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沉积学基本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樊学地区晚三叠世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组合样式与油气意义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密集井网、露头剖面等资料,将研究区沉积微相组合类型划分为:切叠式水下分流河道组合、分离式水下分流河道组合、叠加式河口坝组合、以河为主的坝上河组合、以坝为主的坝上河组合以及对称式坝上河组合等6种类型。通过密集井网区解剖揭示了河口区不同类型沉积微相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工区内主要发育分流砂坝型三角洲前缘,其中水下分流河道通常为过水通道,砂体聚集少;晚期水下分流河道叠加在早期河口坝沉积之上,形成三种类型的"坝上河"组合;河口坝及其周边的坝上河复合砂体是河口区主要的优势储层。  相似文献   

2.
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白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系统讨论了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成因类型及组合形式.从成因类型上看,三角洲前缘砂体包括:(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2)河口坝砂体;(3)远砂坝砂体;(4)席状砂砂体.从组合类型上看主要包括:(1)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2)叠置的河口坝砂体;(3)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组合砂体;(4)席状砂-远砂坝-河口坝组合砂体等.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三角洲前缘砂体组合形式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心、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松辽盆地肇源—太平川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层序地层格架.将姚家组一段划分为3个层序,每一层序发育完整,分别由低位、水进和高位3个体系域构成;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确定姚家组一段主要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11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发育较差;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树枝状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该区下一步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运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歧北凹陷东一段储层砂体空间配置进行研究,结合岩心、录井、测井、三维地震、镜下微观特征和古生物组合等资料,对砂体成因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该时期发育4个砂组,自下而上分别位于东一下段高位体系域的下部、东一下段高位体系域的上部、东一上段低位体系域和东一上段高位体系域;这4个砂组均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成因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前缘泥,且Ed1x-HST(L)和Ed1s-LST砂组还发育水下重力流沉积;Ed1x-HST(L),Ed1x-HST(H)和Ed1s-LST砂组发育3条水下分流河道,而Ed1s-HST砂组仅发育2条水下分流河道;各砂组河口坝和前缘泥空间展布特征与水下分流河道的展布特征较相似,水下重力流沉积位于南大港断层下降盘区域;Ed1x-HST(L),Ed1x-HST(H)和Ed1s-HST砂组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性最好,为该区域最主要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主要沉积相类型—三角洲相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识别出东部和西部两大三角洲体系,其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平原沼泽和洪泛平原等微相,三角洲前缘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潮汐砂坝、远砂坝、分流间湾等微相.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早期具有辫状河性质,晚期向曲流河转变.三角洲类型在山23、山22期为发育在潮坪背景上的河流-潮控三角洲,以后转变为发育在陆相湖泊环境中的河控-湖泊三角洲.不同三角洲类型和相应的亚相、微相特征控制了本区岩相变化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和砂体的储集性能.其中以山23亚段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潮汐砂坝、河口坝和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在岩性、砂体厚度以及砂体储集性能方面更具优越性,从而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整体处于湖泊扩张至收缩过渡期,湖平面变化震荡频繁,砂体发育类型多样,沉积相类型及连片砂体分布成因有待明确.综合区域地质、测井和岩心等资料,系统开展了沉积相厘定及复合砂体沉积过程重建研究.研究表明:牛庄洼陷南坡沙三中亚段发育三角洲和半深湖滩坝两种主要沉积环境;滩坝多为孤立分布,河道及河口坝多期复合使得砂体呈连片分布;目的层d小层自下而上对应湖平面上升又下降的完整旋回,由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过渡为半深湖;而后又演化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展布由d4单层条带状过渡为d3单层孤立状;而后过渡为d2和d1单层近连片状;d2单层近连片砂体由4期沉积过程各异的河口坝叠置而成.第1期为两分流河道携沉积物进入研究区东南部形成初期河口坝;第2期分流河道及河口坝进一步前积向湖盆发展,同时侧向扩展;第3期分流河道大幅度前积,使得河口坝发育范围亦大幅度扩展,同时分流河道进一步分叉并控制形成4个河口坝;至第4期分流河道前积有所减弱,形成三个次级河口坝;最终使得河口坝连片分布,分流河道呈镶嵌状分布其上.研究区复合砂体成因多是由多期三角洲砂体(尤其是河口坝砂体)垂向叠置、侧向拼接而成,构成了研究区主力的储层.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两井孤店地区泉头组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通过岩芯观察、粒度分析、重矿物以及测井曲线形态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两井孤店地区泉头组四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来自东南和西南的两大水系同时对该区供应沉积物源.三角洲水下平原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侧翼等沉积微相;前缘部位发育河口坝、坝间、远砂坝、席状砂等,水下分流河道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首次指出了该区泉四段不同时期各相带的空间组合及分布特征,为本区泉四段今后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岩心微相分析、砂体形态和测井剖面对比分析,对阜三段各亚段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在三角洲前缘发育区,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相带分异比较明显,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变为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及较深水湖泊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口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储油物性较佳。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确定岩石、岩相类型,结合测井相、骨架剖面微相及地震微相分析,对扶余油层4个砂层组的沉积微相展布及演化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为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河床滞留沉积、点砂坝、河漫滩、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其中曲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较发育,为物性较好的储...  相似文献   

