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石林彝族自治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中生态空间占主要部分,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重较小,生活空间集中分布在石林彝族自治县西部城区和周边集镇,生产空间围绕生活空间分布,其余地区为生态空间.(2)2010-2020年间,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以2015-2020年增幅较大,达3.6%.(3)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呈“生产+生活+生态-”的演变趋势,即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减少.(4)2010-2020年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地表破碎化水平始终较高,地表景观逐渐多样化,土地动态转移逐渐剧烈,生态空间逐渐被挤占,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2.
基于伊犁河谷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及景观生态风险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借助PLUS模型模拟伊犁河谷2030年生产空间优先、生活空间优先和生态空间优先3种情景下“三生”空间格局及景观生态风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伊犁河谷“三生”空间以草地生态空间为主,草地生态空间和林地生态空间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余空间呈增加趋势;1990,2000,2010,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均值分别为0.035 5,0.033 1,0.034 8,0.034 6,伊犁河谷景观生态风险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风险等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梯度变化;2020-2030年3种情景的景观生态风险均呈上升趋势,景观生态风险均值从大到小为生活空间优先情景、生态空间优先情景、生产空间优先情景。  相似文献   

3.
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辽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重要组成,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重要战略支撑.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三生空间”进行功能耦合协调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讨“三生空间”空间情况,探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辽宁沿海经济带“三生空间”功能存在耦合交互复合关系,耦合度呈现低耦合、拮抗、磨合、协调耦合4种类型;(2)辽宁沿海经济带“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度呈“S”形趋势,耦合协调度呈“U”形趋势,政策制定应立足时空差异特征规律,向生产、生活、生态齐头并进,可持续化迈进;(3)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活-生态功能耦合结果最差,应在政策制定和中、长期规划中加大向生态倾斜力度,协调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三生空间转型生态贡献率分析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及“三生空间”用地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进行全局与局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演变呈现生活、生态空间不断增加,生产空间不断减少的特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北部低的U形空间分布格局;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513 983升为0.515 311;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空间转变为水域和林地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从空间的全局驱动效应和局部驱动效应来看,海拔、坡度、人口密度、距水域距离和生态保护工程是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导因素,其因子交互作用均是双因子增强,并且空间差异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合理开发国土空间,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冀北山区中心城市张家口为研究区, 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 从空间布局、数量结构、垂直梯度和景观格局4个方面, 剖析1990—2015年张家口市“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 得到如下结论。1) 张家口市“三生”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显著, 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东部的燕山余脉和南部的太行山区, 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集中分布于洋河河谷盆地、桑干河和壶流河流域, 潜在空间散布在中部和西部的生产–生活空间周边。2) 张家口市“三生”空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 其中以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相互转化为主要特征。与1990—2000年相比, 2000—2015年“三生”空间的相互转变更为频繁。3) 在垂直带谱上, 中低山和缓坡区域的“三生”空间类型更加多样性。研究时段的生态空间向高海拔、高坡度地带扩展, 生产–生态空间向低海拔、低坡度地带转移。4) 张家口市“三生”空间的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和复杂化。5) 自然地理背景是“三生”空间分布的自然基础和空间载体, 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是张家口市“三生”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选择西北内陆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从地形、城镇与道路方面分析近40年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果。1)黑河流域国土空间水平分异明显,以生态空间为主导地位。生产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中游农业绿洲,生产生活空间散布在生产生态空间之中。近40年来,生产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持续扩张,强生态空间波动增加,弱生态空间持续缩小。2)三生空间垂直分异明显,以海拔1500 m和坡度5°为界线,生产生态、生产生活和弱生态空间集中在界线以下区域,强生态空间则相对集中在界线以上区域。3)三生空间受城镇和道路的显著影响,生产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趋向靠近城镇和道路分布,生态空间则多分布在远离城镇和道路的区域。4)自然地理因素是三生空间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基础性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则是关键推动力,其中城镇化率、城镇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主要的驱动因素;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具有协同增强效应,尤其城镇规模、总人口与自然因素交互作用对三生空间的格局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黑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格局与提升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指导方针,推进上中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协同互动是重要的实现方式.该文选取了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的耗电量、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水排放量、空气质量指数(AQI)、气象灾害损失值、高危企业数量等六个综合反映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借助2016年—2018年统计面板数据以及无量纲转换、累计求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态保护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能力提升潜力空间较大;城市生态保护能力与城市规模等级成反比;长江经济带中间低、周边高的反中心空间格局特征显著;城市之间呈现显著但较小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明确长江经济带建设思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生”空间识别与碳源(汇)属性分类体系,分析2000—2020年张家口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测算“三生”空间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碳效应,探讨“三生”空间演化的生态关系及其对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张家口市“三生”空间时空格局变化显著,生态空间增加710.24km2,生产–生活空间增加652.55km2,生产–生态空间减少1362.79km2,3类空间相互转化的幅度愈加强烈。垂直方向上,碳通量从2695.18万吨上升到4894.36万吨,碳排放远大于碳吸收,碳收支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水平方向上,生态空间的碳吸收强度逐渐上升,生产–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20年间,积极碳流增加823万吨,消极碳流减少1182万吨,整体净碳流为负值。张家口市“三生”空间生态关系冲突明显,主要表现为掠夺–限制与竞争的关系,对碳效应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充分考量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三生空间)的相互影响,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扬州市在保护生态安全前提下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扬州市为例,基于1∶5 000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综合考虑未来城镇扩张和生产空间缓冲作用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借助多情景基础方案冲突协调评价和环形梯度分析的方法,从三生耦合角度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并优化。【结果】构建了"三生主体功能量化-多情景基础方案冲突协调评价-基于三生规律分析分区协调情景评价"三生耦合优化框架,扬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网络优化后,生态源地与廊道面积共计2 444.63 km~2,占全域面积的36.85%;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网络由底线功能用地、缓冲功能用地、连通功能用地组成,占全域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3.16%、12.01%和1.68%。【结论】本研究形成的三生耦合优化框架,可以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新思路,进而有效指导相关规划。  相似文献   

