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7 毫秒
1.
目的:探讨瘦素(LEP)预处理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途径.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瘦素+缺血/再灌注组(LEP+I/R)和LY(LY294002,LY)+LEP+I/R组.心电图检查验证大鼠MIRI模型成功后,2,3,5...  相似文献   

2.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观察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参数的影响 ,探讨参附注射液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使用结扎 /松解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 60min,再灌注 2 4 0min复制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Sprague_Dawley(SD)大鼠 40只随机分为 5组 :对照组(Ⅰ组 ,n =8) ,缺血再灌注组(Ⅱ组 ,1 /R组 ,n =8) ,参附组 (Ⅲ组 ,n=8) ,红参组 (Ⅳ组 ,n =8) ,附子组 (Ⅴ组 ,n =8) .Ⅲ、Ⅳ、Ⅴ各治疗组在缺血前 1 0min经静脉分别注射参附注射液 (1 0mg/kg)、红参注射液 (9mg/kg)、附子注射液 (1mg/kg) ,Ⅰ组、Ⅱ组在缺血前 1 0min经静脉注射同等容积生理盐水 .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值 ;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TUNEL法原位标记凋亡心肌细胞 ,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内Bcl_2、Bax蛋白表达 .与Ⅱ组比较 ,Ⅲ、Ⅳ、Ⅴ各治疗组 ,心肌组织MDA明显降低 ,有极显著差异(P <0 .0 1 ) .III组与IV组、V组之间比较 ,MDA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SOD活性明显升高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心肌超微结构病变明显改善、减轻 .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蛋白含量显著减少(P <0 .0 1 ) ,Bcl_2蛋白含量显著增多 (P <0 .0 1 ) .参附注射液具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大鼠脑组织不同时间病理学改变情况.方法随机选取66只成年Wistat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n=6)、观察1组(脑缺血组,n=24)、观察2组(脑缺血再灌注组,n=36).采用线栓法制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后HE染色,并分别采用TUNEL法和电镜观察大鼠缺血灌注损伤后神经元凋亡情况和细胞凋亡形态的变化.结果大鼠缺血再灌注后0~63 h时其神经功能损伤最为严重,伴随时间的延长逐渐能得到轻微缓解和改善,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明显好转,之后再次出现加重的趋势.研究发现:再灌注后神经元会出现凋亡,TUNEL阳性细胞集中在灌注后病灶中心的边缘区域以及皮层区.结论线栓法制备动物脑组织缺血灌注模型能有效用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的临床分析,局灶区的神经元以凋亡、坏死为主,其中轻度脑缺血主要以神经凋亡为主,中重度缺血主要以坏死为主.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白藜芦醇对心肌缺血的保护机制,采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再灌注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运用试剂盒考察血清酶学指标、NBT染色考察心肌梗死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考察GDF-15、PI3K、Akt、p-Akt、Bcl-2、Bax、caspase-9和caspase-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与通过对GDF-15的上调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间歇运动预处理作用的细胞凋亡调控机制,32只大鼠被随机分成4组:间歇运动训练模型组、一次间歇运动模型组、对照模型组和对照假手术组,运动训练结束后进行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实验,采用TUNEL法和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细咆的凋亡及调节基因(Bcl-2、bax)的表达.结果显示: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高强度运动都能减少I/R心肌细胞的凋亡,影响Bcl-2和bax的表达,使Bcl-2/bax增加.说明对心肌细咆调亡的调节是运动预处理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金纳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方法:通过预先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静脉注射金纳多,测定血浆中肝功能酶学指标(ALT,AST)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对肝细胞进行组织病理损伤评价.结果:治疗组大鼠血浆中AST、ALT的含量在三个时点明显低于各相同时点I/R组(P〈0.05),治疗组大鼠肝脏细胞凋亡率相对于I/R组明显降低(P〈0.05),同时病理学观察也提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治疗组的病理损害要轻于I/R组.结论:金纳多通过减少肝细胞的凋亡,减轻了肝组织的病理损害,降低了肝脏酶学的指标,从而起到了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氧糖剥离再灌注(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 OGD/R)模型,研究miR-19b对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并初步说明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酶解法提取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别转染mi R-19b模拟物(mimics)和抑制物(inhibitor),然后对细胞进行氧糖剥离再灌注处理,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尿甘(2’-deoxyuridine 5’-triphosphate, dUTP)缺节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labeling, 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蛋白(Bcl2, Bax和Caspase3)以及下游分子同源磷酸酶-张力蛋白(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PTEN)和Akt的表达.[结果] TUNEL染色表明, mi R-19b mimics可以明显降低OGD/R模型中凋亡心肌细胞比率,而miR-19b inhibitor作用则相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Bcl2, Bax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也与TUNEL染色结果一致. mi R-19b mimics可下调PTEN,激活Akt,而miR-19b inhibitor的作用则相反.