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潮汐、内波沉积的特征与鉴别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何幼斌  高振中 《科学通报》1998,43(9):903-908
内潮汐,内波沉积是深水牵引流沉积中的一种新的重要类型,根据已发现的内潮汐、内波沉积,可将其归纳为5种岩相类型或沉积类型:(i)双向交错纹理砂岩;(ii)单向交错层和交错纹理砂岩;  相似文献   

2.
我国发现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近百年来海洋学对内波和内潮汐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近30年来的海洋学调查表明,海洋中普遍存在内波和内潮汐作用,内波是一种水下波,它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的界面上,或存在于具有密度梯度的水层之内,它的振幅、周期、传播速度和存在深度有很大变化。内波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是其周期等于半日潮或日潮者,叫做内潮汐。内潮汐和内波是海洋中重要的地质营力,对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有重要影响,它必然会保留在沉积记录中。然而,沉积学研究没有及时吸收海洋学这一重要研究成果,更未将其应用于对古代沉积的研究中。直至1990年,高振中和Eriksson对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芬卡斯尔地区奥陶系进行研究时,才在地层记录中鉴别出该类沉积,并首次使用“内潮汐沉积”(Interna-tide deposit)这一术语。在这里识别出了两种相类型:(Ⅰ)双向交错纹理极细砂岩相,被解释为内潮汐引起的沿海底水道上下交替流动的沉积产物;(Ⅱ)单向交错层和交错纹理中细砂岩相,被解释为  相似文献   

3.
通过3D地震资料,在琼东南盆地西部陆坡(15°30′00″~16°30′00″N)、早更新世至今的沉积地层中,自下而上依次识别了3套重力流沉积旋回,每套重力流沉积旋回由下部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和上部的水道-堤岸沉积体系构成.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整体呈现为杂乱、半透明状的地震反射特征,底界面发育侵蚀沟谷,内部发育逆冲断层;水道-堤岸沉积体系整体表现为平行、连续同向轴的地震反射特征,局部半透明,发育弯曲水道、海鸥翼状堤岸、越岸沉积、决口扇和滑塌体.依据海底地形、重力流流动方向和中南半岛的山间河流分布推断越南中部山区是研究区的重力流物源,山间河流是主要的输送途径,指出陆架-陆坡的快速沉积物堆积是形成重力流沉积旋回的基本条件,探讨了海平面变化过程中的孔隙流体压力变化与重力流沉积体系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在理论上推测重力流旋回周期与更新世偏心率长周期(400~500 ka)的海平面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4.
董曾南 《科学通报》1999,44(20):2135-2144
日本九州大学小松利光教授经过4年的研究,提出利用海底布置人工粗糙以形成闭锁性海湾中的潮汐残差流,从而改善海湾中的水质。本文对小松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综合介绍。利用人工粗糙这一创造性的思路不仅在改善海湾水质方面而且在其他水利和环境工程中也有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皖中下志留统的等深积岩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在兴 《科学通报》1989,34(20):1575-1575
研究区位于皖中巢湖北部山区。志留系地层总厚570多米,发育下绕高家边组和中统坟头组,与下伏奥陶系五峰组和上覆泥盆系五通组均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等深流沉积或等深积岩分布于高家边组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6.
南海莺-琼盆地自晚中新世以来在莺-黄组中发育了巨厚的内陆架斜坡和海底重力流体系。这套沉积可划分为9个层序,可识别出斜坡滑塌-泥石流、斜坡-盆底扇以及罕见的大型盆底轴向下切谷、重力流等沉积组合,它们具有特定的构成和分布样式并受盆地古构造的控制。晚中新世陆架斜坡和深水盆地的出现与最近一幕的构造快速沉降和大量沉积物供给的盆地背景有关;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发育的大型盆底下切谷和重力流体系则标志着南海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相似文献   