10.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资源丰裕度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属凝聚型.(2)“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四川、广西和陕西3省(自治区),这3省(自治区)高级别旅游景区数占总体的56.69%,而重庆、青海、宁夏3省(自治区、直辖市)仅占总体的12.29%,高级别旅游景区呈不均衡分布;并在陕西形成高密度核心,四川、重庆、广西3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次密度核心,其他省份密度较低.(3)从发展状况看,四川、陕西、广西3省(自治区)属于明星型省份;青海、宁夏、甘肃、云南4省(自治区)属于瘦狗型省份;重庆属于金牛型省份;新疆属于问题型省份.(4)旅游资源禀赋、自然因素和旅游市场条件中的地区生产总值、旅游地常住人口数、旅游接待人次数、交通网络通达度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决定力强.  相似文献   

11.
刘国平  廖日红 《江西科学》2021,39(5):909-914
以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自然保护地是不同生态系统空间的综合保护利用,因此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的空间结构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以县级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研究为案例,探讨了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自然保护地整理优化技术方法.研究认为:通过科学统筹"三生空间"可以提高生产空间的利用度、增强生活空间的舒适度、促进生态空间的多样性,对更好地推进相关地区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充分考量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三生空间)的相互影响,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扬州市在保护生态安全前提下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以扬州市为例,基于1:5 000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综合考虑未来城镇扩张和生产空间缓冲作用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借助多情景基础方案冲突协调评价和环形梯度分析的方法,从三生耦合角度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并优化。【结果】 构建了“三生主体功能量化-多情景基础方案冲突协调评价-基于三生规律分析分区协调情景评价”三生耦合优化框架,扬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网络优化后,生态源地与廊道面积共计2 444.63 km2,占全域面积的36.85%;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网络由底线功能用地、缓冲功能用地、连通功能用地组成,占全域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3.16%、12.01%和1.68%。【结论】 本研究形成的三生耦合优化框架,可以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新思路,进而有效指导相关规划。  相似文献   

