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猕猴桃中维生素C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0.1%的草酸作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猕猴桃中维生素C的含量.当维生素C浓度在0~500μg/mL范围内浓度与色谱峰面积呈正比关系,标准工作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5.实验结果表明:国产陕西猕猴桃维生素C含量最高,含量为234.41 mg/100 g,进口新西兰金果维生素C含量次之,含量为187.33 mg/100 g,进口新西兰绿果维生素C含量最低,含量为109.42 mg/100 g. 相似文献
2.
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探索果蔬中维生素C(VitC)提取方法和建立反相HPLC法测定VitC含量的方法来建立检测果蔬中VitC含量的标准方法.结果显示:检测条件为色谱柱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体积比95∶5的草酸(质量分数0.1%)∶甲醇混合液,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0℃时VitC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8.当提取液为质量分数1.0%草酸时标准品VitC回收率最高,平均值为97.2%,RSD为1.12%.猕猴桃中VitC含量最高,为18.55 mg/g;草莓次之,VitC含量为2.0 mg/g. 相似文献
4.
为了得到一种效果较好的测定蜂花粉中总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油菜蜂花粉进行总VC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从结果的稳定性、精密度和重现性三方面对其进行了考量.结果发现,总VC含量在12.70~200.00μg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回收率在95.71%~98.60%,相对标准偏差为1.05%;稳定性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2%,精密度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1%;最终测得油菜蜂花粉样品的总VC平均含量为36.99 mg.(100g)-1,相对标准偏差为1.43%.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测定蜂花粉中总VC含量的方法简单快速、重现性好,可以较为准确的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茶叶中维生素C、可可碱、茶碱和咖啡碱同时分离检测的方法。碳十八柱为分离柱,柱温40℃,检测波长230nm,甲醇一水(10:90)为流动相在12min内可全部出峰。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重现性和线性范围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RP-HPLC直接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时令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进行直接测定.方法: 色谱柱Eclipse XDB-C18 (5 μm 4.6×250 mm);流动相乙腈-水(40∶ 60 v/v);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5 nm.实验结果表明维生素C在(10 ~ 64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R2=0.999 96,回收率为99.3% ~ 104.5%,RSD=1.65%.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为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2萃取维生素C、联苯二酸、苯甲酸及萘乙酸的相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CO2作为超临界萃取剂,有机溶剂乙醇、丙酮为夹带剂,研究了维生素C、联苯二酸及不含夹带剂时苯甲酸与萘乙酸等固体溶质在超临界萃取剂中的相平衡。实验表明,维生素C、联苯二酸在超临界条件下,无论是含还是不含夹带剂,在超临界CO2 中的溶解度均为痕量。在相同的温度、压力下,苯甲酸的溶解度比苯乙酸大很多,理论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苯甲酸的极性较萘乙酸的强所致。实验中测定苯甲酸的压力转变为23MPa,萘乙酸的压力转变为12.29MPa。 相似文献
8.
9.
本文综述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食物及生物样品中五种农药残留进行分离测定的研究,侧重讨论农药残留高效液相色谱研究中的分离方式、检测方法及其检测样品类型等发展状况,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刺梨的炮制及其炮制品中维生素C测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微波干燥技术探索刺梨炮制方法,并建立刺梨炮制品中维生素c的RP—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1%偏磷酸为提取溶剂,分析柱为迪马C18柱(4.6mm×250mm,5um),检测波长245nm,柱温:30℃;为流动相:0.1mol/L磷酸二氢钾-甲醇(97:3),流速1.0mL/min。结果:在79.24ug/m... 相似文献
11.
从糠醛废水中回收醋酸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萃取法对糠醛废水中含有的醋酸进行回收,萃取剂用有机胺,调节剂和稀释剂混配而成,质量分数分别为45%,25%,30%,用蒸馏的方法将萃取相的醋酸蒸出,糠醛废水经萃取处理后,达到国家三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针对乙酸光氯化制备三氯乙酸反应过程,采用带有溢流的环流反应器,在半连续条件下测定乙酸、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乙酸光氯化反应过程的宏观动力学方程,考虑到Cl2与乙酸、氯乙酸和二氯乙酸的反应存在竞争性,通过引入“竞争因子”提高备组分浓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拟合度,并估计出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加入“竞争因子”的平行-连串宏观动力学模型能准确地反映己酸光氯化合成三氯乙酸的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3.
