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羧甲基纤维素(简称 CMC)的重要用途、主要性能,合成方法及检测方法,并结合市场情况对水媒法合成羧甲基纤维素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羧甲基纤维素接枝两性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羧甲基纤维素(CMC)、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原料,通过接枝其聚反应合成高吸水性树脂.对制备高吸水树脂的影响因素如CMC用量、单体AA、AM、DMC的用量和配比、引发剂(NaHSO3、(NH4)2S2O8)用量、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用量、AA中和度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接枝两性高吸水树脂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m(AA)∶m(AM)∶m(DMC)=1.86∶1.00∶0.31,AA中和度为75%,CMC质量分数为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2.5%,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1%,反应温度为60 ℃,反应时间为45 min.这种工艺条件下,可制备出吸蒸馏水倍率高达1 503 g/g、吸生理盐水165 g/g的两性高吸水性树脂.  相似文献   

3.
沸石/羧甲基纤维素接枝丙烯酰胺复合型保水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沸石的存在下,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交联剂,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羧甲基纤维素(CMC)与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合成接枝纤维素/沸石复合保水剂.采用红外光谱表征复合保水剂的微观特征,研究纤维素与单体的配比、沸石添加量、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及单体质量比对吸水率的影响,测试复合材料的吸水速率和保水性.结果表明:当沸石、CMC、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分别占单体质量的20%、3%、0.7%、0.04%,AA与AM质量比为5,中和度为77%时,复合保水剂吸自来水倍率达434 g/g,对生理盐水溶液的吸水倍率达71 g/g.  相似文献   

4.
CMC-血红素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以猪血为原料 ,借羧甲基纤维素 (Carboxymethyl cellutose,CMC)的吸附作用制备 CMC-血红素方法步骤 .结果表明 ,CMC用量及提取 p H值与血红素铁回收率存在一定关系 .选择适当的 CMC用量与 p H条件 ,可获得较理想的 CMC-血红素得率 .与其它提取方法相比 ,本法简便、经济、无毒 .  相似文献   

5.
交联季铵化纤维素膜的制备及其溶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开发多功能、高性能与高附加值的纤维素衍生物是综合利用我国纤维素资源的重要途径.本实验合成了5种不同取代度的季铵化纤维素(QC),并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出交联季铵化纤维素膜(c-QCM).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对QC结构和热性能进行表征.溶胀实验结果为不同取代度的c-QCM在非酸性溶液中的平衡溶胀率范围为66%~98%.结果表明,c-QCM能够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稳定存在,是一种潜在的抗菌及湿度敏感材料.  相似文献   

6.
二乙醇胺衍生物对纤维素原增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N-双(2-羟乙基)正丁胺,正己胺,正庚胺和正辛胺作为再生纤维素原增塑剂,用红外光谱,差热分析了以及力学性能测量研究了增塑后膜的结构与性能。实验表明,这4种二乙醇胺衍生物对纤维膜具有较好的增塑作用,并且随碳原子数的增加,增塑效果下降,但增塑剂与纤维素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7.
以氨基乙酸、环氧氯丙烷和十四叔胺为原料,经两步反应合成双十四叔胺羟丙基甘氨酸季铵盐两性表面活性剂.研究pH值、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并对合成产品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发泡性、稳泡性和相溶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合成产品的较佳反应条件是pH值9~10,反应温度60~70℃;产品的发泡、稳泡性能好,表面活性高,与香波中的其它组分相溶性好.  相似文献   

8.
季铵盐纤维素衍生物抗静电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2,3环氧丙基三乙基氯化铵和季铵盐纤维素衍生物,用1HNMR谱和元素分析表征了它的结构和成分.利用超高电阻计,测定了聚乙烯(LDPE)和含抗静电剂的聚乙烯试片表面电阻.研究发现,添加0.5phr季铵盐纤维素衍生物试片的表面电阻从3.43×1013Ω降至1.67×107Ω,这一结果表明季铵盐纤维素衍生物抗静电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高灵敏固体基质室温燐光猝灭法测定痕量的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前驱体,掺杂水杨基荧光酮(THBF),Pb2 为沉淀剂,用Sol-gel法合成发光分子水杨基荧光酮羧甲基纤维素铅微球(L-[(CMC)2Pb-THBF]).此微球在滤纸基质上可发射强而稳定的室温光.基于EDTA与Pb2 的络合反应,使L-[(CMC)2Pb-THBF]微球转化为水溶性组分(PbY2-、2CMC-、THBF),该组分与痕量的Ag 作用生成(CMC)2 Ag–THBF,导致S-L-[(CMC)2Pb-THBF]的固体基质室温光猝灭,据此建立了发光分子水杨基荧光酮羧甲基纤维素铅微球固体基质室温光猝灭测定痕量银的新方法.该方法用于人发、茶叶中痕量银的测定,结果满意.固体基质室温光测定银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
改性羧甲基纤维素/SiO2杂化材料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丙烯酰胺(AM)与丙烯酸(AA)对羧甲基纤维素(CMC)进行接枝改性,并将其与硅溶胶进行原位杂化制得高吸水性材料.通过红外(FTIR)与扫描电镜(SEM)表征其结构,用TGA分析硅溶胶用量变化对材料热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硅溶胶用量的变化对吸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碳链的脂肪胺从硝酸溶液中萃取铀、钍、钚和其他金属离子的研究工作很多,但在萃取机理方面目前尚不很清楚.前两文中已经较系统地探讨了三一正十二胺萃取铀和钍的机理.为了进一步研究在硝酸体系中胺类萃取机理,看来还需要对胺类萃取硝酸的机理进行深入的探讨.卡斯韦尔((Carswell)和劳伦斯(Lawrance)曾经在研究三辛胺萃取钍的工作中指出,三异辛胺(TIOA)的苯溶液对硝酸的萃取是随着水相硝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接着谢夫钦柯(?)等和曼绍夫(?)等研究了三正辛胺(TNOA)及二辛胺萃取硝酸的机  相似文献   

