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析南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改其过去所持的中立立场,开始积极介入南海问题,以从政治、军事上遏制中国,并掠夺南海的石油资源,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无疑会增加争端解决的难度,使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趋于恶并改变亚太地区原有的战略均势。  相似文献   

2.
晓岸 《世界知识》2014,(9):24-26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正面临“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严峻局面。一是菲律宾继续处于“战略亢奋”,试图强化、扩大、升级其对中国岛礁的非法占据,还将南海争端闹上国际法庭。  相似文献   

3.
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关键点的校企合作,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剃头挑子一头热"即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要让"另一头"即企业也"热"起来,需要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真正使校企实现双赢、共赢。  相似文献   

4.
《世界知识》2014,(11):14-25
姚桂梅:中国跟非洲的经贸交往一直是任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个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但事实上,要真正达到巨利共赢这个目标还有很大距离。非洲的面积相当于中国的三个多大,但是中国的GDP相当于非洲的的四倍多(中国是9万亿美元,整个非洲才2万亿美元)。如果中国跟每一个非洲国家都讲互利共赢,那就会像一个大胖子跟一个小瘦子谈共赢一样,失力过于悬殊,做大互利共赢不太现实。李总理在非盟总部演讲时提出要“打造中非全面合作的升级版”,从理念上提出中非要共促“包容性增长”。就是说不仅中国要包容性增长,非洲也要包容性增长,中非关系也要包容性发展。我觉得,未来的中非关系要超越“共赢”达个基本层次。在目前的状况下,中国在与非洲的经贸合作中要“多给少取”,更多地担负起大国的责任。我们总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但这种说法正在非洲遭受挑战,因为一些非洲国家已不再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5.
晚清政坛,湘军集团式微,淮军集团崛起。作为绵延了两百多年的文学流派,后期桐城派与淮军集团由于地缘上的独特关联,更因曾国藩与李鸿章之间的师友渊源,产生了交集与结合,这种结合主要是通过淮军政治领袖李鸿章得以实现。通过考察后期桐城派与李鸿章之交往,探究后期桐城派对淮军政治、文化之贡献,厘清淮军政治对后期桐城派发展与承传之影响,从而为全面研究桐城派以及晚清重臣李鸿章提供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6.
正台湾当局实际控制太平岛和中洲礁目前的民意压力使得台湾当局绝不能再放弃在南海的利益。前不久,一支台湾地区海军编队出现在南沙东部。这组由十余艘舰艇组成的编队包括"武夷"号补给舰、"承德"号护卫舰和"郑和"号护卫舰等。新加坡《星岛世纪报》分析称,这支海军舰艇分队尽管会令大陆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南海问题上日趋强硬 南海问题是菲律宾政府重点关注的利益海域。菲政府首先企图通过国内立法“确认”南海主权利益,2009年2月众议院通过法案,将南沙群岛东部的部分岛礁和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划入了菲律宾领海基线范围内。2011年6月菲政府又宣布将菲律宾西部的南中国海改称为“西菲律宾海”。其次,借助东盟力量牵制中国,力图依托东盟作为其处理有关海洋安全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金明 《世界知识》2011,(20):29-29
最近以来,菲律宾在我南海问题上表现得越来越强硬,他们宣称要“展示本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将他们目前控制的南沙岛礁称为“菲律宾不可争议的领土”。菲律宾胆敢采取如此做法,郜,疗应归咎于他们对南海问题的误判。  相似文献   

9.
郭渊 《世界知识》2014,(11):62-64
<正>20世纪70年代,南海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美苏在南海地区展开激烈争夺。伴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对南海问题采取"中立"态度,而苏联此时则支持越南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借以扩大自己在印度支那的势力范围,开始干涉中国捍卫南海主权的行动。在此背景下,菲律宾、南越当局、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强占南海岛礁、瓜分海域、掠夺资源,南海问题凸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维护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最大限度地捍卫中国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0.
《世界知识》2011,(6):69-69
一般来说,人们提到南海问题,通常是指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6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南海诸岛提出领土主权及相关海洋权益要求而引发的争端。南海问题的产生、发展与区域外势力的侵略、影响与介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江淮 《世界知识》2011,(13):67-67
最近,南海问题又成为国内外舆论的热门话题。越南在中国南海传统海疆线内大肆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反而贼喊捉贼,诬蔑中国海监的正当维权执法行动是“非法的”、“侵犯了越南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越南还怂恿国内民众到中国驻越使领馆前举行反华游行示威,在南海举行军事演习并威胁中国说“越南海军要不惜一战”。紧接着,菲律宾也跟着起哄,攻击中国科考船在南沙的正常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2.
郭渊 《世界知识》2014,(14):58-61
<正>20世纪90年代,美日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开始介入南海争端。在此背景下,东南亚某些国家不断巩固所占南海岛礁,制造事端,中国南海主权受到严重挑战。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宣示没有放弃,但更侧重于强调国家间的协商、谈判以解决南海争端。同时,适应国际形势和南海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对南海政策做出了适时调整,制定并完善国内法,正式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几年,钓鱼岛争端和南海争端呈现同时升温、同时激化的态势,应对这两个方向上的挑战,成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问题。以"战略重点"原则为指导统筹处理海上争端问题,意味着我们必须采取"争东海、稳南海"的策略。"争东海"是指,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加强执法维权力度,反制日本的挑衅行为,推进我国在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划界问题上的政策主张早日实现。与此同时,"稳南海"则是指,  相似文献   