14.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复合维生素中残留草酸的方法.采用Phenomenex Rezex ROA-Organic acid 3.7 mm×150 mm的强阳离子交换柱(H+型),紫外检测器,以0.01 mol/L的硫酸为流动相.结果显示: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草酸的线性良好,回收率为98.1%~100.4%.所测试的3批样品中均未检出草酸.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络合萃取法回收精对苯二甲酸(PTA)溶剂脱水塔塔顶醋酸废水,研究了几种因素变化对络合萃取废水醋酸平衡的影响,并探讨了填料塔络合萃取醋酸工艺过程和萃取剂再生过程.结果表明:在络合萃取平衡实验中,随着醋酸初始浓度、水油相比、pH值和温度的增加,分配系数随之下降.在填料塔逆流连续络合萃取操作试验中,随着两相流速和相比的减小,萃取率随之增加.反萃采用减压精馏法,真空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0.06~0.08 MPa)内,釜底温度控制在150~170℃之间,反萃率约为95%,再生后得到的醋酸质量分数可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乙酸对1,3-丙二醇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克雷伯氏菌发酵生产1,3-丙二醇过程中,乙酸对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初始培养基中加入微量的乙酸能够提高1,3-丙二醇的产量,但乙酸的添加会影响菌体生长,造成发酵液的菌体吸光度A下降。通过实验确定了乙酸的最优添加质量浓度为0.6g/L,此时1,3-丙二醇质量浓度为8.46g/L,转化率为0.62;在此浓度乙酸初始培养基中添加1.2g/L葡萄糖作为辅助底物将甘油转化率提高到0.66。 相似文献
17.
三种Vc产品对草鱼鱼种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稳西(包膜维C)、三宝维生素C(LAPP)和普通维C晶体为试验材料,在草鱼精制饲料中添加不同的相应商品含量进行对比试验.其结果显示,在饲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C比末添加的对照组鱼类生长快、鱼体增重率高、饲料系数低;在三种维生素中,以高稳西为最优,其次为三宝Vc,普通Vc为最差. 相似文献
18.
采用苯甲酰氯、对苯二甲酰氯和乙醇酸为原料,以甲苯和对二甲苯为溶剂制备出了苯甲酰氧基乙酸和对苯二甲酰氧基二乙醇酸两种化合物。通过红外(FTIR)、核磁(1H-NMR)证明成功制备出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19.
选用磷酰胺类(R①O)2P(O)NR②R③作为络合萃取剂,以集中磷氧类和胺类的关键基因于一体,研究其对醋酸稀溶液中醋酸的萃取分离效果。实验发现在醋酸低浓度区磷酰胺类萃取剂比磷氧类和胺类萃取剂具有更大的分配系数。还通过红外谱图和31PNMR谱图的测定,探讨了磷酰胺类萃取剂萃取醋酸体系的机理,提出在醋酸低浓度区主要为氢键缔合机理,醋酸高浓度区主要为离子成盐机理。 相似文献
20.
The properties of the passive film formed on 2205 stainless steel in acetic acid at high temperature that contained chloride ions were studied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electrochemical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AAS results show that molybdenum is enriched on the surface as the passive film is dissolved. This enrichment decreases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because it hinders chloride adsorption and Fe ion dissolution, and acts as a local pH buffer because it consumes protons. The dissolution ratio of Fe/Cr is approximately 10 during the active dissolution of the passive film. XPS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the potential is in the passivation region, Cr comprises about 50% of the metal cations in the near-surface region of the passive film and is the main metal constituent in this region. When the polarization potential is much greater than the transpassivation potential, the Mo content accounts for approximately 45% of the metal cations in the nearurface region; Fe and Ni have no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dissolution, or puncture of the passive fil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