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细胞如何在细小的细胞内囊基本分子之间穿梭的三位科学家,获得了201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詹姆斯.E.罗斯曼(James E.Rothman)、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兰迪·W·谢克曼(Randy W.Schekman)和德国生化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Thomas C.Stidhof)。  相似文献   

2.
陈赛娟  王一煌 《自然杂志》2011,33(6):315-321
Toll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克里斯汀·纽斯兰芙哈(Christiane Nüsslein Volhard)等于1985年发现,其功能为调控果蝇体节发育。1996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国立研究中心的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发现Toll基因产物与果蝇感受病原微生物入侵相关,其激活为进行有效防御所必需;1998年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发现对细菌致病产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耐受的小鼠存在一个与果蝇Toll基因非常类似的突变受体基因,并证实这一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 TLR)就是识别LPS的受体。这些发现表明哺乳动物与果蝇的先天性免疫激活采用类似的分子。他们两位也因发现了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的传感器而分享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半奖金由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独享。斯坦曼于1973年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并证实其可激活T细胞,引发获得性免疫应答。进一步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可感受由先天性免疫应答产生的信号并控制T细胞的激活,使免疫系统只对致病微生物产生应答从而避免对自身内源分子进行攻击。这些发现使我们对免疫系统的激活和调控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开发全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曾因磁共振成像(MRI)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分享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的保罗·C·劳特布尔(Paul C.Lauterbur)博士,于2007年3月27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乌尔班纳市逝世,享年77岁。  相似文献   

4.
王昱凯  周琪 《自然杂志》2012,34(6):327-331
科学家们对细胞重编程的研究已经持续了数十年。所谓细胞重编程是指“已分化的特定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的干细胞”。1962年,约翰·戈登(John Gurdon)在他的实验室里证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在蛙卵中可以被重编程,从而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证明了细胞的分化是可逆的。2006年,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将戈登的这一成果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细胞在体外的重编程,诱导出了具有多能性的细胞(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细胞),证明了细胞命运是有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某些基因的结果。与胚胎干细胞相比,iPS细胞的优势在于它避开了使用人体胚胎提取干细胞的伦理道德制约,使干细胞研究能被所有人接受。同时,由于这些细胞来自于病人自身,在临床应用时有希望避免免疫系统对外来组织的排斥。iPS技术的创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2012年10月8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发育生物学家格登(JohnGurdon)和日本医学教授山中伸弥(ShinyaYa—manaka).以表彰他们在体细胞重编程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他们分别以不同途径发现“成熟、特化的细胞能够被重编程为可发育成身体各组织的非成熟细胞”.革新了人们对细胞和生命发育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因揭示了基因突变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联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病毒学家雷纳托·杜尔贝科博士(Dr.Renato Dulbecco,左图),2月19日在加州圣迭戈的家里去世.这一天距离他98岁生日只差三天。  相似文献   

7.
正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为神经生物学乃至整个生物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了对细胞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理解与认识。生长因子是一类由机体自身产生并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活性物质。生长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的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的下游事件来发挥生物学活性。在包括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系统的发育和正常功能保持过程中都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学》2007,59(6):F0002-F000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授予美国的卡佩基(M.R.Capecchi)、史密西斯(O.Smithies)和英国的埃文斯(Sir M.J.Evans).  相似文献   

9.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荣誉退休物理教授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保罗·劳特布尔(Paul Lauterhur)“因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发现”而分享2003年度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MRI扫描通过形成器官和组织的图像让医生能够看到人体的内部。  相似文献   

10.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位“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在英国的诞生,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一下子成了全球尽知的新闻人物。这项技术被称为医学史上的一大奇迹.开创了生殖医学领域的新纪元。这位“试管婴儿之父”荣获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第100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产生了。这是三位美国人,其中两位是女性。她们是现在分别执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am)和现供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格雷德(Carol Greider)。这两位女性本是师生。格雷德与她的博士导师布莱克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研究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化和端粒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另一个得主是现今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的绍斯塔克(Jack Szostak)。  相似文献   

12.
池晴佳 《世界科学》2009,(12):17-18
因在端粒和端粒酶研究中作出的重要贡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卡萝尔·格雷德(Carol Grelder,下图)等3人被授予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纵观诺贝尔奖历史,只有8位女性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此前没有3位女性一齐被授予同一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纪录。为此,《纽约时报》记者克劳迪娅·德莱弗斯(Claudia Dreifus)专程采访了格雷德,就其从事的端粒酶研究以及未来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研究细胞周期的科学家,他们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所有真核有机体中细胞周期的关键调控分子,众所周知,所有有机体都是由通过分裂而增殖的细胞而组成的,而细胞周期中不同的时相又必须通过相互协调来完成,三位科学家经过研究谇为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和细胞周期素(cyclin)一起驱动细胞从循环的一个时相向别一个时相转换,本文概述了细胞周期的基本概念及技术与三位杰出科学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人类生命的基本规律是生老病死,人类的最大福祉是健康长寿。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生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从而揭秘出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真谛.为人类益寿延年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美国最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之一的哈罗德·瓦默斯(Harold Varmus),曾与迈克尔·毕哓普(Michael BiShop)一起通过对逆转录酶病毒的研究,揭开了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而获得1989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1990年代,瓦默斯曾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现任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主任。前不久受命担任奥巴马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联合主席。  相似文献   

16.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戴维.H.胡伯尔(DavidHunterHubel)因肾功能衰竭于2013年9月22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林肯镇去世,享年87岁。  相似文献   

17.
傅杰青 《自然杂志》2002,24(6):356-359
布伦纳发现了一种仅由1000个左右细胞组成的、透明的美丽新杆状线虫(C.elegans),将其作为实验模型,实现了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之突破;萨尔斯顿找到了该线虫体内与控制程序性细胞死亡有关的基因nuc-1;霍维茨进一步揭示了存在着两类功能相反的基因,即正向的ced-3、ced-4和反向的ced-9.人体内也存在着类似基因.如果能用基因疗法促进癌细胞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则克癌战略有望取得重大进展.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纯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成就已经成为长期以来的传统,2002年的授奖又一次表明了这一传统.  相似文献   

18.
攻克癌症和其他多种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密切注视发病的早期迹象;而那正是医学研究人员对于涉及蛋白质的诊断技术的潜力感到振奋的缘由一蛋白质是执行保持人体功能所需的神奇使命的工具分子。每种疾病可激发出一套它所独有的蛋白质“生物标记”,这种“标记”不久医生将有可能从简便的血液测试中检测到。遗传学家李·哈特雏尔(Lee Hartwell)现任西雅图市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主任,是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不久前在接受《新闻周刊》记者弗雷德·古特尔(Fred Guterl)采访时谈到了蛋白质诊断的未来前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熊耀斌  傅缨  傅杰青 《科学》2005,57(6):60-61
2005年10月3日,诺贝尔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汉斯·约恩瓦尔教授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的两位科学家:68岁的病理学家罗宾·沃伦(J.R.Warren)和54岁的临床微生物学家巴里·马歇尔(B.J.Marshll).随后书面公布的评委会全体会议<新闻公报>指出:两位获奖者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以下简称Hp)及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享誉科学界的丽塔·L·蒙塔尔奇尼(Rita L.Montalcini),在其百岁生日到来之际,《自然》杂志报道了这位与众不同的从家庭实验室走进意大利参议院、并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意大利女科学家的科研生涯和发现神经生长因子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