7.
天山东部晚石炭世碳酸盐岩隆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维  廖卓庭 《科学通报》1999,44(12):1335-1339
天山东部石炭纪地层出露广泛,并发育规模不等。类型不同的碳酸盐岩隆。经研究确认,该地碳酸盐岩隆主要为生物丘,它们的形成与生物及古环境格局相关,已在岩隆内发现钙藻类,凝块石,苔藓虫,棘皮类,有孔虫,海绵动物等众多生物。生物类型,生物组合特征及生物数量可作为确定天山东部晚石炭世碳酸盐岩隆的基本依据。碳酸盐岩隆同欧洲瓦尔索担的岩隆特征相似,具有一定的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晓静  高抒 《科学通报》2004,49(21):2228-2232
对杭州湾舟山岛-金山卫断面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高密度采样,并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站位沉积物平均粒径具有不同的垂向分布.由于该断面所在区域海底活动性强,短时间尺度的活动层厚度的量级远高于长时间尺度的净沉积速率的量级,平均粒径的垂向分布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同一沉积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沉积记录,很难代表沉积环境的长时间尺度演化.粉沙为主和沉积物粒径的垂向平均值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呈现收敛趋势的底质粒度特征,说明物源因素控制着研究区总体的沉积物分布规律,而水动力因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沉积分异.沉积物的垂向分异使表层底质粒径的断面分布不同于活动层内垂向平均底质粒径的断面分布.对于强潮、粉沙环境的沉积物输运模拟而言,如果涉及的时间尺度较大,则采用活动层的平均值作为模型的粒度参数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贵州盘县马依区含煤地层中的潮沙脊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健 《科学通报》1992,37(2):147-147
潮沙脊是许多潮汐海的大型线状底形。中国苏北弶港的现代潮沙脊,早以其独特的辐射状沙脊分布型式和极为巨大的规模,引起学术界的瞩目。Berg、Brenner和Davies已在美国西部中生代地层中识别出了这种线状砂岩体,但在中国的古岩相报道中鲜有此类沉积,尤其是在含煤地层中。作者近年来通过分析贵州盘县雨谷-马依地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的沉积相,发现了潮沙脊沉积。  相似文献   

10.
钱塘江河口北边滩涌潮沉积作用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涌潮是地表过程非常特殊的地质营力,是一种周期性发生的、破坏力极强的高能事件且塑造了典型的沉积地貌特征.涌潮及随后的急流为一高流态(Fr>1.0)的强紊流(Re>104),流速可达每秒数米,非常类似于浊流,却明显有别于常规的潮流.钱塘江涌潮是世界上最强的漩滚涌潮,2010年5月在涌潮最强的河段北岸开展了水文观测,采取边滩沉积物短柱样进行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占潮周期约1/10时长的涌潮及紧随其后的急流和流速骤降的涨潮流共同控制了涌潮河段沉积物再悬浮、搬运与沉积作用.在强烈紊流与快速沉积共同作用下,涌潮沉积物一般分选较差,发育块状层理、递变层理,常见底冲刷构造,层内发育包卷层理与泄水构造等,C-M图上缺失牵引流沉积组分等.这些也是浊流沉积常见的特征,但涌潮是以浅水环境强烈变形的潮波为动力机制,在其快速回复到常规潮汐作用之后,可在中高潮滩形成和保存具典型潮汐层理的沉积层.除了差别迥异的沉积构造特征外,涌潮沉积(tidal bore deposit,TBD)与潮成砂、泥质沉积(tidal sandy or muddy deposit,TSD或TMD)的粒度特征也差异显著,可用粒度参数散点图加以区分,其中平均粒径:TBD>TSD>TMD,分选系数:TMD>TBD>TSD(值大分选差),偏态与峰度值均为TSD>TBD>TMD.上述认识对于深入研究涌潮沉积学、古代涌潮沉积相与环境及油气勘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孤立滑塌岩块”(isolated olistoliths)是指存在于与之无关的沉积物中,且与寄主沉积物间为沉积接触的异地块体,它们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被搬运至目前所存在的盆地中.本文将首次报道在闽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深水沉积中发现的这种孤立滑塌岩块,并探讨其地质意义.1 地质背景早三叠世时,闽西南地区位于一倾向南东的被动大陆边缘,溪口组(T_(1x))为发育于其上的深海-半深海浊积岩系,其中发育有砂质等深积岩.在龙岩、漳平、永定等局部地区,于该组中下部的细粒浊积岩中发育一些大的灰岩块体(图1),主要为鲕状灰岩及生物屑灰岩、藻席灰岩,属台地边缘浅滩相,而在研究区西北部的永安和大田地区,溪口组中、下部发育有碎屑流沉积,其中的砾石成分与这些灰岩块体相同,且其厚度自西向东明显变薄(由30~40m减至几十厘米).2 灰石块体与其寄主沉积物的关系溪口组中灰岩块多为板状或透镜状,可见到厚仅几十厘米或1~2m的灰岩体孤立地散布于薄层浊积岩中,也可见到厚达几十米的灰岩叠覆在一起,其间夹有几十厘米至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班怒(班公湖-怒江的简称)残留海何时消亡及消亡的方式等关键科学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革吉地区发育的一套晚白垩世沉积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相学研究,发现其明显不同于北拉萨地体上广泛分布的竟柱山组陆相沉积,而以发育海相灰岩和混积岩为特征,野外露头呈现被竟柱山组不整合覆盖的接触关系.本文将这套地层命名唐杂组,代表着拉萨地体和班怒带迄今发现的最高海相层.沉积环境分析表明,唐杂组记录了早期由扇三角洲平原相到前扇三角洲相的水深加深过程,随后海水逐渐消退并变为扇三角洲相砂砾岩沉积.有孔虫化石约束这套地层的时代为Cenomanian期(101~94 Ma);砂岩碎屑组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等数据指示唐杂组沉积物源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变化:早期由北拉萨地体和班怒带向南供给,后期转变为来自沉积区南侧的中拉萨地体和下白垩统郎山组灰岩.结合区域古地理分析,本文认为革吉地区唐杂组约束了班怒海在西段消失的时间为~94 Ma,同时确认班怒海并非由东向西退出,而是大致同时退出中北拉萨地体.  相似文献   