14.
王建民 《世界知识》2012,(12):56-58
扁案已不仅仅是一个司法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不是司法所能解决的,需要通过政治途径加以解决,这考验着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就在绿营全力营救陈水扁出狱时,在台湾宗教界深具影响的星云法师选在佛诞节与母亲节之时写信给马英九,要求马英九以"软禁"方式宽待阿扁。如  相似文献   

15.
【美】《美国外交杂志》2012年9月中美外交破冰40周年。基辛格指出,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合作,容易构建亚洲以及全球的国际体系;中美对抗,将导致国际政治的停滞;中美战争,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中美价值观不同,当下中国既是美国的经济对手,又是逐步壮大的军事强国。关键问题是,如何既实现中美各自的国家目标,又不致将两国引向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16.
郭渊 《世界知识》2014,(12):62-65
<正>20世纪80年代,南海开始进入多事之秋。美日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屡次侵扰南海诸岛,制造事端,南海地区再次凸显边缘地带特性,南海地缘形势向复杂化方向发展。东南亚某些国家在区域外大国的支持下,继续强占南海岛礁,进行主权造势,中国南海主权受到严重挑战。美国、苏联和日本的立场此阶段南海问题的复杂化与区域外大国的作为有着直接关系。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美国不愿意看到南海诸岛主权属于中国,但基  相似文献   

17.
从国际政治和国家间关系的角度看,我认为南海的局势还是稳定的,也就是说南海地区各国以及美国等域外国家与中国保持着正常的政治外交关系,在南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但从其他的角度来说,问题就很多了.从掌控和利用国际话语权的角度看,自2010年起到2011年,南海问题被炒作成为本地区热点问题之一.越南等东盟国家以及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大肆渲染南海问题,而中国则几乎保持沉默.但是,在2010年以前,只要中国强烈反对,无论是南海周边国家还是域外国家,都不会在东盟论坛之类的地区性机制或会议上公开谈论南海争端问题.2010年东盟论坛上,中国外长也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驳斥了希拉里所谓的维护南海航行自由的言论.总之,目前中国在南海的话语权是被动的,当然这也主要源于我们的自我克制、低调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南海形势最危险的"高烈度冲突"局势可能就在2010年和2011年.因为东盟轮值主席国的作用非常大,而越南作为2010年的轮值主席国尽其所能,在美国怂恿和支持下,利用主席国地位在东盟会议上提出南海问题,搅扰中国周边安全局势,2011年美国首次参加东亚峰会"高调亮相".而2012 ~ 2014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将依次是柬埔寨、文莱和缅甸,因此形势将可能不再会像2011年这样严峻.尽管如此,我认为南海问题也只能说是海平面的风浪可能会减小,水面下的暗流涌浪却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9.
"纵横捭阖",一般认为是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翻云覆雨之状,没有小国什么事。殊不知,"纵横"一词,究其出处"合纵"与"连横",原本就有小国的事。《韩非子.五蠢篇》中将"合纵"解释为"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则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可见小国"众弱"之间,只要勾连起来,是可以"以小欺大"的,难就难在"众弱"之间利益不同心不齐,合纵很难搞成。  相似文献   

20.
阎海东 《世界博览》2012,(11):42-43
正世界博览黄金荣在最近的黄岩岛主权纠纷中,菲律宾政府不仅一再声称其领土的主张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简称《公约》),并叫嚷要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裁决。这引起了人们对于《公约》以及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关注。《世界博览》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金荣先生,就此问题做出一些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