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路货物运输(Road Transportation)是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构成陆上货物运输的两个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它是一种机动灵活.简捷方便的运输方式,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固原市公路货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姜桂宝  刘文峰 《甘肃科技》2005,21(11):136-136,159
论文需要解决如何实现高效的车辆与货物资源的最佳匹配,对货运配载问题做定性分析,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由于是对多件货物配载多部车辆的情况研究计算,因此,该问题就演化成一个较为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下而上”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2001—2020年山西省公路货运碳排放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西省公路货运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其中2008年增幅最大,2020年增量最大;(2)山西省公路货运碳排放呈现正向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是主要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2010年后高-高集聚类型减少,低-低集聚类型增加,表明山西省公路货运碳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3)整体上,人口规模和地形起伏度对公路货运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而国内生产总值和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数量对公路货运碳排放具有负向影响。人口稠密、地势平坦的山西省中南部地区应调整能源结构,人口稀疏、地势崎岖的西北部地区应通过调整运输结构来有效降低公路货运碳排放。  相似文献   

4.
朱其倩 《科技资讯》2010,(11):175-175
我国的公路货运历经10多年的发展,公路货物运输行业已成为我国交通货物运输和公路运输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公路货运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逐步实现交通和运输强国的基础。本文针对公路货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改造传统物流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地区企业物流水平,已经成为城市和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争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江苏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本文重点分析江苏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现状,探索加快发展江苏现代物流业的方向,旨在为江苏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利军 《科技资讯》2009,(12):222-222
超限运输不仅扰乱了公路运输市场,造成国家规费大量流失,使得公路建养筹资更加困难,而且也成为公路第一杀手,严重破坏了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缩短了公路使用寿命,增加了公路建设养护费用,降低了公路的使用效率,公路行业形象受到损害,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杜绝超载已成为公路交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公路快速货运系统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完整的公路快速货运系统应包括道路、场站设施、运输装备、通信信息、货物装卸分拣设备、运输组织与管理设施以及快运货物等;快运系统应具有快速、及时、方便,强调以信息为手段,各环节分工协作,全过程负责等特征;目前我国公路快速货运系统中,从道路、场站等基础设施到运输装备结构和运输组织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的现象.为了合理、有效地发展公路快速货运业,必须从系统构成本身入手,整合现有资源,在此过程中需要有相关政策和措施来管制、引导和扶持。本文从公路快速货运系统的特征、系统的发展现状及适应性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公路快速货运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引导公路快速货运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对货运企业的生产成本分析还不到位,缺乏具体针对公路货运企业成本的分析。公路货运与其它运输方式货运相比成本有很大的区别。通过比较研究公路货运企业的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性质,得出公路货运企业成本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国内货运运行的环境分析,指出经济形态、资源分布、公路设施的不平衡性和货运管理的复杂性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专线配送货运模式客观环境基础;通过分析货运业的现状,指出了专线配送货运模式的优点、创新点、缺点和不足点等;基于供应链管理和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六种专线配送货运业务发展模型,提出了多种具体的货运业务组织新方法和优化技术,以达到降低货运综合成本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目标。文中还提出了专线配送为主要内容的物流园区规划案例,对园区的功能、货流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提出了园区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信息模块构成,对公路货运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和物流园区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理论和运输需求的概念出发,在提出公路货运需求分析指标由经济指标和公路货运指标两大类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因子分析方法和SPSS软件,给出了公路货运需求分析的计算方法,并以四川省各城市为例,表明提出的理念及计算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各自的地理及经济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探讨,以求掌握未来公路建设以及道路货物运输可能的发展规模和程度。认为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制订不同运输政策,为制定公路建设规划及道路货物运输规划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公路货运量的预测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并根据公路货运量形成的复杂和非线性等特点,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黑龙江省公路货运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实际数据,确定网络输入与输出样本,并对BP神经网络预测系统进行训练和预测.通过对网络输出的误差曲线图的分析,验证BP神经网络预测系统的精确性和简单方便性,提高了公路货运量预测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3.
公路运输枢纽站规划方案评价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模糊相似判断法在公路运输枢纽站规划方案评价中的应用,并结合实例分别对3种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3种评价方法各具特色,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过3种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分析,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各备选规划方案的优劣,从而减小判断失误。  相似文献   

14.
公路货物运输动态跟踪系统体系框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系统的观点,按照国家ITS体系框架和公路货物运输特点建立了公路货物运输动态跟踪子系统框架,确立了公路货物运输动态跟踪系统的服务主体、用户主体,明确了系统的用户需求,构建了系统的逻辑框架和物理框架,并在陕西省公路快速货物运输动态跟踪系统研究中得到应用,显示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模糊综合评判在公路客运线路规划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公路客运线路规划方案影响因素多和评价指标难以完全量化的特点,提出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不同规划思路提出的公路客运线路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出各规划方案评判值,从而依据分值大小确定规划的推荐方案。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可行性和科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公路运输站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运输枢纽的形成机理,用中心地理论解释运输站场体系结构,分析了运输站场发展动力,并提出了运输站场发展模型。认为在站场规模效应和客货流聚集效应作用下,运输站场发展先以集中化为主,随着站场边际收益下降而分散化趋势显现,站场达到规模极限则会分化为多个站场而形成运输枢纽。结合汕头市公路主枢纽发展过程分析,证实了运输站场结构演化经历站场极化、站场扩散及运输枢纽阶段,运输枢纽的形成是规模效应与客货流聚集效应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道路货运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道路运输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基于1952-2002年中国道路货物运输行业的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建立了中国道路运输业的生产模型,实证分析了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完全竞争不利于技术进步,完全垄断下企业为维持垄断地位有推进技术进步的动力;企业技术进步是道路货运市场结构演变的根本推动力,但能否实现技术进步还受到管理体制和政策等行业环境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公路货物运输动态跟踪系统监控中心应用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监控中心是公路货物运输动态跟踪系统的中枢,能够实现车辆监控、货物信息查询、货物动态跟踪等功能。在分析监控中心货运信息数据库、公路电子地图数据库建库的基础上,利用VB6.0和MAPOBJECTS2.0控件开发了单机版监控软件的GIS模块和货运信息管理模块,基于实验数据,模拟了车辆单点定位、车辆监控和货物跟踪功能,为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奠定了基础,在陕西省公路快速货物运输系统研究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方法根据AHP法建立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集成法确定各指标和不同评价人员的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计算每一个企业与“最优”企业的关联度,最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关联度再处理,可得到企业安全综合评价结果。结果建立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结论道路运输企业可根据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利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