13.
研究长江经济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经济带42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指数、区域重心法等方法探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资源禀赋、GDP与人口、交通、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等方面,基于地理联系率与皮尔逊相关系数,研究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呈现集中分布状态,主要分布在三大城市群,分布重心位于湖北省与湖南省交界的长江干流,类型分布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娱乐型、赛事型、健康型、文化民俗型、智能制造型与培训型;影响因素方面,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创建依赖于适宜的资源禀赋、适中的经济基础、较高的交通通达度、以及靠近长江干流,与区域体育竞技实力相关性较小.依据分析结果,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空间结构视角来看,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进实属于空间网络结构重塑的过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空间网络结构的重塑具有显性作用.交通与互联网作为两类基础设施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网络结构形成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整体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具有联合作用效应.本文从交通空间结构、信息空间结构和综合空间网络结构3个层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交通可达性分析发现整个经济带呈现出中游高、上下游低,空间差异明显,形成了辐射状空间网络结构;基于百度指数的信息流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形成了多核辐射的空间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集群效应;综合考虑交通和互联网,运用引力模型进行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呈现出"多核多群"的空间网络结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并存,且区域非均衡性突显.研究充分说明了交通与互联网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作用机制和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特色小镇作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内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数学方法和Arcgis 10.2工具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类型呈现凝聚分布; 2)特色小镇数量在经济带大尺度范围内相对均衡,在省域尺度内小范围集中分布; 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特色小镇东密西疏,并形成以上海、江苏南京无锡及浙江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区;4)地区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历史文化水平、政策支持及投资偏好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融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在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土地生态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2012年、2015年、2018年3个时点上长江经济带115个地级单位的经济和土地生态的时空动态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指数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分布特征,且呈现前期新一线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带动后期连片式发展为主的特征;2)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以及大范围面状分布的特征;3)因耦合协调格局与经济发展格局存在内部一致性,故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状况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规律,长三角地区是整个经济带两系统互动效用的最优地区,而耦合协调低值区域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西南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湘西地区.  相似文献   

17.
 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生”空间)碳代谢分析研究,对实现区域“三生”空间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唐山市为例,通过构建显性“碳流”模型和生态网络效用分析方法,定量化跟踪、评估了2010-2015年唐山市“三生”空间碳要素的流动过程、途径及其影响。结果显示:2010-2015年,唐山“三生”空间格局演变造成了区域碳排放量的增加,净“碳流”为负值;其中,消极“碳流”主要由于生态空间向生产空间的转变;而积极的“碳流”主要来自生产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变。唐山市“三生”用地类型在碳代谢系统中的生态关系主要以限制掠夺关系为主,其中以生活空间城镇用地以及生态空间未利用土地占主导。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朝阳区为例,识别城市边缘区的“三生”空间,并借助转换矩阵和空间分析工具刻画“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优选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空间转换的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果。1)2005—2020年,按照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生产空间规模缩减并集聚,生态空间在城市外围形成绿色环带,生态–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活–农业生产空间快速缩减,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按照点–线–面顺序快速扩张。2)2005—2020年,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是首要转换方向,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持续获得大量转入,已成为区域内占比最大的“三生”空间类型。3)2005—2010年,在人口、经济与产业因素的驱动下,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同时生态–农业生产空间转为生产空间;2010—2015年,人口与经济因素进一步驱动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 2015—2020年,在政策和产业因素的驱动下,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或生态空间。研究结果证实城市边缘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存在距离和政策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对乡村“三生”空间科学的统筹与合理重构成为各级政府与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对贫困地区“三生”空间的动态变化尤其是乡村空间剥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论文以宁德市为典型案例,综合RS应用与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三生”空间动态变化与空间资源配置问题.结果显示:在“三生”空间格局方面,具有城乡三生资源分配不均、空间功能分化差异显著、“三生”空间割裂等特征;空间资源配置利用方面,存在生活空间异化、生产空间低效、生态空间堪忧等问题;城乡空间剥夺方面,存在乡村空间被大幅挤占、城乡资源设施差异悬殊等状况.基于此,提出协调城乡发展、融合“三生”空间、维护贫困群体与区域、推进多规合一等乡村空间重构的路径,希望能够揭示乡村贫困空间产生的深层根源,为有关部门通过空间重构寻求乡村贫困治理提供有效途径,为参与式规划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口在城市间高速流动,区域内城市的空间联系逐渐加强.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目前基于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人口流动的分析具有迟滞性,因此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ephi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的12个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数据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联系度强度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弱,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流动量存在帕累托分布的“长尾分布”特征.长三角城市圈城市人口联系度高于武汉市城市圈和成渝城市圈,约为后面两个城市圈的2倍,区域地位优势明显.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中心度分析,发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中心,长江上游主要以成都与重庆为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双核心的空间结构;中游地区主要以武汉为中心,呈现一点多极的空间发展布局并有典型的“小世界”空间网络特点;下游主要呈现多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