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早期小说的艺术技巧许华斌我们这里所说的丁玲“早期小说”,是指她从1927年冬《梦珂》问世至1929年夏《野草》的发表这段时间所创作的14篇短篇小说。这14个短篇,分别收入《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三本短篇集。在我们研读这三本短篇集里...  相似文献   

2.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一鸣惊人的成名之作。由于作品塑造了一个叛逆女性的形象,因而发生过较大的影响。过去对这个形象虽也有不同的评价,但总的来说是肯定的。一九五七年当丁玲在政治上遭劫的时候,姚文元写了《莎菲女士们的自由王国》一文,把作品打为“毒草”,他说:“这篇小说即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没有任何进步意义的小说,是一篇应当予以否定的作品”。姚文元早已倒台。今天,我们有条件自由而认真地讨论这个问题了。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中,Historiography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第一,被人们所写出的历史;第二,对于历史这门学问的发展的研究,包括作为学术的一般分支的历史的历史,或对特殊时期和问题的历史解释的研究。在这里,我们取其第二义,即所谓“编史学”。  相似文献   

4.
以丁玲1930年前后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知识分子的革命诉求与现代个体自我发展的关系角度,力图重新阐释30年代丁玲“向左转”前后的内在思想动力和创作脉络。其间的对立和统一、得失兼具和瑕瑜互见清晰地呈现在丁玲的文学活动中,成为考察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以及文学与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5.
在丁玲早期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作家在爱、恨、生、死中展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从人物形象与书写本身相结合可以看出丁玲文本中的“反文化”色彩。结合丁玲所处的时代及其生活经历加以分析。挖掘丁玲此类作品的成因和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其先锋性对后来女性作家的影响,很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透视历史世俗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视历史世俗化现象杨东铭陈文滨过去的历史并不会简单地“死”去,在后来它总是会被人研究,被人欣赏,被人以历史为源泉为背景进行创作。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历史的“衍生物”分为两个层次:一曰雅的历史科学。它秉持严肃的高雅的态度,考据历史真伪、评判历史是非、探求...  相似文献   

7.
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优课评比,在好几节课上都听到“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的声音。看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已经被很多教师当成“盾牌”熟练地运用着,成为教师用来应对课堂中一些突发问题的法宝。反思一下,“这个问题”研究的契机是在课后吗?在“课后”去“研究”了吗?教师参与了吗?教师有没有关注研究的结果?教师有没有再安排时间让全班同学交流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教师应慎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  相似文献   

8.
美国家庭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家庭问题的历史考察李青,傅颖美国历史学家莉莲·施利塞尔指出:“虽然家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特别重大的作用,但是它在历史研究中仍是一个相当新的领域。”尽管家庭史被认为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分支,但在我国史学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在我国的美国史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丁玲是我国著名的革命文艺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杰出代表。她在一生的创作活动和言行中,始终贯穿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宝贵品性。这是丁玲精神的体现,是其精神特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丁玲是新旧社会交替的先进女性代表,也是新时代新型女性突出的典型。作为中国现代先进女性魂灵的“巾帼精神”,在丁玲身上表现为新妇女的翻身意识、新战士的革命意识、新作家的服务意识和新慈母的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一凌叔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广东籍女作家,曾被人称为“新闺秀派”的代表作家,与“闺秀派”作家冰心、绿漪,“新女性派”作家沅君、丁玲齐名。钱杏邨在《现代中国女作家》一书中,认为谢冰心、庐隐、陈衡哲、袁昌英、冯沅君、凌叔华、绿漪、白薇、丁玲是中国影响较大的九个女作家,对她们分别作了专题评述。凌叔华原籍广东省番禺县,一九○四年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的书香之家。由于凌叔华的父亲在冰京做官,所以她是在北京出生和长大的。她幼年曾随母亲回番禺省亲,  相似文献   

