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杂志与科学精神的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洪业 《科学》2001,53(2):30-33
  相似文献   

2.
科学史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红专 《科学》2006,58(4):37-40
罗马作家西塞罗(M.T.Cicero)说过:“一个人不/了解他出生之前的事情,那他始终只是一个孩子。”哲学家培根(F.Bacon)也说过:“读史可以明智。”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界已认识到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力提倡把科学史纳入到科学课程中。中国科学教育界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把科学史纳入内容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史教育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  相似文献   

3.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量子点的发现和合成作出重要贡献的三位科学家:芒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路易斯·E·布鲁斯(Louis E. Brus)和阿列克谢·I·叶基莫夫(Alexei I. Ekimov)。文章主要介绍量子点研究开始前后的科学背景、发现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历程,特别是以三位科学家为代表的量子点研究者们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潘吉星 《自然杂志》2005,27(5):287-290
编者按:本文根据潘吉星先生的一次讲话整理而成.在文中潘吉星先生结合自己近50年来的学术生涯的体会讨论了科学史工作者应具备的条件和研究方法,对广大青年科学史工作者会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S·库恩是当今世界知名的学者,他因其科学哲学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而名满天下。其实,库恩是从物理学转向科学史,并进而转向科学哲学的。由于他明确提出并详尽阐述了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因此也有人把他列为与默顿传统无关的三位科学社会学代氧人物之一(其他两位是普赖斯和本·戴维)。正因为库恩的研究横跨了较为广阔的领域,具有多角度的视野,因而他对科学史论也有比较深刻的洞见,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科学史观。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避开上海八月的酷暑,在气候凉爽的瑞士日内瓦,位于瑞、法交界处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我有幸再次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八年前,我曾来过这儿采访丁教授和他领导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AMS-02),2011年5月,AMS-02终于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被送上了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7.
探索物理学难题的科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小白 《自然杂志》1997,19(5):305-307,308
英国物理学家开耳芬在1900年瞻望20世纪物理学时曾说:“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为驱散这两朵乌云,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导致了20世纪人类社会空前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促使人类整个自然科学的改观,与19世纪相比,本世纪的物理学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它在微观、宏观、复杂系统和现代生物学四个基本方向上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30至7月5日在德国林道市举办了以“绿色化学”为主题的第63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大会(简称“林道会议”),其间,《自然》杂志视频采访小组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年轻学子之间安排了多场对话,从绿色化学到稀土金属催化剂等未来化学前景,探讨了目前化学领域内最为紧迫的一些问题,展示了诺奖获得者的独特视角。以及年轻一代研究人员以前人成功为楷模树立奋斗目标的决心。  相似文献   

9.
朱长超 《世界科学》2011,(10):61-62
今年,是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1911年,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将化学奖颁发给了居里夫人,表彰她在放射性研究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这是她第二次获  相似文献   

10.
5月16日,随着"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的阿尔法磁谱仪(AMS-02)被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始其为期10年以上的宇宙反物质的探寻之旅,该国际科学项目的负责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再度为世人瞩目。丁肇中缘何要历时15年,坚持实施这个备受争议、坎坷不断的AMS项目,他为此付出了何等努力?前不久《自然》杂志和《纽约时报》等媒体作了披露。  相似文献   

11.
2009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公布后,引起了我国人民的广泛热议.也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热切关注。这一次诺贝尔奖获奖名单的公布.之所以会使我国人民产生如此浓烈的兴趣.据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魏屹东 《自然杂志》1999,21(3):170-173
本文对19世纪法国伟大的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的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揭示出其科学思想从结晶学到发酵学,再到病原菌学和免疫学是一个逻辑地推进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科学方法是实现其思想的有力工具.而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结合,构成了他整个科学成就的内核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走近丁肇中     
作为一名科技记者,在我采访过的科学大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从2002至2004年间,我多次采访了丁教授,还应邀访问了他所在的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并有幸到他家里做客。对丁肇中的科学精神和风格魅力,我有着直接的感受。我真的不知道2002年秋,丁肇中教授来沪访问,期间他应邀到《文汇报》做客。在文新大楼46楼会议室,他登高远眺,兴致甚浓,尽管是第一次与丁教授面对面的  相似文献   

14.
当你看到篇文章的时候.瑞典皇家科学院已经宣布了2012年诺贝尔科学奖的所有得主。令人高兴的是.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使得计算机科学迎来了它的好机遇。2011年,  相似文献   

15.
沈铭贤 《世界科学》2012,(12):20-21
50年前,196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薄薄的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作者是并不大知名的科学史教授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谁也不曾料到,这本讨论科学的相当艰深的书,竟售出了超过100万册,成为影响20世纪学术思潮的经典之一,以致于50年后的今天,全球学术界仍在热烈纪念,以表示对库恩的崇敬和感谢。库恩究竟有何突出的、创造性的贡献呢?第一,把科学哲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史基础上《结构》是部科学哲学著作。所谓科学哲学,就是把科学作为探究的对象,企图从哲学层面描画科学的整体图景,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正>值得庆幸的是,晶体学领域平等和协作的文化造就了两位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需要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一个由女性主导的科学领域。"2004年,当著名的英国晶体学家朱迪思·霍华德(Judith Howard)被布里斯托大学授予荣誉学位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10年1月4日在北京组织专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禽流感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NSFC30599430)进行了结题验收.该项目在禽流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感染机  相似文献   

18.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19.
张存浩  万立骏 《科学通报》2010,55(13):1300-1300
<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从而最终运用自然规律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的必然途径.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于科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刘珈辰 《世界科学》2011,(12):44-45
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耶鲁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家托马斯·施泰茨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是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在细胞内按核糖核酸指示构造蛋白质的机制。施泰茨1940年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大的。高中时施泰茨是公认的中等生,直到与成绩优秀的弟弟产生竞争才使他积极起来。施泰茨还是一位音乐家以及唱诗班歌手,在最终开始科学追求前曾经思考过是否以音乐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