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民 《世界知识》2013,(12):53-55
4月29日,马英九在台湾海基会举办的"汪辜会谈"20周年纪念会上致辞时表示,"政府推动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一定要在‘中华民国宪法’的架构下,秉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原则","不论在岛内或岛外,都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这就是受到外界关注的马英九"新三不"两岸论述,也称为"4.29"讲话。"新三不"政策的真正用意何在?是否意味着马当局两岸政策的调整?是不是对"旧三不"政策的修正?  相似文献   

2.
沈葆桢是晚清重臣,开发建设台湾是其一生所做的三件大事之一,"开山抚番"则是其开发建设台湾的核心内容,成为清政府治台新政策的起点,影响深远。"开山抚番"在巩固海防以及促进汉族、平埔族群与"山地族群"的交往,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都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水鬼渔夫型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的一种重要类型,"水鬼"与"渔夫"是这类故事的两个主角,因此被命名为"水鬼渔夫"型。事实上,在有的故事中,渔夫被铁匠所代替,形成一种与"水鬼渔夫"型相似的"水鬼铁匠型"故事,"水鬼铁匠"故事不但丰富了"水鬼渔夫"故事,而且对此类故事的命名也有一定的帮助,"水鬼铁匠"型故事还与中外鬼怕冷的故事相符。《生绡剪》中的"水鬼铁匠型"故事当是现在已知最早的"水鬼成城隍"类故事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历史上,夷夏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演变都紧密联系着。从西周时期的"五服说"、"九服说,"到孔孟的"尊王攘夷"、"用夏变夷,"以及近代的"体用"争辩等都说明"夷夏"之论是一个历代王朝都比较关注的政治问题。而夷夏之间的根本区别应该是在礼制上,特别是四夷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倾慕,更重要的是,两者在文化上还是认同的,并且这种认同应包含于中国大一统之下,并为维护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凌小城 《世界博览》2011,(13):60-61
"幸福"实在太主观含糊。而政府以此含糊的概念来行事,将会非常麻烦。前不久,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说,"衡量幸福正在中国流行,突然之间,幸福挂在每一名中国官员的嘴边。"事实的确如此。在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地用"幸福"与国际接轨。但舌尖上的幸福总是令人疑窦丛生。美国人曾把"幸福"一词写在《独立宣言》里,相信很多的政治宣言也是如此。但在这份宣言里,美国人也只是说要"追求幸福",而没有承诺要"实现"它。对说不清的事物,轻易做出"承诺".或许是不严谨的。"幸福"被篡改了不独在中国,进入2011年,"幸福"似乎成为全球各国的政治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崇史尚实"的主流观点使《晏子春秋》之类以历史为基础却又不拘泥于历史的作品被鄙弃,难以得到恰当的评判。随着"文"的地位的提高,文学批评的完善,"史"与"文"始平分秋色。虽然《晏子春秋》处于中国文学发展的萌芽期,具有复杂的创作特征,但其具有的与史书迥异的文学创作的特征和手法,已显示出《晏子春秋》叛离正史、走向文学的的鲜明倾向。  相似文献   

8.
在认知的作用下,"V+于+NP"结构式经过人们重新分析,便有了"V"与"于"之间跨层次的组合。受韵律节奏影响,"V+于"容易走上复合化的道路。复合化后的"X于"具有词化等级的不同,"于"的虚化也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差异。从历时角度看,"于"经历着"介词→依附于其前的动词→词内成分→类词缀→词缀"这一动态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9.
"处处"和"到处"是一组容易被混淆使用的统括性范围副词,从句法和语义表现上看,它们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处处"的义项更多,句法功能也更丰富,"到处"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处处",是"处处"的三倍之多。这与两个词对语体的选择有关,"处处"多用于书面语体,"到处"则广泛应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体,同时也与两个词在历时层面发生的演化和分工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冕  郝娜 《科技信息》2012,(14):260-260
设计,是个大概念,自古便已有之。在《说文解字》中,"设"、"计"二字的字义如下:设:施陈也,从言役。役,使人也。"设",就是陈列摆设的意思。计:会算也。从言十。计就是合计、计算的意思。所以,"设计"以中文来讲,则有人为设定,先行计算,预估达成的含意。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一切与生产生活相关联的"创造"皆可以说是设计。  相似文献   

11.
朱青穗 《科技信息》2010,(20):60-6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东盟"合作机制实现了文化合作交流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下.势必会产生各种文化的碰撞,"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受到了挑战.本文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立论基础,阐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分析影响"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的内、外部原因,提出未来"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发展的应对措施,建立"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维护"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合作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在"两种社会形态"的对比中我们看到,"消费难题"产生的根源、它的性质、它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消费"不再是真正难题,"社会异化"的力量不断地消失,"消费"发挥着它正面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宁可"引导的取舍句主观性较弱,而"宁愿"和"宁肯"引导的取舍句主观性则较强,这是此三个词语主要的区别。此外,"宁愿"和"宁肯"在表达意愿性的口气方面也有强弱差别,"宁愿"强于"宁肯"。  相似文献   

14.
周春霞  叶清 《科技信息》2010,(20):I0079-I0080
科学发展观是用以指导一切工作的核心思想,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发展"是不竭动力,"以人为本"是坚实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根本保障,"统筹兼顾"是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隋纯平 《科技信息》2011,(12):I0135-I0135
以人为本"思想,简称"人本"思想,在思想史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本"思想历史久远,东西方各成一体。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而提出,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则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而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张建农 《科技信息》2011,(13):529-529,545
"一国两制"是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为统一祖国而提出的一项战略方针,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说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适时性,为促进整个国家的统一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一国两制"也有深刻的理论渊源,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建国初期就对和平统一台湾有着较早的理论探索。为了适应世情、国情,"一国两制"在理论上不断得到创新和补充,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心中面临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国家危亡,"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之间的界线变得不再明晰。本文拟通过对西南联合大学师生生存状态进行梳理,分析西南联大人面对"千古未有之大变局"时的心态,得出作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群体所表现出的真实心理状态及文化与国家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从课堂上的"主演"转变成"导演,"从学生的"良师"转变成"益友,"从"教书匠"转变成"学者型"教师。  相似文献   

19.
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人之"性"是善的。那么,人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哲学家认为,"才"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有的哲学家认为,"气"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朱熹);有的哲学家认为,"物欲"是恶的起源(如朱熹)。对于这些观点,王船山均不同意。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以罪归情"。  相似文献   

20.
丁雷 《镇江高专学报》2012,25(1):108-111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建筑电气"与"智能楼宇技术"是相关性较强的两门课程,"建筑电气"对于"智能楼宇技术"中强电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非常重要。从对"建筑电气"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出发,探讨课程建设设计思路,并在具体教学过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