10.
通过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分析,库车坳陷下侏罗统阿合组可识别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以及20~2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阿合组区域性隔层一般发育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或非对称型长期基准面旋回(只有上升半旋回)的上部.长期基准面旋回是该区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的基础和关键.根据层序界面特征和相序的不同,可将中期基准面旋回大致划分为三种结构明显不同的类型(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旋回层序,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旋回层序,对称型旋回层序);中期基准面旋回是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究、储层预测与生储盖组合分析的基本单元;中期基准面旋回明显地控制了储集体的岩性和物性的变化以及沉积微相的变化.中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易形成辫状河道砂体,岩性由粗变细,孔渗由高变低;中期基准面上升的中期一般为心滩坝沉积,岩性粗细和孔渗无规则变化;中期基准面下降的中晚期易形成河口坝、远砂坝砂体,其岩性由细变粗,孔渗由低变高;基准面下降的晚期易形成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11.
川西洛带气田上侏罗统遂宁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斜坡亚相和浅湖亚相沉积,并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分流间湾和浅湖砂坝微相,其物源区为龙门山隆起区.砂体的展布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大多数含气和产气层均处于浅湖砂坝、河口砂坝、水下分支河道及远砂坝等有利沉积微相较厚的砂体分布范围内.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间的配置关系较好,浅湖砂坝与河口砂坝微相储层具有最优的储集条件.因此,寻找有利沉积微相内的优质储集砂体应为洛带气田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研究区砂体成因机制不明确的问题,对辽河西部凹陷A区块于楼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应用丰富的岩芯、测井及粒度等资料,对沉积相特征、平面展布及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及前缘席状砂5种微相。目的油层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呈条带状沿北西南东向展布,整体上表现为基准面下降的水退旋回。从下至上,y24I小层表现为基准面上升后又下降的震荡过程,y23I小层表现为基准面上升的过程,而y12I小层表现为基准面下降的过程。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展布与沉积演化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沉积体系的精细解剖,为"相控建模"和进一步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基础,为开发方式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陕北志吴定地区延长组长_6油层组储集层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陕北志吴定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陕北地区中生界主力产油层,研究表明其储集层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砂体,砂岩储集层属典型的长石细砂岩,对孔隙形成和改善具建设性的成岩作用是溶蚀及蚀变作用;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型;储层物性总体上为中—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在纵向上自下而上物性逐渐变好,平面上在河口砂坝及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物性较好;孔隙结构为小—细孔细喉型和细孔细喉—微喉型.长6油层组砂岩储集层综合分类评价为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的致密砂岩储集层.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 段为重要的勘探层位和主力产气层。在野外露头分析、岩心观察、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以及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山西组2 段早中期研究区受海相作用影响,山32、山22 期发育河控-潮控三角洲,其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流河道、废弃河道、泥炭沼泽和分流间洼地,三角洲前缘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潮汐砂坝、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山12期海水沿东南方向推出鄂尔多斯盆地,研究区在陆相湖泊背景上发育河控-湖泊三角洲。古地理条件的不同使其砂体类型及储集性能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米脂-子洲及塔湾-高桥地区山32段储集砂体受海相环境改造彻底,在岩性特征、砂体厚度以及储集性能方面更具优越性,为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岩心观察、岩矿特征分析和测井资料解释,对直罗地区长6储层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陆相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储集砂体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其砂体展布受双重物源控制,呈东北-西南向展布。主要有利储层分布在长6层下部的长63和长62段,对于指导该区下步石油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充分利用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地震特征,对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二段展开沉积相特征研究,认为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时期发育湖泊相和三角洲相,其中湖泊相发育滨浅湖和深湖-半深湖两个亚相,三角洲相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相。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砂体发育,其中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最为发育,是研究区有利储层发育相带。  相似文献   

17.
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在三角洲前缘微相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鄱阳湖三角洲现代沉积的研究确立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微相的平面形态与结构特征,结合永安镇油田密井网区资料统计的两种微相宽度建立定量的训练图像。以此为基础,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Sneisim算法进行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模拟。模拟结果具有忠实于井点数据、不同微相平面形态与发育规模受训练图像定量约束的特点;能够再现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几何特征与空间结构。利用该方法可以建立反映现代沉积特征与地下实际情况的沉积微相模型。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峰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段的庆阳鼻褶带上,其主力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分析了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粒度分布等特征,认为长8期发育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且以水下三角洲亚相为主,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等.建立了三角洲的垂向相序,文中还探讨了沉积相与含油性的关系,为储集相带的预测及下一步的勘探奠定基础,为大规模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高集油田高6断块E1f1-E1f2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取心井单井相标志的精细研究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沉积特征等,确定高集油田高6断块阜宁组一段(E1f1)-阜宁组二段(E1f2)分别为一套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亚相沉积:三角洲前缘中发育的微相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间湾、席状砂,滨浅湖中则识别出滨浅湖砂坝、滨浅湖滩砂、灰岩、浅湖泥4种沉积微相。对沉积微相平、剖面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垂向上不同砂组在区内沉积相展布具有一定的时空演化规律;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生物灰岩及滨浅湖砂坝微相是油气的富集区和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油田青二段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油田青二段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以大情字井油田为研究区,探求其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综合分析了岩心、录井、地震、测井等资料,运用“相-势-导三元控藏”理论,在对大情字井油田青二段沉积演化背景、沉积微相、储集层特征、压力势、流体势与输导体系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各控藏要素及其配置关系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指出“相-势-导”有利配置区,并提出以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要储集岩的富烃凹陷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规模大,储集物性好,是有利沉积相带,凹陷的斜坡带是紧邻烃源灶的流体低势区,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区内断层与层状砂岩的组合形成有利的“T”形输导体系;油气在流体势的驱动下,经“T”形输导体系运移至凹陷的斜坡带有利相带内汇聚成藏;区内油藏类型具分带特征:向斜西翼主要发育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向斜东翼主要发育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