同时转染miR-19b inhibitor和PTEN-siRNA进行功能逆转实验,发现PTEN-siRNA可以逆转miR-19b inhibitor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结论]miR-19b可通过下调PTEN激活Akt信号通路,保护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体外建立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利用透射电镜、MTT,流式细胞技术,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细胞活性和Western Blot分析等方法探讨异鼠李素对心室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发现缺血再灌注心室肌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MTT,流式细胞技术,及乳酸脱氢酶活性结果显示I/R+/isor+组心肌细胞活性与I/R+/isor相比明显增强,细胞凋亡程度减弱;Western Blot也表明与I/R+/isor组相比,I/R+/isor+组心室肌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Bax及p5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 Bcl-2/Bax比率显著减小.从实验结果显示异鼠李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低浓度的异鼠李素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且药物浓度越大,保护作用越强;而高浓度的异鼠李素则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对心肌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甚至出现一定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酸敏感离子通道阻断剂阿米洛利对大鼠脑I/R损伤性炎性反应的影响。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建立Sprague-Dawley(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于脑缺血2h再灌注24h时间点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浆内皮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F=9.937,P=0.000;血浆内皮素:F=49.487,P=0.000;阿米洛剂Ⅰ组和Ⅱ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浆内皮素较相应I/R模型组低(P<0.05)。这表明,阿米洛利可能通过阻断酸敏感离子通道减轻Ca2超载,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浆内皮素的含量而抑制炎性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制造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模型,探讨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骨髓内皮前体细胞(BM-EPCs)分别经门静脉移植入模型肝内,观察其对于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肝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中的作用,以及将两种细胞联合移植观察两种细胞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促进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方法通过细胞贴壁法从骨髓液中获得BM-MSCs和BM-EPCs。利用慢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及红色荧光蛋白(RFP)分别对BM-MSCs及BM-EPCs进行细胞标记,为下一步将细胞移植入动物体内观察细胞的分布情况做准备。制作SD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手术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单独注射BMMSCs(n=12)、单独BM-EPCs(n=12)、联合注射BM-MSCs+BM-EPCs组(n=12)、单独注射PBS空白对照组(n=12),按不同分组进行细胞移植,分别经大鼠门静脉注射GFP标记的BM-MSCs/200μL、RFP标记的BM-EPCs/200μL、BM-MSCs+BM-EPCs(BM-MSCs∶BM-EPCs=1∶1)/200μL、对照组注射PBS/200μL。以上四组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术后第1天(n=4),第2天(n=4),第3天(n=4)各取腔静脉血检测血清AST、ALT及TNF-ɑ水平指标。肝脏组织做冰冻切片后利用免疫荧光方法动态观察BM-MSCs和BM-EPCs在肝脏内的分布。各组肝脏组织行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病理损害及恢复的程度。最后各组取第3天的肝组织使用Tunnel法检测肝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BM-MSCs+BM-EPCs组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部分肝切除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大鼠血清AST及ALT、TNF-ɑ水平均明显下降(P0. 05),其中BM-MSCs组大鼠血清AST及ALT、TNF-ɑ水平均最低(P0. 05)。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BM-MSCs及BM-EPCs可以特异性分布至肝脏损伤部位促进肝脏组织修复再生。肝组织HE染色病理及评分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及BMMSCs+BM-EPCs组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降低,然而与BM-MSCs+BM-EPCs组相比较,BM-MSCs组和BM-EPCs组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降低(P0. 05),BM-MSCs组与BM-EPCs组相比较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及BM-MSCs+BM-EPCs混合组均能降低肝内细胞的凋亡数量,但BM-MSCs组肝内凋亡细胞数量最少(P0. 05)。结论单独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移植组均对肝脏大部分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但在本实验中联合移植组对肝功能以及肝内细胞的保护并未体现出协同作用。BM-MSCs和BM-EPCs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NF-ɑ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在大部分肝切除合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保护肝内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