13.
1999年8月和11月,土耳其西北部的马尔马拉海地区陆续发生两次大地震。震后不久,法国及挪威均派遣探测船探测马尔马拉海底的断层线,科学家们却意外地发现马尔马拉海底原是一座面积庞大的山谷,谷底有不少低洼处,似乎为昔日湖水塘的痕迹。他们还在马尔马拉海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口的海底附近,发现了由巨大石块及沙丘形成的沉积物,高约20米,类似拦水坝遗迹。消息传开后,2000年9月美国深海探险家也到了土耳其北部的黑海,他们在那儿300米深的海底竟发现了7500年前人类居住的遗迹,包括一栋木制建筑物、木梁、石制器具及淡水贝壳,证实了黑…  相似文献   

14.
南海西北部晚中新世的红河海底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海西北部地震和钻井资料的研究, 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结合部发现了一个主要发育于晚中新世(黄流期)的巨型海底扇, 该扇体在纵向地震剖面上具有楔状斜交前积构型,横向地震剖面上具丘状双向前积构型. 位于扇体前端的YC35-1-2 井的岩心和测录井资料表明黄流组主要为下部以砂岩为主, 上部为砂泥互层的重力流沉积, 结合黄流期主要为半深海沉积的区域地质背景, 认为该扇体为一富砂/泥型的海底扇. 其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 最厚处超过2000 m, 其下部富砂部分也超过5000 km2. 初步的物源区分析表明其西部的归仁隆起和北部的海南隆起都不可能作为该海底扇的主要物源区, 而通过对莺歌海盆地黄流组的沉积相分析, 认为其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红河, 故将其命名为红河海底扇, 它与红河三角洲以及相关的海底峡谷共同构成红河沉积体系. 中中新世末东沙运动在莺琼结合部形成陆架坡折, 并在莺歌海盆地造成大幅度的相对海平面下降, 使红河水系直接推进到莺琼结合部, 这是形成黄流组下部大型富砂海底扇的最重要的条件. 其发现为青藏高原隆升和红河断裂带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并为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指出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朱而勤 《科学通报》1980,25(5):224-224
从1620年英国在近岸海底采煤以来,对海底矿产进行研究和开发已有300多年。初期主要集中于近岸地带的砂矿、磷钙石结核、石油、煤、铁、锡、硫等的调查和开发,这是第一阶段。近年来,为了在深海底开采锰结核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试验,目前,正酝酿着开采深海底的矿产,在大洋底表层采矿,则进入海洋矿产开发的第二阶段。洋中脊存在着有利于成矿的岩浆活动,并有广泛的矿化现象和大量的含矿母岩出露,可是通过多年的海洋地质研究工作,仅发现了一些含矿沉积物,还未找到大型洋底基岩矿床。第三阶段的目标就是在深海底寻找并开发内生  相似文献   