12.
以对苯二酚、环氧氯丙烷、三乙胺为原料制备了XK-2C双季铵盐阳离子型乳化剂,探索了合成温度、时间以及反应介质对该合成反应的影响。通过其与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和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复合使用,能显著提高乳化沥青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在低pH值条件下采用NaIO4氧化羧甲基纤维素(CMC),制备了二醛羧甲基纤维素(DACMC),通过FT-IR、13C NMR、XRD和AFM等研究了pH值对NaIO4氧化CMC程度的影响,以及pH值对DACMC结晶结构、形貌结构、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NaIO4氧化CMC的程度有显著的影响,但缺乏规律性,当pH值为1.5时其氧化程度最高(醛基含量最大为54.35%);FT-IR和13C NMR结果证实了在CMC分子链上有羰基产生;DACMC的结晶度均大于CMC,且随反应体系pH值的增加而增大;由于失水葡萄糖环的断裂,DACMC的分子链更加柔软,相互缠结得更加紧凑、规整,表面Z向尺寸随着醛基含量的增大而降低;DACMC的热稳定性差于CMC,pH=1.5的条件下制备的DACMC的热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4.
季铵阳离子纤维素醚的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碱性棉短绒纤维素为原料、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醚化剂,合成了季铵盐阳离子纤维素醚,对NaOH与醚化剂的摩尔比、醚化反应温度、时间等因素对合成产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实验发现:在25℃下,经30%的NaOH溶液处理1 h的纤维素保水值高,反应性能良好;在异丙醇稀释剂中,NaOH和醚化剂的摩尔比为1.2、醚化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3 h时,醚化产物的取代度达1.15.分别用甲醇、乙醇、异丙醇和丙酮作醚化反应稀释剂,发现产物性能随有机稀释剂的溶度参数——氢键分量的减小而提高,其中以丙酮作为稀释剂制备出的产物取代度为1.19,透光率为98.1%,性能最优异.红外光谱分析证实棉短绒纤维素实现了阳离子化.  相似文献   

15.
以细菌纤维素为原料,在非均相体系中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合成了环氧化细菌纤维素.研究了反应条件:如环氧氯丙烷用量、NaOH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环氧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EBC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3h,细菌纤维素以干重计算约0.5g,环氧氯丙烷的用量为30 mL,w=30% NaOH的用量为40 ...  相似文献   

16.
纤维素三苯甲酸酯手性柱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晶纤维素和苯甲酰氯为原料合成了纤维素三苯甲酸酯 ,经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知微晶纤维素已酯化完全 .用不同的方法 (沉积法和蒸发法 )将其涂敷于氨基丙烷化硅胶上制得了纤维素三苯甲酸酯手性柱 ,对柱进行了评价并在正己烷 -异丙醇 (90∶10v/v)为流动相 ,流速为 1 0ml·min-1,柱温 2 5℃下拆分了几种手性物质 .  相似文献   

17.
通过造球试验、红外光谱分析、动电位测定、接触角测量和黏度测定研究了有机黏结剂提高磁铁矿精矿球团强度的效果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以瓜尔胶(Guar)为黏结剂时湿球强度最大,羧甲基纤维素(CMC)次之,羧甲基淀粉(CMS)最小;干球强度则与黏结剂用量成显著正相关.红外分析表明,CMS和CMC主要通过羧基和羟基吸附在铁精矿表面,Guar主要通过羟基吸附在铁精矿表面.CMS和CMC使铁精矿表面电负性增强,Guar使其电负性减弱;三种有机黏结剂吸附在磁铁矿精矿表面,皆使其表面接触角减小,亲水性增强.黏结剂浓度相同时,溶液黏度越大,湿球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8.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羧甲基纤维素(CMC)和豌豆淀粉(PS)为成膜物质,甘油、山梨糖醇、聚乙二醇和吐温为增塑剂,采用流延法制备了三元复合蛋白膜SPI/CMC/PS,研究了几种增塑剂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对各种类增塑剂的复合膜进行红外表征。试验结果表明:增塑剂甘油和山梨糖醇对SPI/CMC/PS三元复合蛋白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较好。红外光谱表明,增塑剂增塑三元复合膜SPI/CMC/PS的结构相溶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盐酸介质中烷基胺对铝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失重法研究了异丙胺、正丁胺、正辛胺在盐酸介质中对铝的缓蚀性能,发现正辛胺是一种较好的缓蚀剂.测定了在30,40,50,60℃的温度下正辛胺在不同浓度(0,5×10  相似文献   

20.
高取代度CMC取代度的紫外光谱法快速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取代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MC)取代度的紫外光谱测定方法.首先利用CMC与Cu(Ⅱ)反应,得到CMC-Cu(Ⅱ)溶液的紫外吸光值随稀硫酸铜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发现该曲线可划分为3个区,其中Ⅰ区是CMC链上的羧基与Cu(Ⅱ)离子按照化学计量反应生成配合物的区域,且符合Lambert-Beer定律.将Ⅰ区曲线拟合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