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了解常州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的现状,并归纳其特点,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辅导活动,凝练家庭教育服务团队,创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促使其高水准地融入城市生活与学习。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回顾,对影响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作了简要的述评,并得出5个方面的结论:第一,户籍制度是决定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最为关键的结构性因素,从根本上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第二,教育安置方式不仅影响流动儿童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文化适应,并最终影响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第三,家庭的经济能力、父母的教育能力等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第四,社区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不仅要依托城市社区,还要重新发现社区;第五,流动儿童是可塑性非常强的群体,我们需要挖掘流动儿童的积极能量。  相似文献   

3.
浅谈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人口流动的产物。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5800多万,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管和关爱,亲子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令人堪忧,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转变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心理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拓宽教育途径;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4.
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生活与学习适应问题.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流动儿童的适应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若干公办中小学为例,对流动儿童生活与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调查、访谈和现状考察,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提高其城市适应性,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教育中,儿童除了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还面临着社会性发展任务。数学在儿童的课堂学习中占较大比重,数学课堂也是发展儿童社会能力的场所。教师素养的提高、数学课堂的人文环境、促进儿童交往的合作学习方式、遵守课堂规则的训练等都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心理复原力(Resiliency)是指当个体遭遇创伤、面对悲剧和威胁,身临逆境,或者是面对重大压力时,表现出的良好的适应状态,即个体面临困难经历时的良好的心理反弹能力。以流动儿童生活较为集中的大庆市萨尔图区会战街道利民苑社区流动儿童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个案访谈,了解流动儿童生活现状,从中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复原力,目的是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掌握流动儿童心理复原力程度,并针对流动儿童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复原力现状,提出进一步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复原力的有效路径,使流动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健康顺利成长,为大庆市相关部门解决流动人口问题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伴随着农民工的出现,留守儿童数量呈递增趋势。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留守”问题正困扰着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精神上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致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种种困境,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刘新超 《科技资讯》2006,(17):176-177
小学生厌学是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既是家庭问题,又是学校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教育者应加强疏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创设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优良环境,是促进儿童学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海涛 《甘肃科技》2009,25(15):174-176
在现今社会,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儿童身高、智力等生长指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的儿童身体协调性较差,走路容易摔倒、经常误伤自己,做起事情来笨手笨脚。儿童的运动操作能力发展明显落后,类似现象在独身子女儿童身上更为多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从成长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早期成长母体环境因素;中期成长家庭环境因素;后期成长社会环境因素。但解决独生子女运动操作能力发展落后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将会涉及婴幼儿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成长中社会关注的问题反映了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自己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未来成长等方面的美好期望和理想追求。抽样调查显示,社会关注存在过度重视学习,学生自控力差,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不和谐,自理能力缺失等问题。要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学习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生命教育理论指导下,以昆明市M社区流动妇女为研究对象开展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目的是提升流动妇女家庭教育意识,拓展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实现生命质量的提升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实践重点是围绕流动人口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两个维度而开展的社会工作实务探索,并成功的将性健康教育、爱的教育、艾滋病防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在我国非常普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流动儿童的教育连续性问题。随着城镇拆迁改造的推进,以及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流动性增强,大量流动儿童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拆迁、家长工作地点变迁等原因不断转学甚至辍学,这对学龄流动儿童的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和分析了对流动儿童教育连续性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因素以及家长对流动儿童教育的低期望使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职能被弱化,托管职能增强,学费、学校声望较之于学校拆迁对流动儿童教育的连续性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应做好流动儿童的分流工作,还要出台关于社会资金办学的行政方案以及相关法规,使得流动儿童教育更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随着外来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他们随迁子女的学习、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采用国内标准化心理测评问卷——《学习适应性》(AAT)量表,对岳麓区某小学三、五年级共143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考察,发现外来务工家庭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心身健康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开展对外来进城务工家庭子女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强化学生家庭教育的作用,应成为当前亟待重视和实施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杭州市下城区XX小学四年级全体流动儿童家长的调查及对部分外来务工人口子女的家访,对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反映了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一些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分析了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别从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和政府合理统筹协调等几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农民工城居子女的受教育(仅指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由于体制障碍和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城居子女的教育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对待。文章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从分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地农民工城居子女受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影响农民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很多,如何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找出主线才是采取有效措施的关键。通过调查问卷和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因子,主要包括体育意识缺乏、缺少相应的体育设施、社会保障不完善。基于这三种因子,对比分析了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的体育意识更为理性和科学,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受教育层次的限制。同时农民工体育运动方式较为单一,活动范围较小;此外,农民工在体育消费能力和工作稳定性也较差。因此政府需要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建设更多的体育设施,给他们提供较好的生活福利和社会保障,才是促进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陕西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复原力和安全感特点,及心理复原力对安全感的影响。方法选取延安市新华中学初一、初二学生857人,使用青少年心理复原力量表(HKRA)和安全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心理复原力水平低于对照组儿童(P<0.001)以及留守儿童(P=0.003)。且流动儿童的安全感总分低于对照组儿童(P<0.001)和留守儿童(P=0.032)。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复原力的自我、家庭和社会维度对留守儿童(自我:β=0.26,p=0.014;家庭:β=0.49,p=0.008;社会:β=0.45,p=0.012)和流动儿童(自我:β=0.23,p=0.012;家庭:β=0.34,p=0.055;社会:β=0.39,p=0.007)的安全感回归效应显著。结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通过改善农民工子女心理复原力的外部保护因子,能够提升其安全感水平。  相似文献   

19.
马艳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6):116-119
近年来,伴随着农民工出现的农村留守子女已发展为一个数目庞大的人群.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他们面临家庭教育严重不足甚至缺失等问题;同时,留守子女所在地大多是贫困落后地区,其学校教育水平也相对比较低下,这些必将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成才.我们应对农村留守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