16.
湖盆水下冲积扇——一个找油的新领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孙永传 《科学通报》1980,25(17):799-799
近年来,在我国东部地区一些第三纪的断陷湖盆中发现了一种主要由粗粒碎屑沉积物组成的水下扇形体.这种水下扇形体是由近源的洪水携带大量陆源碎屑直接入湖而形成的.当含有大量负载的洪水进入湖盆时,除具有密度流的特性外,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冲积性质.因此,我们把它称为水下冲积扇,以便区别于深海盆地中所发育的海底扇.目前,在泌阳和黄骅拗陷下第三系的这类沉积物中已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它可能为找油提供一个新的领域.因此水下冲积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1959,4(4):118-118
海洋地质學是一門新近才发展起来的年輕的科学,它既需要地质学的知識,而又需要海洋学(如海流、波浪、潮汐)方面的知识。自从开始了海上航行,人們就注意了海底的地形(深度)和底質(海底表面的現代沉积物)。然而,这只是把它們当做为航海服务的一个因子来考虑的。十九世紀中叶,由于大西洋北部漁捞事業的衰退以及在大洋里舖設海底电线的需要,許多国家都觉得有进一步詳細地調查研究海底地形及底质情况的必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潛水艇的大量应用,漁捞事業的发展,以及对新的矿产基地的迫切要求等,就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周晓静 《科学通报》2004,49(21):2228-2232
对杭州湾舟山岛-金山卫断面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高密度采样, 并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粒度分析. 结果显示, 在不同站位沉积物平均粒径具有不同的垂向分布. 由于该断面所在区域海底活动性强, 短时间尺度的活动层厚度的量级远高于长时间尺度的净沉积速率的量级, 平均粒径的垂向分布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同一沉积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沉积记录, 很难代表沉积环境的长时间尺度演化. 粉沙为主和沉积物粒径的垂向平均值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呈现收敛趋势的底质粒度特征, 说明物源因素控制着研究区总体的沉积物分布规律, 而水动力因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沉积分异. 沉积物的垂向分异使表层底质粒径的断面分布不同于活动层内垂向平均底质粒径的断面分布. 对于强潮、粉沙环境的沉积物输运模拟而言, 如果涉及的时间尺度较大, 则采用活动层的平均值作为模型的粒度参数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陈丽蓉 《科学通报》1987,32(20):1576-1576
海绿石一般认为是与沉积岩同时形成的富钾层状硅酸盐自生矿物。在测定沉积岩同位素地质年龄中是公认的理想矿物,尤其是在古老沉积岩的测年方面,海绿石的K-Ar法测年已得到广泛应用。对于现代海底沉积物中的海绿石国内外研究者也曾测过不少数据测得年龄为2—70百万年,由此推断这些海绿石是从第三纪地层中剥蚀而来的陆源他生海绿石,而不是原地自生的。作者通过系统研究现代海底沉积物中不同发育程度的生物状海绿石的矿物学特征和K-Ar法测年结果,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从而对现代海绿石K-Ar法测年的适用性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20.
深海采油     
西欧和美国科学家曾用一种新的方法在北海海底开采石油。美国某公司的专家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认为,彻底改变了深海采油的方法。在荷兰鹿特丹市的近郊,正大力兴建着五层楼高的建筑物。设计家们把这些建筑物叫做水下管道综合体,它被固定在海底,便于同时钻九口油井。水下管道综合体还能把相距得很远的其他水下钻探设施连接在自己周围,并从这些设施中采集石油,把石油抽到地面上去。这个系统在这里还起另一个重要的作用。现代深水钻探技术需要向钻井内回注经过处理的海水,以便保持地层应有的压力,水下管道综合体每天将向水底地层注入五万六千桶(美制)水来代替抽出的同样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