又大量吸收陆九渊的心学。他的学说“实能兼采朱陆之长”。他的学说,通过弟子陈献章、再传弟子湛若水影响了王守仁,成为王守仁心学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对《传习录》可以进行多种解读,王阳明在书中对“经”的阐释,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以“心学”为核心的伦理批评。结合《传习录》的文本具体分析后可以发现,王阳明采取的策略:以从“心学”入手的伦理评价作为解读策略,以经书为本、心学为体作为言说策略。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金瓶梅》成立于社会风气空前糜烂的明代末年。明王朝建国以后,最高统治者以程朱理学为统治思想,对全国,特别是对士人阶层实行了严酷的思想统治,程朱之外,皆为异说,形成了“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僵死局面。但到明朝中叶以后,程朱理学发展为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倡导“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主宰和本源,把程朱理学所强调的具有封建伦理道德属  相似文献   

15.
贵州山灵水秀,气候宜人,千百年来不但养育着千百万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而且哺育出一大批本地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清平孙应鳌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原籍江苏如皋,先祖孙华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调任贵州龙里卫总旗,后升副千户,驻清平(今凯里市炉山区),于是后代落籍贵州清平,父孙衣曾任云南保山知县。淮海先生自幼聪颖绝伦,幼年从著名的学者周慎轩先生学儒学,19岁开始接受“心学”的影响,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王阳明的学生徐樾  相似文献   

16.
严羽以江西诗派的反叛者自居 ,并宣称不傍人篱壁。本文从二者有关艺术品格修养的论述入手进行考察比较 ,勾勒严羽对江西诗派总体精神的继承与局部因子的新变 :首先 ,二者皆强调“以识为主” ,并依此对接受本文作出规范 ,但江西派提学诗始自《三百》 ,表现出对儒学的依附 ,而严羽则倡始于楚辞 ,显得比江西派返归诗歌本体更自觉更彻底 ;江西派倡转益多师 ,严羽谓“以盛唐为法” ,从诗学价值和接受效果看 ,二者各有所赢。其次 ,严羽承江西派强调“悟入” ,但进一步赋予“妙悟”以“本色”、“当行” ,因而超越了前者。最后严羽继承江西派忌俗的精神内核 ,但江西派更多地从诗人的精神世界和作品的思想领域着眼 ,严羽则广泛推及艺术层面各要素。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礼教派还是法理派的修律思想实践都存在继承、运用儒学文化的内容。对儒学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促成了不同的修律思想。总体而言,伍廷芳和张之洞都继承发挥了其中“仁”、经世致用等精神。但是,张之洞视儒学为儒教,将其与封建政治紧密结合,固守其中的纲常理论,而伍廷芳则更强调儒学的社会文化意义,弱化其中三纲五常的部分,显得更为开放灵活。在修律中的表现则是:张之洞虽然积极主张并参与变法,但始终是传统伦理法内部的调节;伍廷芳则可以在继承传统法律“轻刑”、“仁爱”等思想的同时吸收现代法律中平等、尊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以理、物、事三个核心概念的新阐释为基点论述了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提出王学的体系是基于价值意义关系的建立,进而分析了王学的内在思维特质以及与朱熹理学的关系,认为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其对“理”、“心”、“物”、“事”、“知”、“行”等语词不同于理学而赋予的新阐释。在“心即是理”这一心、理无二的前提下,确立了心所具有的统治地位。在确立我之为我的根基之后,通过“致良知”这一道德践履的方式,将现实生活的“物”与“事”联系起来,主张“知行合一”,从而完成了从个体内心向外在世界的过渡,也为具体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业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9.
袁燮文艺观的形成源于其心学思想。在文艺审美旨趣上,他推崇浑然天成之美境。为达到此种境界,袁燮提出“有契于心”的创作理念,并延伸出书以传心与画以写心的艺术命题。而且“有契于心”也是袁燮的鉴赏理念,他认为观者之于书画重点应在体悟省察作者之道心,从而使自己之本心有所感发。因此,他十分重视文艺创作主体之心性修养,认为这是使文艺作品“有契于心”的根源,也是诗书画是否具有宝藏价值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针对王阳明后学在对“四句教”理解时的侧重不同,导致了王门最终分化为本体派与工夫派,割裂了本体与工夫二者之间的统一这一弊端,实现对阳明心学的扬弃,完成了对本体与工夫的重新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