12.
法国的智者凯莱·戴·蒙泰涅曾说,“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该是多么辽阔而变化无穷,无论是我们的前人,还是我们自己都没有彻底了解它。”尽管如此,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再认识,并没有被新一代学人放弃——尤其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停滞、循环与自我修复能力,从来都没有远离过学者的思想视野。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充满了无穷生机,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应该反省的,是我们的前提和共识。比如我们如何理解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如何理解文化研究的“跨学科”?如何理解文化研究和历史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研究的独特性在哪里等等。批判的文化研究最终的目的不是以解释世界为最终目的,而是如马克思所说改造世界,批判意味着建设,将批判的武器转化物质力量。具体到文化来说,对文化的批判的真正意义在于对文化的及时的领导,意味着建立一种新兴的良性文化,这样的批判才是有生产性的批判,否则批判就会变成空洞的表态。文化研究反对“专业主义”,它是以“专业”为借口的种种话语和意识形态,反映了专业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资本和权力的隐秘关系。要反抗强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机器和顽固的资产阶级知识体系,文化研究自身也必须知识化。如何打破空间窄化的文化研究?如果缺乏一个社会整体视野,如果缺乏一个对于未来世界的总体想象,文化研究的批判就会不断地在传播过程中复制它所批判的对象,再生产出既定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权力关系。我们主张将历史这一向度引进文化研究中,文化研究必须处理文本与历史的关系。只有历史和“故”事才能让我们明白今天文化的去政治化的逻辑是什么。具体体现为对当代中国的关注,体现为时刻关心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具体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来说,文化研究试图重新打开一个文本,而在文本的网络中跨界游击正是文化研究的活力所在。我们所提倡的文化研究既是态度,也是方法,更是一种视野。那么文化研究的主要工作就是解释文化和阐释文化,并且通过阐释将被去政治的文化再政治化?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出版的两部丁玲传记各有特色,各有新建树。涂绍钧先生的《图本丁玲传》面向普通读者,以图文并茂见长,追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尽量贴近传主生命本体,提供被人忽略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及日常生活细节。秦林芳教授的《丁玲评传》面向的是专业研究者,以学理的剖析论说见长,作者站在独立的启蒙思想者立场,从文本细读入手,从作品看作家和论作家,追求学术性与创新性,力图以新的历史高度审视传主。  相似文献   

15.
西藏新闻传播的历史往往被迷雾和怀疑所笼罩,但它的许多空白和模糊的痕迹并不是其历史的真实面貌。为了研究的规范性,我们有必要就西藏新闻史的研究规范做出一般性的规定,即分清“西藏新闻史”和“藏族新闻史”,并了解西藏社会发展史并不等同于西藏新闻史。  相似文献   

16.
约稿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逢单月出版,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刊物。本刊除开辟社科方面的常规栏目外,还辟有“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细菌战罪行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经济哲学”、“文艺前沿”、“丁玲研究”、“武陵春秋”、“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学术热点”、“学术争鸣”、“博士论坛”等特色和专题栏目,熔地域性、  相似文献   

17.
咒的探秘     
“咒”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传承和使用“咒”的人往往被人们尊重或者惧怕,“咒”可以行善,也可为恶,它的双刃充满力量,这力量来自天赐。走进这个神秘的话题,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辅以人类学理论,着力解决关于“咒”的三大问题,即:什么是“咒”,“咒”的起源以及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咒”得以传承的原因。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究,揭开“咒”神秘面纱的一角,观照“咒”在历史中的繁盛与现代背景下的式微。  相似文献   

18.
约稿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逢单月出版,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刊物。 本刊除开辟社科方面的常规栏目外,还辟有“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细菌战罪行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经济哲学”、“文艺前沿”、“丁玲研究”、“武陵春秋”、“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学术热点”、“学术争鸣”、“博士论坛”等特色和专题栏目,熔地域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于一炉。  相似文献   

19.
约稿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逢单月出版,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刊物。本刊除开辟社科方面的常规栏目外,还辟有“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细菌战罪行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经济哲学”、“文艺前沿”、“丁玲研究”、“武陵春秋”、“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学术热点”、“学术争鸣”、“博士论坛”等特色和专题栏目,熔地域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于一炉。  相似文献   

20.
侯福龙 《世界博览》2009,(20):13-13
何以说我们是“中国人”?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被认同为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印记。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多元社会,不同文化之间彼此冲击着、影响着。因此,在多元化的文化氖围里如何获得自我、社会认同,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两位研究人员陆益龙、邢朝国在《文化多元化与社会认同》一文中探究了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